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与世界关怀

2022-11-22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类世界

孙 佩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根据不断变化的政治处境和时代特征设立具体目标与发展方略,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崇高使命。可以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世界关怀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品质,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重要线索。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反华势力不断发起针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舆论攻势。从“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国强必霸”论、修昔底德陷阱,一些西方媒体还恶意给中国共产党安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近年随着中国更加主动承担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义务,却又引起国际舆论的“新殖民主义”猜忌。甚至国内也有人指责国家“穷大方”,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60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数字引起了国内不小的舆论波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立场尚未得到国内外广泛理解。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64。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和世界关怀贯穿其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只有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才能有针对性地回应国际社会的“污名化”舆论攻势和国内民众的误读。

学界现有关于党的国际责任与世界关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执政党的形象建设角度论述其国际主义理想与崇高追求。二是从提升国家和执政党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责任的历程。三是以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经验,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四是梳理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责任的百年历程彰显其国际担当。综上可见,学界已经较为充分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立场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追求,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外交理念和政策、对外援助、参与国际事务的历史以彰显其国际担当。不过,既有研究对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论述较为充分,历史述评相对薄弱,而且几乎不涉及有争议的内容,如仅论述中国共产党对被压迫民族反帝战争的支持和援助赢得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赞扬,却回避了冷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度被西方国家视为更甚于苏联的现实威胁。因此,要说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履行国际责任与使命的不懈探索,既要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做出的历史贡献,也必须对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合理解释。笔者将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中,梳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解放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全球发展议题持续作出的贡献,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与世界关怀。

二、中国共产党是人类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者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类解放事业作为自身使命。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要“联合第三国际”[2]。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以消灭阶级为目标,以国际联合为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坚定立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3]。根据列宁的“过渡时代”观,尽管世界仍然饱受“资本家互争利益的国际战争”摧残,但只要世界范围兴起“被压迫阶级起来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人类的解放就有希望。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4]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内阶级战争”,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且持续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一)坚持和弘扬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事业的思想武器,它不仅绘就了人类解放的理想蓝图,而且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实现途径。《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6]43。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6]45。当阶级差别消失,“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53。由此,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类解放也有了现实图景。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根据现实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实用主义解读。在20世纪初期,同众多“救亡图存”的西方学说一道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逐渐发展为坚定的信仰,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指引着中国革命事业跨越重重障碍走向胜利,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出于对劳苦大众的关怀而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观念,就是互助博爱的理想”[7],符合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机持续加深的历史时期,如何挽救贫弱衰落的中华民族,如何拯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求索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大声疾呼,促使“举世的劳动阶级”“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它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绝大的功绩”[7]。青年周恩来于旅欧之际也感慨道:“全世界凡经资本主义铁蹄所践踏的地方,概都形成了同样的两大阶级:一是压迫阶级,一便是被压迫阶级。”“全世界的被压迫阶级……应联合起来一齐向压迫阶级进攻。”“世界革命的伟大工作,也正要在这个联合中期待实现。”[8]因为“各国底联合政策,是劳动阶级解放底一种首要条件”[9]。至此,中国共产党把民族解放任务与人类解放事业结合起来,挽救中国民族危机,化解人民的苦难,就要由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去唤醒民众,组织阶级斗争,并寻求广泛的国际联合,最终实现世界人民的解放。可见,早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正是基于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坚持走“俄国人的路”[10],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解放事业终极关怀的现实选择。

当然,走“俄国人的路”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遭遇过教条主义的严重挫折,逐渐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1]6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以中国的发展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对世界各国人民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应当被各国人民所掌握以改善处境,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的一大贡献。

(二)鼓舞和支持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又一次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身份,为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1.在精神层面鼓舞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1]8。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世界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不仅壮大了社会主义的队伍,而且鼓舞了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数国家都是在二战中依靠苏联红军和本国人民武装配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还有东德这样完全由苏联红军解放,在苏联的帮助下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12]。而中国主要依靠本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探索出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于许多正在探索民族独立和解放道路的亚非拉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956年“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遭受的挫折,都是人类探求发展道路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顶住了东欧剧变等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冲击,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世界各地寻求美好生活的人民,为探求本国发展道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

