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高考背景下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2-11-22纪潘峰姜倩倩
纪潘峰 姜倩倩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山东东营 257091)
引言
“新高考”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变革,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多维塑造、优化,而这也理当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主要风向。进入到高中阶段之后,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知识密度更大,考查维度更广,对于学生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方面的要求,这无疑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变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模式,带领他们实现从“记忆+复刻”到“理解+创新”的破壁性飞升,围绕分层教学、趣味调动、实践引导、日常渗透等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诸项学习任务。在笔者看来,这些工作的具体开展应当以下列几方面作为主要抓手[1]。
一、依托分层教学法,丰富高效课堂的构建渠道
高中生仍旧受到“青春期”的综合影响,其各方面的情况可谓是“一日一变”;同时由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高中生在课程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不一样的情况,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因此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教师首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分层教学法灵活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以为后续各项环节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铺垫。
1.扩大对学情的搜集范围和渠道
“学情”是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的对标性信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高中教师都习惯于将“学情”定义为学生的课程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甚至是具体的“分数”上——诚然,这些信息的确是学生课程学情的重要组成,但绝非是该项信息集合的全部内容。高中教师要打开自己的学情视野,将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模式、课程学习态度乃至个人兴趣、爱好等也纳入信息的搜集范畴内,通过对这些资讯的多维整合勾勒出一幅幅逼真的生本“肖像”,并打破对“考试”这一学情获取渠道的过度依赖,让自己后续的教学依据变得更加丰富、可靠[2]。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历次考试的卷子或者答题卡整理起来,通过分析他们在不同题型、难度和考查方向的题目中的作答表现来判断其整体档位和长短板分布;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有意扩大提问的范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借助观察他们的回答表现来了解其课程学习态度;课下,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做一些生活性的交流,以此来获悉他们的性格和日常爱好。
2.完善分层理念的课堂教学体现
学情档案的建立并非工作的重点,而是以服务于教学为最终目标的。因此,高中教师在完成档案的建设后,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条件来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情况来做档位划分,对能力较强且成绩突出的学生保持“稳定+拔高”的教学思路,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适当提升基础性、直接性知识点和例题的“出镜率”;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做“扬长补短”式的引导,既要给学生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同时更要针对学生所存在的短板做补充、强化性教学。
比如,在组织一堂新授课的教学活动时,对于那些“底子”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定在利用对课程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精准记忆以及对基础性题目的思路梳理的范围内,以一些认知难度较低且不具备多元环节思维性的元素作为主要的例题设计素材;而对于成绩较好、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引入对于思维环节较为复杂或者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做应用思考的题目的讲解,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自由发散性提问。
3.保持对学情档案的常态更新
“万事万物均处于不断发展、运动的状态”同样,高中生也处于动态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其课程学习状况必然具有极大的变化性。因此,高中教师在完成学情档案的起始建立后切不可抱有“万事大吉”的心态,而要常态化地跟踪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情况变化,及时获取对应的信息并补充到档案当中,让学情档案能够得到长效、准确的更新和完善,以此来进一步强化这一资料库对高效课程教学课堂构建工作的促力续航性。
例如,教师可以以“单元”或“周”为单位,在完成了本单位阶段的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参加一次专项考核,而后根据学生在考核中的整体和模块作答情况、失分表现等形成一份矢量图,与前端考核的情况做对比,进而了解学生所出现的进步或退步的状况,最后根据这些状况来为后续的工作方案确定具体的调整思路。
二、依托趣味教学法,强化高效课堂的生本构建促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据此,高中教师的高效课堂构建必须要将“激趣”作为一大核心要点,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高中生总体特点以及“新高考”改革的具体标准等制定具体的趣味化教学方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寓教于乐”的模式引导下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3]。
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
高中生虽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身心发育,但是他们在整体上仍有着思维感性化的显著特点,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尚不具有成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学习时也很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很多学生对部分学科感到“敬谢不敏”的主要原因。因此,高中教师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务必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化、动态化的优势条件,以图片、视频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去表现课程信息,缩短课程内容从材料到学生脑海之间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认知、理解这些内容的智力成本,以此来取得“提质增效”的理想效果。
