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
2022-11-22其美央宗
其美央宗
(西藏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 西藏阿里 859600)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虽然普遍得到提升,物质生活相较于以前变得更加富足,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不仅如此,他们的心理健康已经逐渐显现出了许多问题。想要学生获得身心各个方面的全面增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十分珍重地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方法之一是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融合,这有着非常显著的研究和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心理教育不可或缺
第一,从教学改革的角度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精神状态与面貌得到一定的改善。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常识内容的同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科学习的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坚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挫折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第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每个身心健全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一重要阶段,想要帮助每个学生都培育成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心理健康和思想品格教育都是除了专门的心理辅导之外必不可少的。研究证明,这些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减轻来自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平衡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心理持续而稳定地变化,使学生的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培育学生五育并举,科学发展。[1]
第三,从教学研究的角度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同时使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单单只涉及单一的语文学科知识,相反,语文学科涉及人文社科等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常识等。因此学生们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加多姿多彩的文化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也能够更加完善,促进自身结构的不断科学发展。由于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学生们通常会在学习这一作为文化载体的课程时,更加使学生认同本国的文化,认同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使学生的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中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小学老师掌握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同时需要老师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知识的双重进步。
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一致
在教学目标方面,二者都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情感价值方面的目标是让学生发展良好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成学生的社会化的基础之上也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前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促成学生们全面发展,不仅培育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缓解学习和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促成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共同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塑造完善,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健康而丰富地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和谐的成长。
(二)教学内容交叉
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中的教学内容上有着交叉之处,小学语文课本中包括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这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教材中的大量革命先烈的事迹能够启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培育学生感恩的心,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的理念和珍爱生命的理念等。教材中包括许多古代的诗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的人们坚忍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珍惜生命与美好生活。并且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故事等,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
三、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交叉融合的难点
(一)教师认知不足
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还是对学科教学研究发展来说都很重要,但是目前小学教师对此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很低。对于一些小学老师来说,他们依旧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他们的思维是更加应试的、更加僵化的。同时也存在一部分老师,他们虽然认识到了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这些老师并非专业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行业的人才,因此专业性不强,在实践方面有心无力、力不从心,从而在课堂上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效率,或者会降低学科课程本身的质量,得不偿失。
(二)师生互动不足
无论是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还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课堂教学,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整个课堂之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氛围僵化,课上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是“填鸭式”的教学,师生互动并不积极,而且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利于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不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化和个体化能力,也不利于教学系统的完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的问题,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非常急迫地需要解决。[2]
(三)课程实践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练习,但是这正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活动实践资源限制。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往往缺少教学用具、教学场地等,因此难以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教学理念限制。如前文提到的,小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难意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因此重理论而轻实践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第三,教学实践脱离实际。二者结合并非生拼硬凑、盲目嫁接,否则只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排异反应”,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原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只有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实际,才能将二者完美融合,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达到根本的教育目的。
四、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教师心理学专业素养
小学生年龄阶段特殊心理发展并不完善,对于身边人的行为与习惯总是不自觉地进行仿照,教师和家长是学生们的重点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并利用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作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也说明了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应对这一现象和问题。例如,研究发现,在学生的身心成长与提升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学科老师即为语文老师。因此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保持自身的理性,运用专业知识影响指导小学生,改善小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问题,使学生变得更加理性,使学生获得成长。
(二)改善课堂氛围,鼓励师生互动
宽松包容而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促成老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互动,也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从而老师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另一方面,宽松包容并且活跃的课堂氛围和积极良好的师生互动会减少学生的课堂焦虑,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放松,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课本编制选材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
从教材的编制过程来看,小学语文课本的材料选择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新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情感主流包括五种: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科学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而对于老师来说,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充分研读教材,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3]例如,有一篇文章名称为《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蕴含的情感主旨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该将“聋哑青年专注且勤奋的学习品质”作为讲解重点,同时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的情感世界,体会其坚忍不拔的美好品质,并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再比如,在《小马过河》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从而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不盲从、不轻信等积极品格。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教材编制过程中还是老师对教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都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获得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的提高。
(四)把握教育时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从教师角度来说,老师不仅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重要性,也要培育自身的教育机制,把握好最佳教育时机,这需要教师十分了解课堂内容、学生实际,同时保持高敏感度,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勤加思考,考虑其教育意义,并且能够因材施教、即时施教。[4]例如,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兴趣,那么此刻学生们的思维正处于非常活跃的时刻,此时就是十分难得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通常这种时机需要老师用心思考、时刻观察,而不能生硬地灌输。例如,在讲解《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时,需要运用大量的人物事迹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个时候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更加能够体会和理解人物的情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对先辈的感恩以及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由此可见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找准时机,在合适的契机下进行教育,教师也应该培育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制。
(五)结合教育实践,培养心理健康
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中,最常见的家庭组成模式是父母与一个孩子,这也导致了在家中每个孩子都唯我独尊,不善于在集体中进行活动,然而学校中集体生活会对这部分学生产生影响,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和疏导是尤为重要的。基于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在课堂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5]同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从而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抵抗挫折的能力,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例如,小学语文课程中《画家乡》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育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自己的家乡并用画笔来表现和描绘自己的家乡。在这节课的设计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将自己的作品参与竞赛。并且,对于获胜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而对于其他学生老师也应该点评总结、适当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得失成败,一定要避免学生受到打击、失去信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是教育专业的素养、语文学科教学素养,还包括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其次,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发展。最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