2.在实在层面支持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政治处境局限,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以声援为主。如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重任。毛泽东写信给西班牙人民,特别提到了由各国人民所组成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国际义勇军,指出:“中国红军中许多同志愿意到西班牙来参加你们的斗争……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眼前有着日本敌人,我们一定更要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的。”[13]毛泽东对这支国际义勇军表达了深切的敬意,因为“通过他们,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表示了无限的团结和友爱的精神”[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尽管国内百废待兴,但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艰难处境感同身受,尽己所能甚至超出自己合理负担地支持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援助从对朝鲜、越南等周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逐步扩展到支持亚非拉多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无论是提供物资,还是援建生产性项目,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的无私相助,取得了坦赞铁路、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等中国对外援助的标志性成果,赢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信任和尊重,凝聚起中国人民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深厚情谊。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援助也体现出强烈的国际责任感与使命感。早在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明“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族,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14]113-114。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国际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斗争对中国的支持,这些国家和人民的正义斗争分散了敌人的力量,使我们身上的压力减轻了[14]408。因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理应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受压迫的人民站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外援助工作也做出相应调整,减少了直接对外援助,突出外交的互惠性与多样性。从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进程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确立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援助原则,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互利合作关系。9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加速转变,着重推动中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的直接合作,强调援助带动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更加重视生产性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多领域扩展,强调发挥对外援助的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对外援助也更契合受援国发展要求[15]。最近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国推动抗疫国际合作,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医疗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1]61。由此可见,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对外援助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对外援助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对外援助实效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不断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强维护者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国际责任与使命。从战争与革命年代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到和平与发展时代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世界做更大贡献,再到新时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以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为基础,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争取“世界永久和平”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年代,以阶级斗争为武器谋求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一度被视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期的国际舆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描绘成激进、革命、好斗的形象,而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斗争的对象----帝国主义国家和各国封建势力。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解放斗争此起彼伏,帝国主义国家和各国封建势力极力维护旧的统治秩序,尤其敌视“鼓吹世界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甚至将马克思主义斥责为煽动革命、暴力,破坏和平的武器。抗日战争时期德日率先达成“反共协定”,以反苏反共为名换取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国际反共形势以冷战时期的麦卡锡主义为标志达到高潮。苏共二十大后,苏联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强调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强调和平、反对暴力,对于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消极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支援世界革命的主张与行动。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解放斗争的支持,不是因为崇尚暴力革命,而是为了实现世界永久和平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详细论述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他把战争分为正义的“革命战争”和非正义的“反革命战争”,前者为着永久和平而战,因此可以说这类“战争是接近于永久和平的”。“人类大多数应该拿出极大的努力”,“把战争在一个不很久远的将来给以结束”,以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14]9-12。在他看来,正义的革命战争并不是目的,而是争取迎来世界永久和平的手段。“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牺牲虽大,时间虽长,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经鲜明地摆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14]11-12。因此,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尽己所能支援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的反殖反霸斗争,在苏联缓和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时又举起“反修”旗帜,都是为了争取早日实现“永久和平永久光明”的“新世界”。

(二)发展起来为世界做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国家战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理顺国内发展与对外援助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国内发展是对外援助的基础与前提。邓小平多次指出,国内发展是对外援助的根本保证:“如果中国发展不起来,力量有限,要在国际上尽到国际主义义务,就有困难。只有自己发展起来了才更有余力施以援手。中国常说的一句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第三世界国家做更多的贡献。”[16]1140另一方面,强调对外援助是履行我国国际责任,承担国际义务的必然要求。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始终把“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17]看成社会主义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毛泽东著名的“开除球籍”论,就是从国际责任的角度要求中国尽快实现工业化。邓小平也强调:“中国人口这么多,地方这样大,(发展却如此落后)同自己在国际上应该尽的责任是不相称的。”[16]530中国发展起来之后,履行国际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继续支持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18]“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14]239邓小平也明确指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不会丢掉第三世界的穷朋友,发展起来之后更有条件同穷朋友合作,共同发展。”[17]977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指出,5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指出中国人民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正义斗争。从“坦赞铁路”到“一带一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以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19]。

四、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发展议题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出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担当与世界关怀,长期密切关注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国际冲突、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发展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参与全球发展议题的国际讨论和联合行动的能力也不断提升,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发展议题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以“和合”文化应对全球的共同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构想出中国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努力的新目标:“建立一个和平、平等、合作、繁荣的新世界。”世纪之交的世界充满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和合”理念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了应对全球发展不平衡和文明差异导致的冲突,中国共产党提出“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中华文明优良传统,主张世界各种文明加强相互交流与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汲取固有的睦邻外交传统,创造性地提出“和谐世界”理念。一方面,“和谐世界”积极回应了“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反映出的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顾虑。国家领导人多次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表明中国的发展目标与各国共同发展的目标一致,中国愿同所有国家互利合作、双赢共赢。中国的发展能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更多合作机遇和良好发展环境。近十三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贫困、走向繁荣,不仅有利于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而且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0]49。另一方面,“和谐世界”描绘了符合人类共同理想的世界蓝图。这是一个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值得“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度关切与破解人类共同发展困境的积极探索。

(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全球发展困境

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既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也科学研判了和平与发展背景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1]59-60。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切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以百年大党的世界胸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采取切实行动解决全球发展困境。

