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残疾人体育事业现状和发展研究
2022-11-22符忠龙张晓英
符忠龙 张晓英
(1.东莞市东莞中学 广东东莞 523005;2.广东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 广东东莞 523808)
如今,残疾在社会中较为普遍,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要面对很多与正常人不同的问题,也要面对很多不能同一而论的实际认知问题[1]。其中,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人能公平享受的文化活动,残疾人却在体育运动中处于边缘化和弱化层面。在这样的社会现象面前,要想满足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需要和社会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就需要面对残疾人的实际生活问题、环境问题、思想意识问题、政策问题等,有一系列的扶持和倾向,持续性地做好不同环境及不同经济条件下,不同区域、不同残疾等级残疾人体育事业,让残疾人体育事业在全面小康社会中有序健康发展,让残疾人享有更多的社会优越条件,让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该研究通过走访广东省广州、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五地残疾人联合会,充分了解残疾人体育的基本现状,提出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更好发展的一些新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献资料,为该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相关数据。
1.2 访谈法
对广东省广州、东莞、中山、佛山、惠州残疾人联合会、社区、乡村等相关人员,就目前残疾人体育发展的现状、困境以及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了解。
1.3 问卷调查
分别设计了专家问卷和残疾人问卷。发放专家问卷20份,回收率为100%,发放残疾人问卷400份,回收381份,回收率为95%。
1.4 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目前,广东省共有残疾人249 万,占全省总人数的6.69%,其中172.3 万生活在农村,占残疾人总数的69.2%,城镇残疾人共76.7 万,占残疾人总数的31.8%。听力残疾人有79.8万,视力残疾人有29.4万,智力残疾人有16.7 万,肢体残疾人有59.8 万人,精神残疾人有17.2万人,语言残疾人有3.1万,多重残疾人有43万人。
2.1 被调查者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2.1.1 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项目
调查发现,前4位分别为单独进行体育锻炼者,占总人数的26.60%;与家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者,占23.56%;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的锻炼者,占18.52%;到康复中心进行锻炼者,占16.17%。从数据可知,由于残疾人身体残疾和身体部分功能的丧失,他们的自卑心理比正常人更加明显,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与正常人相比较单一。由于自卑心理强,他们会单独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体育锻炼,场所往往选择在家里或者社区,离家较近的地方,由于大多数残疾人没有固定的工作,他们的朋友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是家人陪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到康复中心进行锻炼的也比较多,接受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他们经常参加的体育休闲运动有舞蹈、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棋类、跑步、游泳等方便参与、容易进行且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一些常见运动项目。当然,还是有一部分残疾人在当地的健身房进行有专业人士指导的器械类运动[2]。
2.1.2 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因为环境、地域、生活条件不同,锻炼的频率也有所不同,生活条件好且周边环境适宜锻炼的,每周锻炼的次数为4~5次,位于乡村和偏远地区的残疾人,每周锻1~2次或根本不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持续稳定参加体育锻炼,且每周不少于3次的人占45%,每月锻炼不少于10次的人占50%,而从来不参加锻炼者占40%。乡村和偏远地区的比例,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可见乡村和偏远地区的残疾人对体育锻炼缺乏基本的认识。这说明广东省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机会相对较少,残疾人对体育锻炼的价值以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相对较弱[3]。
2.1.3 残疾人锻炼的场所和体育锻炼消费
调查显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时,在固定的公共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占59%,在附近公园或者小区参加锻炼的占26%,在家里进行锻炼的占15%。在家进行锻炼的基本是外出不方便和偏远乡村的残疾人,而外出锻炼者对锻炼场所的选择,是根据个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平时锻炼的习惯,选择具体场所。体育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研究发现,在广东省残疾人体育消费结构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购买运动服饰、残联活动费用,从来不进行体育消费的人占到了41.41%。由此可见,广东省残疾人体育健身意识比较淡薄,体育消费意识较弱,进行的体育消费基本上都是实物性消费,层次较低,结构单一。
3 影响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影响残疾人锻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场地和器材设施,附近是否有进行运动的场地和器材设施,是影响残疾人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在生活中如果有方便的场地和设施,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第二是锻炼习惯,调查显示,大部分残疾人如果以前有锻炼习惯,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在固定时间习惯性地约朋友、同事出去或者在家里进行锻炼。第三是锻炼兴趣,兴趣是促使人们进行专门活动的有效动力,残疾人也一样,有运动爱好和兴趣的残疾人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第四是周围环境,如果周边环境适宜锻炼且锻炼的人数多,也会促使一部分人加入到锻炼中。由此可知,残疾人锻炼可以根据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他们加大锻炼力度。
4 建设残疾人体育运动服务体系
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是相伴相生的。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就会越多,有利于残疾人运动的各项政策体系就越完善,那么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就会越少,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会越高。真正做好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是当前阶段整个社会需要解决的短板问题,是切实解决好不平等、不充分发展问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4]。
