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夏秦汉渠灌区生态绿化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2吴爱蓉徐丽萍
吴爱蓉,徐丽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秦汉渠管理处,宁夏 吴忠 751100)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以前边缘化的郊区、灌区等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晨练的小公园。单一的绿化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使生态水利在环境治理中广泛应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大力开展美丽灌区建设,改善灌区周边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 灌区基本情况
青铜峡河东自流灌区,因有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我国最早的重点水利工程的秦汉二古渠,故又称秦汉渠灌区,灌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明珠”之称。灌区现有河东总干渠1 条,秦渠、汉渠、东干渠、马连渠干渠4 条,农场渠、波浪渠支干渠2 条,干渠总长223 km,设计引水能力169 m3/s,年均引水量10.8 亿m3,担负着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灵武市3个市(县)区70 666.67 hm2农田的灌溉。目前,灌区渠道有效衬砌长度178 km,砌护率为79.8%。灌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农业种植以玉米、春小麦和水稻为主,其次为豆类和经果林菜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吴忠市党委政府围绕秦渠投资建设的利通区城市过境段,沿着渠道两岸的城市风景区绵延10 多km,为利通区城市景观美化、人居环境改善、居民休闲娱乐、防风固沙和改善局部气候等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
2 灌区渠道绿化取得成效
自河东灌区成立以来,灌区政府和管理处都很重视灌区渠道绿化作用,在“生物”加固渠堤措施上狠下功夫,渠道两侧种植了白杨树和柳树,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天牛等病虫害导致灌区渠道两侧树木大量被迫砍伐,所剩无几。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灌区渠道上种植了大量的刺槐、白蜡、臭椿、沙枣树等抗病虫害较强的树木,形成灌区骨干渠道上第二代林网。近些年,结合国土资源开发项目和道路林带建设项目,在平行于干渠的沟道旁边种植大量白杨、柳树等品种的树苗。截至目前,第三代灌区林网已形成规模,大大改善了沿渠的生态环境,成为灌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5 年,管理处每年投资40 余万元进行所段庭院绿化和渠道绿化,在渠道宜林段选择适宜树种进行更换或补栽,做好渠道树木的灌水、施肥、修剪及日常管护工作,充分发挥林木生物固堤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做好庭院绿化美化工作,实现庭院环境“五化”,建成了绿柳成荫、果蔬成行的果园子、菜篮子、花园式所段,在美化环境、丰富餐桌、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秦汉渠管理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主动联合地方政府,开展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共建吴忠市秦韵休闲公园,园内种植60 多种120 多万棵植物,配套建设亭、廊、花架、特色彩绘墙等建筑,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同时,吴忠市围绕秦渠渠道两岸,融合旅游休闲、文化景观、生态修复等多种功能,打造出以“秦文化”为主题的林荫秦渠、多彩秦渠、生态秦渠、文化秦渠、亲水带状公园等街头小景观,提升了秦渠的“颜值”。
3 渠堤生态绿化在灌区管理中的作用
3.1 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调节局域小气候
灌区的渠道大多位于农村,渠堤水土资源为植树绿化工作提供了基础空间。绿化植物构成的绿色空间对烟尘、粉尘及噪音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使灌区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灌区涵养水源,改善生态,调节局域小气候。
3.2 美化环境,保障渠道安全行水
根据不同种类植物色彩、形状等安排植物位置,提升渠堤生态绿化的欣赏价值,结合渠堤自身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亲水景观点,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场所。同时,生态绿化的生物固渠护堤作用使入渠泥沙减少,保证了渠道的正常运行。
3.3 推进生态水利持续发展
目前社会的发展从以经济建设为重点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必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生态绿化的始终,加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使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效益。
4 灌区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缺少生态绿化顶层设计,树木种植结构不合理
绿化建设与标准化渠堤建设不同步,没有长远规划,绿化还停留在栽树植绿阶段,栽植管理粗放低效,林种结构不合理,绿化结构单一,无季相差别,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大,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部分树木种植在内坡,根系长大后对衬砌渠道的内坡损坏严重,不利于渠道的维修养护。
4.2 水利工程建设中渠道保护措施不到位
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低,一些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当前水利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的运行,水流对堤岸的冲刷作用严重,渠堤植被稀疏,又由于渠道保护措施不到位,堤岸附近的生态受到破坏,渠道输送水能力下降。
4.3 公众参与不足,渠道水生态恶化
渠道两侧零星分布着村庄、农田以及公路等,群众的环保意识差,一些人就近将生活和建筑垃圾堆弃在渠道两侧,不仅侵占了渠道空间,而且对渠道水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导致渠道周边绿化面积越来越小,影响了渠道的功能。