1.摒弃国际权力观中的战争思维。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不同国家和集体之间对抗性的国际权力争夺必然导致战争和冲突,随之而来的紧张氛围和危险处境使人陷入无尽的苦难。由于战争思维主导的极端国际权力观在国际政治中大行其道,冲突与战争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今天国际政治仍然深受战争思维影响,主要表现为民族排外主义,霸权稳定论,国强必霸论等。民族排外主义实质上是民族优越心理的外在表现,导致国际交往中各种不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行为。霸权稳定论认为,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20]。霸权稳定论是资本主义强国利用显著的国际话语权优势为国际社会长期以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的辩护,还用“公共利益”和“搭便车”的说法掩盖大国制定或左右国际秩序,以强权肆意剥削、干涉弱小国家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实质。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社会又兴起了“国强必霸”论,这种根植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型国际权力观与中国的“和合”文化与睦邻外交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也始终秉持薄来厚往的原则,以真诚友善的态度树立起世界文明标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侵略与战争苦难,深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害,历经磨难才实现了民族崛起和国家富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声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21]107。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真正的人类共同利益为契机,凝聚世界各国和各族人民共识,打破“国强必霸”的战争思维窠臼,实现世界各国和睦相处、世界各族人民远离贫困和战乱等苦难的美好愿景。

2.以共同利益观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追求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动因,无休止的利益争夺与无限膨胀的欲望似乎注定世界永无安宁。但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在生存环境、发展空间、价值追求等各方面本来就具有共同利益,这是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共产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激活人类共同利益观,使人类公共利益扩大到足以抵消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至少个体国家的利益让渡于人类共同利益。理想的状态是,世界在共同利益的感召下形成一个多元而相互包容的共同体。在这里,人们尽管在思想文化、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等理性上的差异如此多样(他们因各种合乎理性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而产生了深刻的分化),但在“包容”心驱使下能够实现世界公民社会的稳定、公正和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22]。至于国家,也都能保持着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当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尽量选择回避战争的和平方式达成一致。

构建共同利益观,首先要承认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利益攸关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立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价值理念和实践目标。即使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还是可行的。其次,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原则。坚持把本国利益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最后,要将正确的利益观落实到国际交往的实际行动中。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坏境保护等方面很容易形成共同利益。以经济发展为例,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应该努力促成利益融合、增长联动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彰显出中国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共同繁荣的追求和决心。

3.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每一个地球村“村民”而言,保护共同生活的星球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世界共同努力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水污染治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合作治理沙尘暴、国际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国际环保合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权利、责任和义务划分不明确,缺乏健全的国际法律规范制约和有效的国际监管,一些国家选择性地无视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利益,将政治、经济等因素凌驾于生态环境之上,将本国眼前利益凌驾于世界长远利益之上,妨碍甚至破坏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联合行动。

中国始终坚持探索世界可持续发展之道。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海洋、空气、沙漠、森林,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同属于自然。生命共同体里没有国际政治法则划分的国界和主权。世界各国人民必须认识到作为地球生命个体的责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生存空间的其他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维护生态系统长久健康运行。另一方面,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保障世界可持续发展。例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写入我国宪法,而且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努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国际环境公约,推动《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的生效和落实。秉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2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4.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各国也积极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应对挑战。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国际组织的行动效力也长期存在争议。一方面,国际组织章程的低水平制度化决定了国际组织的联合行动缺乏制度约束力。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经常被批评为“大国俱乐部”,安理会的运行记录中清楚地展示了20世纪下半叶大国在世界范围内对一些事务施压的全过程[24]。联合国在最新的《未来发展》中承认,尽管世界上最重要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都是全球性的,但我们却缺少全球性的未来展望和全球性决策制度。全球治理体系没有与全球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度相匹配。另一方面,国际组织的行动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和资源。冷战后联合国要处理的内战、种族和宗教暴力、大规模侵犯人权、权力的崩溃以及人道主义危机等风险主要集中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应对这些危机又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这就使得一些承担大量救济义务的国家感到不公。美国一些政客就要求减少美国所承担的联合国会费。政治家对世界组织的无礼和轻蔑态度在发达国家并不是个例,事实上,很难要求所有国家对联合国持续不断地捐赠付出,哪怕是最衷心的会员国都可能对持续不断的维和行动买单失去耐性[25]。国际组织的章程与其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手段不相称[26],决定了国际组织的信任危机将长期存在。

当然,不能用全球治理困境否定国际组织的价值。十八大以来,中国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1]60-61,积极促进提升全球治理实效。应当认识到,全球治理格局根本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中国必须继续提升综合国力,才能在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五、结语

回顾百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1]68。当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也更有底气肩负起国际责任与担当。只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解放事业的奋斗决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能理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新殖民主义”等论调就会不攻自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心系世界各国人民,希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预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世界强国,中国共产党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履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承诺。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人类世界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