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22曾琴
曾 琴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九龙中学 四川广安 638500)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向学生系统传输道德理论、法律知识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该学科中理论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时总是缺乏兴趣,且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需要加强探索,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改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特定场景中更为准确、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将其与现实生活衔接起来,通过感知、分析来完善个人的言行,学会自我管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教学模式概述
(一)概念
情境教学模式实际上指的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为学生构建的符合教学需求、可调动学生感官进行体验和分析的学习环境的策略,其能够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获取更加直观和准确的信息,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认知,促使其高效学习。[1]
(二)作用
1.提升教学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本就是一种富有趣味的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让他们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解读知识,同时能够改善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们提供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且能够让其结合更为具象的素材去解读知识,从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助力高效课堂的构建。
2.降低授课难度,便于学生理解
生动且多元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尤其是面对比较复杂或枯燥的理论知识时,当教师可以根据需求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在实际探索的过程中,也就更容易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同时把握其内涵,进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以高效学习。[2]
3.激活学生思维,促进知行合一
当学生处于比较开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时,他们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同时提出个人的观点,而后进行全面探究。所以通过使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发散思维,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三贴近”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当秉承“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也就是教师在构建情境之前必须准确把握本次课程的要点,了解教学目标,确保借助情境辅助学生高效地吸收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所设计情境需要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之在体验中获得丰硕的成果,不断完善个人的思想认知体系和价值取向,也要保证所创设情境与现实生活相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同时降低其理解难度,并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展开联想和思考,能够将所学化为所用,不断完善自身的言行,从而顺利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灵活多样原则
对学生而言,机械、重复的内容很容易失去吸引力,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模式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研究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遵循灵活多样原则,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情境引导他们学习。一方面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新鲜感,乐于主动探究和挖掘;另一方面则可以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中发散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问题,从中提取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掌握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顺利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质量。[3]
(三)导向性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所以在设定情境时,应当坚持导向性原则。即在情境中融入问题、案例或任务,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迅速把握探究方向,同时调动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深入挖掘关键信息,以便迅速提取关键信息,并掌握对应的学习技能,从而彰显情境价值,使学生在高效学习的基础上得以健全发展。
(四)适度性原则
情境教学模式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且并不适用所有的教学场景,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要落实适度性原则。即只在关键的环节设计必要的情境,同时要严格把控情境的内容与质量,使学生探究存在认知冲突或是比较难的问题。且在具体实施时不必太过刻意,自然引出就好,以便衔接不同的教学环节,推动课堂进度,辅助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顺利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丰富教学资源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而学生学习知识又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以便将课堂内外衔接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同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与用环节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规则、明确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可在讲课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如下场景:1.李玲和妈妈到超市购物,正在排队结账时有人直接从队伍最后面走到了前面插队。2.公园的花开了,刘伟和小伙伴正在玩耍,发现有人将公园中的花折下来带回家。3.过马路时,红灯依然亮着,但是有人不顾危险横穿马路。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们根据这些生活场景展开思考,分析其中蕴含的各种规则以及违反规则会造成的后果,而学生也可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回顾是否有相似的经历以及自己在对应场景中的心情,然后对情境中的人物提出建议,并讲明道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将自己代入到对应场景之中,感受人物心理、分析人物行为,而后获得正确的认知,并联系实际优化个人的言谈举止,有助于在迁移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二)构建有趣的游戏化情境,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游戏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不仅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还可以更为高效地传输信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立足实际构建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情境,为学生搭建轻松学习的平台,使他们深入感知,更为顺利地吸收知识,继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各种情绪,并能够通过面部表情来感知他人情绪,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游戏:邀请3 名学生到讲台上,由教师描述不同的场景,学生们接受信息后想象自己处在对应情境中的心情,然后给出合适的表情。例如,教师说:“今天没有作业!”那么讲台上的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心情呈现对应的表情和神态,然后由讲台下的同学分析其情绪。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你演我猜”的游戏,即学生们可以自愿到讲台上进行演绎,可只演出一种情绪,也可连贯演出多种情绪,再由台下同学猜测和分析。通过组织趣味游戏,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三)善于打造故事情境,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很多学生都对故事情有独钟,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根据需求创设故事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聆听中主动思考,从中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整合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辅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中华一家亲》一课为例,在为学生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补充古代故事“文成公主进藏”“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可讲解现代故事“周总理牵挂西藏人民”“香港与澳门回归”。还可以提前从网络上搜集网友们的真实经历,经过优化之后作为故事讲解出来,从而以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同时从人物身上汲取优秀的精神品质,不断完善个人的认知体系,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而后可在班级中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说一说要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本课的理论要点,由此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推动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四)创建生动的表演情境,辅助学生感知和内化
课堂表演是一种富有趣味的活动,同时可以让学生真正将自己代入特定角色,通过感知获取更多重要信息。鉴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设计表演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解读知识内涵,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认知体系,主动调整个人的言行,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换位思考意识,辅助提升其发展质量。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交友的智慧》一课为例,教师可邀请一名同学,让其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以二者之间发生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为对象进行合作表演,以还原双方相处的状态,再由观看表演的同学进行点评,分析二者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或者是结合其表演的剧情提出一些增进友情的小建议。另外,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如可以模拟网上交友的场景,与学生合作完成聊天的表演任务,在此期间,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设置“陷阱”,引领他们在网上交友时做出正确判断,也要提供合理建议,使学生学会保护个人隐私,继而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更加多元的启发。
(五)依托信息技术创设合作情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为他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使之在特定情境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深入思考、讨论分享挖掘更多知识,同时储备更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继而不断提升其学科综合素养。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维护公平正义》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任务:1.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公平”的内涵;2.总结“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准确描述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4.列举可以体现“正义”的社会制度;5.概述“正义”的意义。而后要求各小组围绕设定好的任务和教材中的案例展开探索,有助于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有效拓展其思维,使他们通过深度交流、发散思考挖掘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不断完善各自的学习思路,继而更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呈现出完整的学习成果,辅助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5]
(六)积极构建实践情境,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
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且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而实践又是内化理论的重要途径。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适时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便从根本上强化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切实提高其发展质量。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多彩的职业》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讲完课之后分别安排学生们开展实践活动,如可让学生们体验“教师的一日生活”,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了解父母的工作内容,并在父母帮助下尝试开展对应工作,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到当地的消防队、派出所等进行参观,让其近距离感受这些职业的特点,同时可让学生走上街头,去观察交警、公交车司机的工作。之后,学生们可拟写个人的实践心得,对不同职业进行描述,同时思考自己应如何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并制订详细的计划,从而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拼搏奋斗意识,切实增强学科育人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创设轻松、开放的氛围,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他们获得更加多元的体验,而后进行深入感知,不断优化自身的学习思路、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不同的情境,以便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辅助其解读理论知识内涵,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便于他们将所学化为所用,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由此顺利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并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