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沣西新城地方民间美术探寻与传承

2022-11-22□罗

艺术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花馍城隍锣鼓

□罗 芳

(罗芳/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三小学)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了解本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学习艺术的基础。

沣西新城南依秦岭,北有渭塬,位于渭河和沣河两河之畔,两水交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西安和咸阳两大古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沣西成为未来“西咸一体化”的核心地带。而西周时期的沣西,丰镐二京,见证了西周王朝从建国、发展、强盛到衰落的全过程。现如今的沣西新城,东至沣河,南至大王街道及马王街道南端,西至西咸环线,北至渭河南岸,是八百里秦川最丰腴的腹地,更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一、沣西历史

沣西新城规划范围143 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保护区面积8.6 平方公里。在历史上,沣河以东的镐京是周王朝政治中心,丰镐遗址是西周王朝都城遗址。位于沣河两岸,丰京在西岸,镐京在东岸。此地位于沣河以西的丰京,应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之所。国家每临大事,周王必率众臣出行,自镐往丰,以国事告于宗庙,并在此祭祀社稷。可见,丰京也一直承担着传承宗法的重任,因此,这里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农耕文明、礼仪宗法和早期文化。特别是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宗法礼仪制度,即“周礼”,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地域民间文化艺术素材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搜寻沣西地域的艺术形式,找寻地方美术的切入点,得到以下几类艺术及民俗形式。

(一)迎祭城隍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中国的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雄伟堂皇的城隍庙。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政治事务。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中提道:“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出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与城隍互相依赖的关系。

迎祭城隍是沣西当地传统民俗活动,迎祭城隍活动在历史中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社内轮流祭祀着三个姓名不同的城隍神。城隍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时有盛大的迎神队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仪式,期间还有锣鼓、舞蹈、社火、杂耍等表演。2014 年,迎城隍活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锣鼓大赛活动——“咸长八社”锣鼓大赛

咸长八社古文化艺术节,古称“十八接爷”。当地人习惯把接神叫“接爷”,就是庙会的意思。这个“爷”就是菩萨、弥勒、药王“一佛二菩萨”。观音菩萨宗庙位于秦岭山沣峪口内的观音山岱顶,香火鼎盛,护佑平安。八社子民为感恩,于每年六月十九设立庙会日,善男信女们登山朝拜,俗称朝山,并在每年正月十八轮流接送佛“金身”供奉,谓之“十八接爷”。八社是指咸阳的王道村、资村、西张村、马家寨及长安的靠子屯村、铺子村、东马坊村、西马坊村等位于古老的沙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的八个自然村,所以简称“咸长八社”。据历史记载,八社这一带是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上林苑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宫苑的典型,地跨今长安区、鄠邑区、咸阳周至县、蓝田县五区县境,纵横340 里,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出入其中,也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园、动物园。八社现址即是西周时国家养马之地,周文王都城丰京就在沣河西岸,沙河之南,秦的先祖嬴姓上古皋陶的后裔非子在沙河两岸与宝鸡关山牧场养马,驯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秦地首领。故八社及周边许多村庄,都带“马”字以呈吉祥。

咸长八社古文化艺术节历史久远,相传其在唐朝时本是一项小小的佛事活动,到了明清转为民众活动,到1917 年由八个村寨轮流掌管。破除迷信时期,“十八接爷”被迫停止。1983 年,由靠子屯村开始恢复,活动拟名“咸长八社”锣鼓大赛,后更名为“咸长八社”古文化艺术节。

传承百年的“咸长八社”锣鼓大赛一般为八支表演,队伍绵延数十里,每年吸引上万人前来观看。“咸长八社”古文化艺术节相传源于唐朝,成为传承至今的民俗群众性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八,八个村的锣鼓手也会聚在一起,一决高下。通过赛锣鼓,打出一年的精气神,祈福新年好运来。

(三)头饰

发饰、耳饰、颈饰、臂饰、首饰等装饰品统称首饰。1955—1957 年,陕西长安沣西曾出土了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叠的鸟形,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顶端另加一个笄帽,而挂在颈部的串饰于东周时达到鼎盛。

如今文化生活中的头饰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财富身份和阶级地位的象征,而是成了一种媒介、一种载体,即使廉价平凡,却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打破了传统审美的局限。

(四)剪纸

《吕氏春秋·重言》中有“剪桐封侯”的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将桐叶剪成圭形封赐的过程。故事发生地就在丰京,早期剪纸的雏形在西周已有见证。另外,当地宗教活动中传承保留下来许多有关剪纸的文化载体,布置道场的每个物件都由五颜六色的纸张和图案组成,无论宗教中的特定文化符号,还是哲学代码的指定色彩,以及特殊的纹样寓意,都非常讲究,极其丰富。