4.4 生态绿化经费投入不足,渠堤绿化养护推进缓慢
在现行“收支两条线”政策下,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经费完全依赖于自治区财政,管理处管辖渠道长、各类水工建筑物多,工程设施老化,维养养护任务重、花费多。每年的生态绿化投入资金仅占维修养护资金的3%~6%,灌区现有平均投入占比非常低,勉强维持新栽树木的浇水和修剪,其他养护拔草、喷药、艺术修剪、施肥、病虫害预防等工作缺乏资金。当前的渠道维修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用于生态绿化的金额更少,再加上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养护意识偏低,渠道绿化沿线长,致使灌区绿化养护不到位。
4.5 灌区绿化“重建设,轻管理”
灌区绿化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由于受资金限制,绿化工作停留在保持栽植树木成活率的层面。栽植渠堤树木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只能选择根系小、易成活的树种,成活后每年仅限于浇水、简单的修剪侧枝,绿化工作无法深入。
5 建议
5.1 强化生态优先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水利项目建设逐步科学化、生态化,在追求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的同时,统筹兼顾各种要素,把握好水利改革发展的主基调。续建配套余下的渠道,坚持高品位规划、高水平定位、高标准建设,坚决克服树让路绿、地让建筑的错误观念,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大树,保护渠道绿化。力争做到砌护一段,硬化一段渠道,绿化一段渠坡,亮化一段所段,把渠道打造成供水保障线、生态风景线、休闲观光线。加强与交通、林业等部门的协调,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渠堤硬化绿化问题,加大补植补造力度,做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坚持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要求,确保应绿尽绿。
5.2 提高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组织纪律教育和技术业务学习机制,制定养护工作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效,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集中教育培训,网上教学,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助推秦汉渠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多渠道学习掌握“四新”,不断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一支理论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业务功底硬的养护队伍。
5.3 加强美丽渠道建设,巩固绿化实效
“三分栽,七分管”,日常管理和维护是渠道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强化对水利行业的监管,在加大生态绿化建设的同时,科学规划管理任务,明确处所段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建管维三位一体”理念,采取定期养护、加强环保执法等措施,加大对已建绿化渠段的管护力度,巩固渠道美化绿化成果,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鼓励、引导沿岸居民参与绿化管理,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通过加强水利监管,约束人们的行为,督促人们参与绿化建设和养护,对违反自然规律和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实现人水和谐相处。
5.3.1 创新绿化养护模式 一是实行渠堤绿化资金包干制度。根据管线渠道的长度,按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标准》,核定管辖范围内渠堤绿化养护费用总额,费用以包干形式下拨。二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选择专业化的队伍,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择优确定社会化养护队伍,保证渠堤绿化养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5.3.2 加大绿化巡查力度,维护绿化成果 结合《厅属水管单位管养分离改革实行方案》和水利厅改革工作安排部署,按照“管办分开“管养分离”要求,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完善运行规范的运维机制,加大树木保护力度。管理处积极推行棋盘式管理,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的四定原则,将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分解细化,落实到路段、落实到个人,加大渠系绿化巡护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5.3.3 加大对植树造林的宣传力度 加大植树造林宣传力度,进行渠道生态绿化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绿化面积的扩大能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改善。通过贴标语、拉横幅、广播、微信群等积极向群众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并科普有关植树造林树苗选择、树木病虫害防治、树木管理等知识,形成全灌区群众参与种树、爱树、养树的良好氛围。
5.4 因地制宜,打造绿化风景区
在重要的节制闸、管理段、管辖渠道范围内,根据所段的院落结构特点,将水文化建设作为抓手,按照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创建绿化风景区,展现新时代水利行业新精神。例如秦渠城市过境段、汉渠9 km 过境段、灵武城市过境段(宋桥至北二环公路桥段7 km)的绿化。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采取登记建档、围栏挂牌、远程监控等措施保护现存古树名木。
6 结语
绿化渠道已成为灌区的风景线,受到了灌区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赞扬,进一步推动了资源水利向民生水利、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快速转变,以灌区生态文明建设为起点,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助力地方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