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2-11-22张艳菊
张艳菊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现今,坚定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基于文化自信教育,实现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有效植入,将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学习中国文化思想提供教育窗口。高校应紧抓这一时代机遇,积极做好英语课程教育创新及教育改革,为中国文化植入英语教学课堂寻找教育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引导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作用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在加速,跨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也随之出现。文化全球化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本国文化的完整性和纯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个别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动摇,甚至有的学生汉语文化认同程度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它们充满信心。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化自信有至关重要的当代价值,它可以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我们应对世界异族文化提供心理支持,也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柱。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和内在需求,更是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文化自信具体就是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要与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要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入和渗透相结合。文化自信的构成与表现多种多样,具体表现为:能理性认识自我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能为已有的文化成就感到自豪,能认识到当前文化发展道路,能关心与信任自我文化创新能力,对未来文化情境有希望和信心。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
(一)教学内容过于西方化,不利于人才培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利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以学生英语知识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其所采用的不同系列教材,均由反映西方政治、经济、历史、人文、风俗的素材所构成。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了解素材的背景,知晓语言的应用环境,掌握英语的使用技巧,教师通常会对素材的底层构架逻辑和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长时间在这种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导致他们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渐渐养成以“过洋节”“食洋餐”“听洋曲”“追洋剧”为傲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使英语学习变成了宣传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失去了课程原有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作用。
(二)大学英语课程自身面临的困境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令英语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其中英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层面:大学英语课程位于学生英语学习末端,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应试教育形式较为明显,令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兴趣。在英语课程中经常采用常规的词汇、语法传授,学习进度较慢,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学生在课程中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大部分的学生还在沿用传统背诵单词、短句及做练习的英语学习方式,在教育中对英语与语用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难以提升学生英语实际交际能力。加之受到学习背景、生源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发达城市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更高,证明了不同环境对学生英语学习影响较大。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强化教师的中国文化教学输出能力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英语教师是中西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桥梁,他们不仅要负责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传播中国文化。广大英语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文化课学习,英语基本功扎实,但是对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关注较少,更不用说系统学习了。因此,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底蕴直接影响到其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至关重要。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关注语言教学的同时,更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努力提高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坚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一项教学常规工作。学习英语的目的除了要掌握这门语言外,还要运用这个工具为推广我们的母语和文化服务,推动汉语国际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以服务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扩大视野及个人发展为目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英语教学和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在讲解西方文化时,还可以把中国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两者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既不盲目自大,又不会自卑。比如《大学英语精读》第2 册第1 单元是和女性有关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等谚语和花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等典故。《大学英语精读》第4 册第5 单元是和医生有关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中医和西医中的术语,说明中西医的区别,同时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应该根据病情需要来调理或治病,结合中医和西医的长处,而不是一味地贬低中医。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母语文化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使英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作用,保持和促进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而不是一味和盲目地崇尚西方文化。
(三)积极开展汉语语言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
开展汉语语言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语言竞赛加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进行平衡,弥补英语课程教学在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第二,通过积极开展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竞赛可以突出中国文化的历史优越性及文化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及文化魅力,从根本上为大学生深入探索中国文化埋下教育种子。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开展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是实现英语课程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互利共赢的科学方式,对于更好地构筑中国文化教育发展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善评价机制,验证思政效果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闭环管理和优化的重要一环。传统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习得效果来展开,忽视了对思想、文化层面的考查,显然难以在课程思政教学评估中发挥作用。建立适用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着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评价内容丰富化。在原有对学生知识、能力评价的同时,添加对思想变化和文化知行方面的评价,即考查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文化认知、文化思辨等方面的表现。其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中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相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主体全员参与,也可促进学生二次学习。其三,评价过程全程化。按照学习进程,将教学评价分为阶段性和终结性两类。阶段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环节、不同实践活动中,对思政、文化的认知与践行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在课业学习结束后,全面测评学生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思辨的能力。
(五)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学习并思考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力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课堂教学。作为口语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采用合作式、探究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多思考一些多元化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策略,增加口语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现阶段英语口语的教学手段也是逐步现代化、智能化、多元化,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智慧教学智能终端等资源实现与学生线上线下,课前、课上、课下的学习交流,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性和即时性。在“中国文化代表元素”这一话题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个小组,然后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答题,要求学生按照英文字母顺序说出各种中国文化代表元素所对应的英文单词,允许学生使用词典或借助网络资源,挑战学生的词汇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在“中国二十四节气”这一话题中,设计多个环节让学生准确记忆二十四节气的英文表达。首先,讲解每一个节气的英文翻译构成,接着按照四个季节通过展示图片(含节气名),让学生尝试开口说出英文。其次,观看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英文短视频,加深学生的英文印象。最后,通过三种不同难度的配音练习进行巩固,初级版配音练习可以看到二十四节气的中英文对照表达;中级版的配音只能看到中文,需要学生说出对照的英文;高级版的配音练习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句子短视频,三轮配音练习综合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优化教学设计,有效渗透民族优秀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最高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开发教材中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应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中国文化,增加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的辅助性材料,同时要注意难度适中。可采用教师或学生讲解、集体或分组讨论、视频或音频学习、翻译练习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广泛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三版)第一课“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的导入为例,教师可在文章导入中引导学生学习麦当劳及迪士尼西方文化时引入“Symbols of Chinese Culture”。教师可用象征中国文化元素的素材如饺子、茶、京剧、长城、兵马俑等来进行讲解。
结语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当前,依托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本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