4.1 政策支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要深刻意识到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政府在残疾人福利领域的政策干预以及政府对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的财政支持范围、规模和水平应当具有成熟的制度规范,政府已开始高度重视这种政府责任。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和健康人一样有着正常的社会诉求。为有效保障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必须确保社会保障能首先服务于残疾人群体的公共性需求[6],确保残疾人能够与健康人处于平等的基础上,享受作为公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并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生活护理、辅助器材、文化和体育生活等专项保障措施,弥补、消融残疾人相对于健全人在融入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方面的劣势,进而使残疾人群的社会融合水平得以提升。政府和社会应肩负起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责任,弘扬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道德风气,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4.2 服务体系构建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社区残疾人体育服务和保障体系,对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成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具有深远影响。社区残疾人的群众体育和体育康复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残联相关单位和残疾人职能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构建残疾人体育社区和谐体育支持体内部有着复杂且多样的运行机制,需要医疗机构、残疾人联合会、居民委员会、志愿者和社会指导员等力量汇成合力。通过组织社区残疾人参加集体康复、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改善残疾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培养残疾人对社区的归属感,树立自助、互助和谐发展的积极理念,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生命的肯定,在肯定中享受生命的体验,在体验和肯定中丰富生活[7]。
4.3 专业指导
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参与应当在专人指导下进行,且残疾人体育的社会指导员有别于一般的群众体育社会指导员[8]。残疾人体育社会指导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健身技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还需掌握组织残疾人体育竞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要充分了解运动康复、运动医学、运动保健等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了解现代残疾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相关内容和法律法规,才能更高效、更流畅地为残疾人提供体育运动咨询和指导、身体素质测量及其他相关志愿服务。同时,建立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竞训队伍,培养残疾人体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打造“省有重点、市有优势”的残疾人竞技体育格局[9]。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培养针对残疾人体育参与的社会指导员,该举措将对促进广东省残疾人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4 创造条件
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和谐社会的支持。支持是生活质量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提倡借助有效的支持,使得残疾人的独立性、生产性、社区融合性和满意度得到提升。支持旨在帮助残疾人在社会中获得资源、策略和关系,其显著特征是通过支持促使个体内在力量的提升,最终表现为被支持者减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个人网络主要面向服务对象个人人际关系及其所处环境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成员,如残疾人的亲朋友邻,通过与残疾人建立协助联系,动员这些成员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帮助服务对象,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并安排适合残疾人进行的体育活动。建立志愿者联系网络,对于社会上人际关系较少的服务对象,可将其与提供帮助的志愿者组成一对一的帮助关系,具体操作如下。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寻找和动员有意愿担任社区志愿者的大学生及社区体育爱好者,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使志愿者得以和残疾人服务对象建立联系,提供一对一的协助和支持。这些经特殊招募的志愿者在服务前必须经过残联的考核,了解并学习协助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方法。在社区服务援助网络的建设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应组织举办如太极拳、健身扭秧歌表演等各种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负责指导残疾人体育活动,促进残疾人社区体育的发展。搭建残疾人互助网络,将爱好相同的残疾人汇聚起来,共同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其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残疾人群体身心健康发展。
4.5 环境建设
“社会模式”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并推广。“社会模式”持有的观点为,社会应对和回馈残疾人的方式,反而给残疾人创造了障碍,强调社会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减少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并强调残疾人应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10]。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英国政府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措施,残疾人体育公共设施得到了提升,残疾人可以与普通人一样享受公共体育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应当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顾,有计划地设立残疾人活动场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 年,中国将实现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全面覆盖的目标,并于2035 年建成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正因如此,应参考学习国外“社会模式”理念,加强残疾人体育锻炼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增大政府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财政预算支出,改善社会资源投资方式,倡导政府公共服务社会采购模式,资金投入向社区体育倾斜,加快城市社区服务的无障碍体育设施建设进程。
5 结语
残疾人事业是我国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得到全面的体育锻炼是提高残疾人身心健康,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有效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有效措施。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应主动、积极地全面关心残疾人的各项生活保障,做好残疾人锻炼服务体系,从而发挥他们的光和热,使残疾人同正常人一道向着更高社会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