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研究*
2022-11-22林峰云
林峰云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27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业人才需求质量提升,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踏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支持,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到“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2]等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内涵比较广泛,现在比较认可的内涵是: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包括五个关键因素,分别为: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意识五个关键要素组成。[3]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和社会岗位需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其他行为和品质,这就是理论界经常提到的“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把个体的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获得,被称为显性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可以是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练习、实际操作获得,表现为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以及对岗位需求的能力适应等。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的获得,被称为隐性职业素养,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热爱、负责,对职业的认同,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等。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都要兼顾,并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力争培养职业素养高的大学生,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素养感性认识不足,缺乏目标性行为
高职学生因为生源特点,个人缺乏职业素养教育理念,一部分学生存在职业认同感较低、情感缺失等现象,对于所学专业目标养成和课程内容不太感兴趣,对未来的职业没有具体的规划和清晰的定位,缺少对未来工作的热情和认同。没有形成从学校到社会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受到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尽管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仍有部分学生未真正领悟职业素养内涵,没有形成长效的素养养成行为。
(二)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有脱节
高职院校课程在设置过程中,缺少可借鉴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标准,内容不能紧跟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涉及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类的培养较少,专业课和实践课区分度不明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脱节。在实践过程中,受固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于企业的真实需求了解较少,掌握的技能不能完全胜任越来越高的岗位需求。企业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参与度不高,课程内容滞后于实际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教育教学过程服务于职业发展的观念不深入,存在理实脱节的现象。
(三)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隐性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忽视职业素养教育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内涵渗透不够,个别学生缺少作为一名职业人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不强,责任感欠缺,缺乏创新进取精神。虽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内在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培养模式、机制、评价等方面的影响,职业素养教育并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导致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比例失衡。
(四)校企合作不深入,协同力度不足
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的传授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持,例如实习实训条件、校园的文化氛围、专业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等;同时也不是在校园中就能让学生完全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还需要在工作实践和日常交往中内化形成。所以,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合作不深入、协同力度不足的现象,在共育学生、共建基地、共享资源等方面还有待深化合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升的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学生必须提升综合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在岗位竞争中具有优势。因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联合企业共同育人,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仅具备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还具有了积极进取、坚持奋斗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与习惯,具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需求,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近距离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匹配岗位能力。同时学生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进入大学就开始有目标地学习,容易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而用人单位也能从高职院校招聘到更加优秀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不仅提升了个人综合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职业素养培育思想
1.教师引领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应转变职业素养教育理念,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渗透职业素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为走入社会打好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的渗透,让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练就过硬的本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等精神,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职业素养重构的引领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要博观约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来引领学生,做到融职业素养于无声之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学生涵化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做好自我评价,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校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理想,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熏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需求,融会贯通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开拓进取的精神,挖掘自己的潜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二)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总的目标:“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
1.对接岗位,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嵌培养目标于职业素养教育中,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科学确立人才培养规格,匹配岗位实际需求,使人才培养目标“素养化”。
2.着眼需求,标准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着眼于社会需求,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例如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等)、公共选修课(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优化职业素养。
3.赋能教学,养成职业素养
调整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炼职业素养。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
4.创新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
适应新时代信息化需求,运用在线开放课程、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加强沟通与交流,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5.多元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制定明确的职业素养考核指标,建立多元考评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主评、企业参评的多主体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定、日常行为评定、品德养成评定等,完善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职业素养。
(三)构建校企协同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5]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企业通过构建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提升校企合作动力,多个环节互相对接,深化产教融合。例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等。通过对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商课程、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学生。共商课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基于就业需求的课程标准模式,参与课程的授课、教材的编写等;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场所,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距离接触企业环境,提供真实工作场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共享资源,坚持引进、走出理念,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和企业的技术资源、工作环境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共育学生,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培育机制,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促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增强学生竞争力。
(四)打造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实践平台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造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通过平台渗透、浸润、养成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1.打造思想教育平台,渗透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通过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的思政元素,打造思想教育平台。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渗透培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做到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兼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立足实践活动平台,养成职业素养
立足实践,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职业理念和精神。例如,元旦晚会、科技艺术节等活动,展示才艺,提升自我认同感;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磨炼意志、提升技能,养成优良品德;志愿活动、服务活动,增强社会参与与贡献意识;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实践活动中,积攒职业素养。
3.打造校企文化平台,浸润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浸润职业素养,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要通过特色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让隐性的职业素养孕育其中。融企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中,打造校企文化平台,强化学生对企业的文化理解和认知,明确职业理想。通过校企文化平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提升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