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2022-11-22马成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协同课程思政

马成文

(宁夏大学 宁夏银川 750021)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协同育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随后,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更高要求,进一步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视和期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环节,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还需要校内外各方面的配合,广泛拓展校内外育人资源,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进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一、协同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关系

1.“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育人”,顾名思义,主要由“协同”和“育人”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协同”具有协作和协调等意思,其在概念方面是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体、自然和情景等全方位的协同。而“育人”主要包括育人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成效等方面。也就是说,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和成效等方面,需要相关的人员、主体、机构、物体、事物和情景等相互协同,进而实现育人目标和达到育人成效[1]。

“协同育人”的概念最早源自欧洲,之后普遍传播,主要运用于教育等相关领域。“协同育人”是基于协同理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中的各个个体基于共同的教学目标,搭建的一个可以实现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协调配合的平台系统,从而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效应。协同育人是高校与其他机构在发展理念和方式方面的新创形式,是高校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深化,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育人与社会育人相结合,优化校内外教育和教学资源配置,全面贯彻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各机构和单位建立协同培养,实现产学研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水平、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目前,协同育人主要分为校内协同育人和校内外协同育人。校内外协同育人主要是指全员一体(包括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行动,在各个方面实现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主要常见模式有:人家校联合、企校联合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校内协同育人是以育人为核心目标,全体教职工要以学生为育人的主体,以教师为教育事业的主导,充分发挥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理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基地,它肩负着培养新时代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未来发展,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决定和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 走向与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加人才的重要性,多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为谁培养人关乎我们育人的目标,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人才是各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核心。因此,培养什么人要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协同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至于怎样培养人,这将是一项重要的行动职责和育人方式,不仅是各个院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各界的责任,因此,协同育人也是各个教育机构和社会的重要选项之一。正如我们知道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主力军,关乎国家的兴衰。“少年强则国家强”,只有抓好青年人的教育,才能让国家的富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培养什么人,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政治目标决定其行动和行为,并产生效应。学校作为国家和人民教育的主要职能机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是其命脉和生命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加大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其中宣传先进典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完成高校的职责。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到具体,党中央各级教育相关部门指导并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较好,各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觉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不断完善。各个高校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各个高校坚决落实党和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认识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高校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将成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益的人。

3.协同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环节,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还需要校内外各方面的配合,广泛拓展校内外育人资源,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进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协同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要强化协同意识。对于各高校来说,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大实践”模式,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做到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为指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外协同育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相关教育政策,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找到具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以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校内外联动机制与保障机制的举措,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做贡献。

二、阿拉伯语“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

1.阿拉伯语“课程思政”

与其他专业相比,阿拉伯语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更具优势。目前,我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所使用的各科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选修课,从专业实践课程到专业通识课,各课程题材中从不缺少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中阿历史和中阿交流等内容。我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中都必然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通过历史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思维引导,引导学生对历史沿革、国情发展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3]。

2.阿拉伯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

立德育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阵地。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共同的育人目标以及相互支撑和互补的教学方式和原则。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积极构建育人的大格局,提升思想政治的工作效能,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目标、内容、方式和成效。

方向决定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为各专业课程和阿拉伯语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阿拉伯语“课程思政”秉承了“课程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思想政治课程共同肩负立德育人的重任,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举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有用之才。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高校教育才能有作用,课程建设才能有效应,才能吸引和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道路,朝着正确的方向自信前行,才能真正做到“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

阿拉伯语“课程思政”要想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还需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坚决执行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坚持阿拉伯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伟大成果通过“专业+思政”的有机融合,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信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服务国家战略,为我国“一带一路”和国家发展做贡献[4]。

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方向和目标上保持同向同行的基础上,同样也与其在作用和效果方面也具有协同育人的整体性。

阿拉伯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产生的整体作用就是发挥各自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结合高校学生自身成长需要,使高校学生自觉地加入建设党和国家的队伍中,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家需要,树立远大目标,努力成为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和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阿拉伯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应主要体现在政治效应、思想效应、价值效应、道德法制效应和文化效应等。政治效应就是保障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效应就是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到“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价值效应就是保障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制效应就是保障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健全的法制意识;文化效应就是保障学生对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正确认识,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阿拉伯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立德育人等方面的效应。

同时,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应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立德育人为目标,三全育人为格局。并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还应遵循有机融合的原则。阿拉伯语专业课程不仅要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更要精准地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把专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典型的案例与人物故事等融入课程之中,使专业课程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同样,思政课程也应“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无论是阿拉伯语“课程思政”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应当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可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活起来的关键所在,是完成高校育人的职责所在,更应该将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和落实在高校教育各体系、各环节和各方面[5]。

3.阿拉伯语“课程思政”校内外协同育人

阿拉伯语“课程思政”校内外协同育人主要分为校内协同育人和校内外协同育人[6]。

校内协同育人除了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外,还有与教授人员、受教人和教辅人员,以及高校联动机制和各单位之间的协同。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全员育人,就是要求“课程思政”课程的专业课教师人人都能讲思政,各个都要讲思政。阿拉伯语专业旨在培养掌握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和相关文化知识,比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有涉外工作常识,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国情研判能力、能从事翻译、管理、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复合型、通识型、高素质的阿拉伯语人才。目前,全国阿拉伯语专业教师已全部加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各阿拉伯语专业课教师利用现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同时,还汲取新的教育理念,深度挖掘阿拉伯语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拓展专业教育中思政素材和平台建设,共享、共建阿拉伯语“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具有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与阿拉伯语“课程思政”课程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阿拉伯语人才。同样,阿拉伯语“课程思政”的建设还应注重与受教者协同,即高校学生。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展开针对教学[7]。

阿拉伯语教育教学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借助中阿重点高校、重点研究机构、重要行业与实务部门的卓越平台和优良资源,创立促进中阿合作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培训基地,实现专业教育和实务培训的深度融合,进行分层次、多类型和全方位的学科教育,培养一批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阿拉伯语及阿拉伯研究高层次和高质量专业人才。以此为契机,加强实践教学,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立足专业能力的培养,开设更多的与经济贸易相关的课程;精雕细刻教学内容,开展与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尽快将最新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发挥“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教学特色,坚持“精讲多练”,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通过翻译法、情景法、交际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上学生实践练习所占的时间,提高学生利用阿拉伯语沟通交流的能力。阿拉伯语“课程思政”校内外协同育人也是根据新时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学生就业前景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情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其中,企校协同育人中阿拉伯语课程在专业学生赴企业实习和历练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阿拉伯语专业能力的人才的同时,更看重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因此,阿拉伯语课程思政能够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道德情操,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企业和社会受欢迎的人才。同样,在国内许多学校的阿拉伯语专业中,邀请企业参与专业教育,聘请企业人士参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并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体验和学习,以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8-10]。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协同课程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京津冀协同发展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
汉阿语气形式对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