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协调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

2022-11-22李吉和龙宥蓁

关键词:精神力量共同体物质

李吉和 龙宥蓁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因此,无论从大会的主题,还是讲话的内涵,都在强调先进的思想、精神力量在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理论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就是要解决做好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平衡发展、相互协调问题,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处理民族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的充分体现和科学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创新意义,正确把握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深入阐释其丰富内涵,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好宣传解释。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533可以说,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是精神的根基,否则精神就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恩格斯也反复强调物质生产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他在谈到哲学等自觉的意识形态具有远离经济基础的独立性特征时指出:“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3]3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始终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3年到2019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城乡人均收入等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累计减贫超过300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8%下降到0.79%[5]。民族八省区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已分别增长到122万公里、3.6万公里、3.8万公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926元、12648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18倍和106倍;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6]。“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283万人,占全国近五分之一[7]。

到2020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10.4万亿元,占全国的10.3%。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长达156%。民族八省区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3.2倍[8]。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增长、婚姻嫁娶、人口迁移、国家政策引导等原因,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迁移到东、中部地区,特别是城市。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速高于汉族。1990-2010年间,全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890.05万人,增长100.09%,增长率高于全国城市人口增长率的91.15%和汉族城市人口增长率的90.76%。(1)根据以下资料统计计算: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2亿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亿人;流动人口为3.76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1.54亿人,增长69.73%[9]。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2020年,流向城镇的流动人口为3.31亿人,占整个流动人口的比重达到88.12%,比2010年提高了3.85个百分点。其中,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这10年间增加了1亿人[10]。

随着各民族大流动,民族分布更加广泛,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更为普遍,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统计,居住在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增长至3000多万人。广大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向城市化、多样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社会结构相互嵌入领域更加广泛,融入程度不断加深,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11]。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基本建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深刻透彻的思想力量和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仍然是我们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仍然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同时,认为基于社会物质发展基础上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能动性。精神始终影响着物质生产,理论始终需要指导实践,理论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计划性,并进而通过人的活动将目的、蓝图变成现实存在,从而改变世界,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世界[12]。“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285所以,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

发挥精神的引领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优势。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思想等精神力量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14]“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5]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更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重要性,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17]。2017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18]。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19]。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不同的中心任务,民族工作着力重点也有所不同。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今天,民族工作自然也面临新的历史使命[11]。

在新时代,中国56个民族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这意味着在“强大的物质力量”范畴,为各民族步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存在决定意识。物质生活“水涨”,精神生活必然“船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强大的精神力量”范畴。而文化的力量,则是形成和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动力之源[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如孔子曾说:“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21]物质和精神同步发展,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才能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必然产生新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50-51社会意识变化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社会存在之中。

在全国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根据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实际和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趋势,深刻把握民族工作规律,适时提出了适应新时代新阶段发展需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更进一步强调,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23]。

解决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实现物质和精神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表现为精神力量发挥不够充分,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曾指出:“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好民族问题, 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24]249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并不是靠这一条就够了。应该说,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24]25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它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5000多年璀璨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的精华养分,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5],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源泉

物质和精神之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任继愈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如果不是有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共同体,长期培养的民族意识,我们也许早已沦为殖民地。”[26]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精神力量也就越大,民族也就越团结,共同奋斗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主要靠文化力量凝聚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7]钱穆认为:“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28];“孔子以前,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孔子以后,则中国文化又再创造了中国人。全世界更没有另一民族另一文化,可以和此相比,这是中国的文化力量。”[29]13-14“中国古人的民族观念,不拿血统分,而拿文化分。”[29]16顾立雅曾指出:中国人有其独特的生活,独特的实践文化体系,合乎这种生活方式的族群,则称为“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变夷为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主干[30]。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文化长期的交往中,以汉族文化为凝聚核心,并向四周辐射,各少数民族文化吸收了它的养分,而汉族同时也从各少数民族文化中获取了文化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平等性、多元性、互补性、实践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各民族所共享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正是基于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或者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错误的。

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道德规范和思想理念,有着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内容,仍然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精神力量。

中华各民族共同培育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层面,是上升到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心理,是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3]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伟大创造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拓、开发和建设祖国江山的“伟大奋斗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保卫祖国、抵御外侮、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团结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3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团结意识逐渐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一家亲”越来越深入人心,融入各民族血脉。如今,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些都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35]。

革命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柱。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又包含了不怕牺牲维护国家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需要保持和弘扬革命精神,仍然需要革命文化的营养。中国人民孕育出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井冈山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精神旗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财富。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独立自强。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国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依然能够前进的精神保证,也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灵魂。

弘扬中华文化时代价值,发挥精神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总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各民族要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凝心聚魂,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共同体物质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平静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穿越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