比如,对于一些自然学科中抽象理论知识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素材制作或者直接下载现有的视频,让这些理论知识中的抽象概念以拟人化的角色形象出现在电子屏幕上,通过这一角色的自我介绍以及其所参与的一些场景活动来向学生直观地展现出对应知识要素的概念含义和常见应用模式,并可加入一些互动性的成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印象。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
所有的课程知识都必须遵循“来自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规律才有可能表现出自身的教学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讲,高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的诸项元素有着既熟悉、又好奇的复合心理。据此,高中教师不妨在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让学生可以凭借既有的生活经验去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进一步感受到课程知识、技法的现实应用性和日常认知乐趣,从而起到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理想效果。当然,这一项工作的开展也要以对学生生活经历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切不可出现“拳头打在棉花上”的问题,否则反而不利于工作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所存在的涉及目标知识理论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代入到学生更加熟悉的日常活动里去构建起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体现场景;而后,教师则可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在这些场景中或者参与对应活动的过程中都有过哪些应用目标知识、技法解决问题的经历;最后,教师便可根据学生们给出的回答来对课程技法做提炼讲解。
3.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
高中生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一种活泼、好动、爱玩的孩童般的天性,对游戏活动天生就没有“抵抗力”,并且时常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焕发出更强的思维能力和领悟能力。基于这一认识,高中教师不妨将游戏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一大平台,根据课程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设计,组织一些富有参与感、趣味性和发展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边玩边学”的方式去实现既有学习成果的深度吸收和实践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较强的满足感,借用学生们的表现欲、好胜心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执行质量。
比如,在完成了一些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知识信息记忆、识别的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大家玩一场信息速记或速算类型的游戏:教师准备一些硬卡纸,在每一张卡纸上随机写上不同的在本堂课中出现过的核心信息单元;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参赛;教师随机从卡纸中抽出若干张,各组代表要根据卡纸上的知识信息,利用教师规定的模式以及相应知识的应用流程来进行必要的知识处理,最后处理的结果要同步符合知识的常规应用逻辑和游戏的执行规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代表可为本组积1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便为获胜方。
三、依托实践教学法,完善高效课堂的功能发挥模式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切实的实践,学生对一门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掌握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层级。高中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过程中,既要保证理论教学的执行质量,更要将可观的精力投入到对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当中,让学生以直接参与的方式来完善自身的知识学习、思维构建和方法体系建设效果,进而将高效课堂的打造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4]。
1.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实验活动
在很多高中生——乃至部分高中教师的印象里,不少非自然性科目都是纯粹的理论性课程,和“实验”这项操作感颇强的活动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其实,高中的很多课程都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中维阶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映射属性。因此,高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扩大为一个“线”性概念,引导学生借助实验的方式去了解目标知识的形成、运用过程,并对相应的技能使用方向和方法产生较高层位的认识。为了进一步优化这项工作的执行效果,教师还可以将之前文中所提到的“生活化”教学相联系,以便于促进学生动手意识的二次完善。
例如,在完成了一些涉及社会情感或者人文道德方面的课程知识教学后,教师可以吩咐学生结合对本堂课内容的理解来组织一次简单的社会实验,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式来从若干范围的被调查群体中了解课程中核心情感、道德元素的被认知程度和大众的普遍看法,以此来形成更具有普世价值体系的课程思维认知成果。
2.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户外实践活动
和教室、课本相比,社会和自然无疑是更具有知识容量和操作平台的广阔天地,最适合学生开展富有质量和效率的知识学习。因此,高中教师不妨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们当前的学习情况、兴趣和本阶段、下阶段课程的教学任务,帮助他们参与对既有学习成果具有运用效力的活动当中,以“零距离”乃至“全身心投入”的方法来夯实学生们的课程学习基础,最终为实践化素质教育的充分落实打下基础。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应用到课程核心知识、技能的社会公益服务,让学生们在依托既有学习成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从情感和心理上受到良好的社会熏陶,同时发现自己在社会价值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以此来促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多维达成和高阶取得。