(五)皮影

咸阳地区、沣西境内有着悠久丰富的戏曲文化。上古时期,先民就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百兽率舞”的歌舞艺术。《诗经》中的《七月》《豳风》等应属最早的声乐。《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曾在甘泉宫观“俳优角抵之戏”。此时,乐、技、舞已逐渐融为一体的秦地戏曲雏形出现。李斯谓:“击瓮扣碗,弹筝拨髀,歌呼鸣鸣,快人耳睹,真秦之声也。”其特点为“以慷慨激昂见长,其歌也,高亢悠扬”“一唱三叹”。现在的皮影戏秦腔、弦板腔和这些唱腔特点十分类似。后来,随着皮影在陕西关中诞生,皮影戏剧成为汉唐以来关中最具平民艺术趣味的艺术形式,与关中及其传播地区广大民众的文化娱乐、精神信仰、习俗生活血肉相连。

(六)花馍

花馍又称面塑艺术,除食用外,还有很强的观赏性,花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用面塑的动物代替宰杀的牛羊等动物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花馍又名面花、面塑,形象以花鸟虫鱼、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用以祭祀祖先,表达对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农村很注重面塑,在拜年贺喜、祝寿探亲、祭祀时都会用到。如春节时候做枣花馒头,做莲花和鱼形的花馍,表示“连年有余”,婚礼上花馍做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祝愿新人生活美好、多子多福。

三、基于乡土艺术样态的学校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拓展

(一)关于迎祭城隍的艺术拓展

我们了解到,迎祭城隍期间,锣鼓、舞蹈、社火、杂耍等表演充满了仪式感,迎城隍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此活动中的社火场景进行。在城隍系列脸谱设计与展示活动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民俗民风。地方专题课程主要围绕历史溯源、文化解读、图片展示、形式模拟、作品设计、展示交流、讨论拓展这七个板块来开展。

(二)关于“咸长八社”锣鼓大赛的拓展

基于前期对“咸长八社”古文化艺术节中的锣鼓造型的观察,我们通过超轻黏土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制作上百种彩色锣鼓,使传统与现代、动与静、古朴与夸张融合,基于老物件的创新设计,让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对传统形式进行延展与创新。

(三)关于头饰的设计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都是古代常见的发饰,此外,还有耳饰、颈饰、臂饰、首饰等。我们结合西周时期长安沣西曾出土的首饰样式,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代表通过学习制作软陶首饰,培养对软陶手工艺术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母亲节、教师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为母亲、教师亲手制作古朴又不失时尚的首饰,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学会感恩……

(四)剪纸艺术学习与创新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其过程包括画、剪、刻、染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巧。大红的纸张往往象征着喜庆、和睦和幸福,我们也需肩负起传承、保护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责任。

首先,我们邀请陕西省美术名师张敏仓来到沣西为大家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同时,请教民间老艺人,根据当地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将桐叶剪成圭形封赐的故事及宗教中特殊的纹样寓意,开创了把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相融合的方法,开展创意剪纸活动。

(五)皮影艺术的学校美术传承

我们将皮影艺术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观看皮影戏,了解皮影艺术的形式并激发其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此外,我们还通过多方收集关于皮影的文字、图片及实物资料,进一步了解其表现形式及艺术流派,激发学生对皮影艺术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走访皮影剧团了解皮影的具体表演形式,通过拜访民间艺人学习皮影的雕刻工艺。

(六)花馍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实践

民以食为天,我们将“花馍的魅力—走进民间大师—设计花馍馍—策划宣传展示—展示宣讲”的流程在研修共同体的成员学校进行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关于民间艺术资源传承的思考

原生态的地方民间美术产生发展有特定的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是一定地域下人们长时期积累下的相对固定的普遍审美情趣。在造型、技能、寓意等方面具有相对固定和程式化的模式。

我们学习民间美术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了解和理解其中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为我们所用,更重要的是,发掘原有民间美术文化的质朴意味。但美术课程中走马观花式的学习难免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触及地方民间美术的根源,多涉及地方美术资源的皮毛,或太过于求大求全。在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还是一头雾水,很难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了解、认识和热爱家乡美术文化。

借助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民间美术教学探究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特色化、民间美术教学形式的丰富性,使民间文化与教学形式有机整合,与国家部编版教材互补,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在发展地域艺术样态的过程中,传承和保护的形式更应基于当前的时代,并有所拓展。唯有这样,民间艺术传承、创新才能更为深入,更有时代气息。

民俗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之一。与此同时,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使民间艺术的生命能够更好地延续,创新使其艺术价值得以无限放大,相信会有更多美术工作者一起为此执着努力。

猜你喜欢

花馍城隍锣鼓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的城隍神是谁?
花馍(大家拍世界)
浅谈闻喜花馍的民俗形式与艺术特色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城隍庙的世俗担当:反腐戒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