四、突显课程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
所谓“思维品质”,通常可以被理解为认知、理解、应用知识信息的思维能力和意识。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已经脱离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单纯复刻,更加突出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正是思维品质塑造的核心所指。据此,高中数学教师就必须要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围绕逆向思维、联动思维等两大主题来落实具体的引导策略,从而让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1.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从与常规思维方向相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意识,是对传统知识资源应用的一种突破。高中生所能接触到的教学内容安排和习题考查形式,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条件——结果”的方式而出现的,学生们也习惯了按照传统认知惯性去应用技能、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虽然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中规中矩”,但却限制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多角度审视、吸收和应用,也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内容解题和应用价值的部分浪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去塑造学生的逆向思维,改变传统的知识、技能应用路径和方向,试着首先提供给学生某一项结论,而后鼓励学生以结论为基础进行对条件和目标知识点的逆推,从而让学生对既有学习成果的多维运用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例如,对于《几何概型》这一课的训练,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张已完成的几何概型,让学生根据概型的信息还原出对应的事件概率或举出与该概型相符的事件实例;当学生基本完成这一项工作之后,教师可将条件和问题反置,提供给学生一系列随机事件的信息,而后让学生依照这些信息绘制出对应的几何概型。
2.培养学生的联动思维
高中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在进入复习阶段后,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复习回顾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过往知识进行综合融汇和二度吸收,这就必须要借助发达的联动思维方能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优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数学教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联动思维的意识,在整合教学阶段有意识地打破知识之间的课时壁垒,以知识点的核心方面为线索,将所有关联知识点按照教学次序、承接逻辑和难度等顺序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这条脉络而对不同方面的知识形成纵向的清晰认知,从而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更有条理性和把握感,也更便于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对知识和技能内容的快速调用。
比如在进行关于“函数”这一方面的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构建出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为基本项的知识模块,在每个模块下分别写出每一阶段函数的概念、基本表达式以及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而后再添加一些经典的例题与解法,让学生对“函数”的关联知识进行有效的对比和融合。
五、依托日常渗透教学法,保证高效课堂的长效续航
对于一门课程和知识的学习,教师所能够起到的更多的是提出策略和正确成长方向的作用,而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才是促成理想目标达成的核心驱动——这也契合于高效课堂的核心构建诉求。基于这一点基本认识,高中教师要将高效课堂的构建拓展到课堂本身以外,一方面在学生们进场活动的场合环境中融入一些体现课程知识、文化气息的元素,另一方面借助学生在校期间的“碎片时间”引导他们从事一些简单的课程学习联系、应用活动,并可利用网络平台和学生家长开展有效的家校课程教育合作,进而做到高效课堂构建工作的“一箭三雕”。
比如说,教师可以将一些公式、概念或者经典作品内容以条幅等形式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在后黑板等位置每天根据当日的教学内容布置一道“今日习题”作为“悬赏任务”,还可以鼓励学生们以同桌合作的方式来利用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专项例题练习,而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在家中根据子女在不同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来布置一些日常任务,给子女们一个展现自己学习成果的“用武之地”。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高中教师还要重视起对生本课堂的融合构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树立起鲜明的“留白意识”,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实现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灵活认知,既能够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果的取得,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程学习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能。
结语
真正有质量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将具体的知识内容记得牢靠,更要实现这一过程的效率提升,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学习素养的优化形成和长效完善。高中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力实践,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指导自身工作的第一准则,围绕分层教学、趣味调动、实践引导、日常渗透等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在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习惯养成、兴趣萌发和素养内在提高等多个维度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使他们得以进一步体会到课程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价值,进而为其日后开展更高阶段的课程学习和课程综合素养的有机生成、优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