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理念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22赵艳丽
赵艳丽
(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甘肃 兰州 730060)
小学劳动教育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是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而开设的综合性课程,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教学的实施必须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造创新。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形成。着眼新时代的需求,把STEAM 理念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中,借助大数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东风”,对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劳动潜能发展的基础和公平学习实践的机会、体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就目前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现状而言,一方面,劳动课程与学生感性思维之间的冲突明显,学生对劳动课程缺乏应有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缺乏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机会少,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要么“有劳动无教育”,要么“有教育无劳动”。STEAM 理念是开放、延伸和发展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和接纳下的创新[1]。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始STEAM 的早期启蒙,不仅能够让知识变得更佳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而且有助于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信息,组织有效地教学管理,体现劳动教育教学独有的开放性、综合性和融合性。基于此,本文将从“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实践体验、完善教学评价”3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述。
1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基础,缺乏兴趣的学习必定行之不远。对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其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小学科学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设计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某些地区,学生和家长都误以为这是一门“副课”,甚至学科教师也觉得自己所教的课程不重要。其实,基于STEAM 理念将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能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持续的探索乐趣、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重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为STEAM 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直接决定科学教育的发展,最终影响科技创新的实现。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直观为主要特色和以互联网为依托等特点,能将知识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STEAM 的学习提供了可能,让课堂教学效果更佳[2]。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中,将STEAM 的课程策略贯穿学生学习始终,以最大化教学效果。
例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要研读教材内容,突破定势思维,跨学科设计教案,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推进教学过程,如在讲述“温度与气温”这一课内容时,可以事先通过多媒体设计课件,在导入环节先以问题进行引导,再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温度与气温的差异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组织自主探究活动,并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去发现知识的魅力,感受探究的乐趣。第一步:学习正确安全地使用温度计,会看刻度并能找出沸点和冰点,会测量自己或同学的体温。第二步: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室内外不同地方的温度,做好记录。第三步:汇报交流,室内外各处的温度有何不同,各小组测得的结果是否一样,哪个温度能客观反映当地的气温,原因何在?第四步:招募测温员,每日协助老师完成疫情防控晨、午检的测温任务;招聘气象员,每日发布“天气日历”,持续关注气象变化。
如此一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也培育了良好的劳动品质。同理,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科学,也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践的乐趣。
例如,教学劳动教育“手工电话机制作”一课时,融入科学小实验“声音的传播”。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以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展开,首先教授学生制作简单的电话听筒。接着为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听音辨物,紧接着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用自己制作的电话进行对话,并展开交流与思考。进而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课件,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实验,让学生分别尝试用液体、固体和气体传播声音,并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重点。最后,教师再以问题进行结尾。如我们能听到蚊子嗡嗡的叫声,但我们却听不到蝴蝶振动翅膀飞行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疑惑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式学习,试着在课后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科学发散思维,培育了劳动创新精神。
2 丰富学生体验
学习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知识、生活、自我乃至命运的独特感受。在STEAM 理念中明确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独特体验。加强学科融合,把劳动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积累融入多学科教学,让科学、数学、信息技术、手工制作、艺术等学科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资源。
多媒体技术实现跨学科的学习感受,有效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合理的项目,引入STEAM 课程项目式的学习方式,以动手操作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升华体验,增强自身的认知,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创意购物袋》一课的教学设计,基于STEAM 理念,仍然采用趣味教学模式,将美术与劳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动手能力,构建劳动实践观,渗透环保理念,提升劳动核心素养。本节课的教学有2 条线索展开: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趣,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造成的问题,由此切入,提出垃圾分类、旧物利用的办法;另一方面,观看微课探究生趣,学习改造小妙招,基于生活实例学习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通过引入改造手提袋和背包微课,多种改造创意,激发学生探究与创作的欲望。接着教师示范,学习环保袋改制方法,基于直观模仿解决生活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中现场示范用T 恤改手提袋、用裙子改背包,让同学们近距离地熟悉旧衣物改购物袋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改造的流程和方法,明确改造要领。然后小组合作改制旧衣物,感受创意劳动的乐趣。这一环节要求同学们合理分工,合作完成选料、设计、裁剪、缝纫等多个任务。此时教师可随机加入合作小组,鼓励并指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实践,让劳动真实地发生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指导,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改造任务,也符合分层教学需求,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创作的愿望。
再如,《七巧板》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历史、数学、美术等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先利用多媒体观察不同类型的七巧板,演示七巧板由“宴几”到“玩具”的演变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微课视频教授七巧板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纸盒纸板自制七巧板,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制作,并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摆图案,构图讲述创意故事。
这样的学科融合设计,不仅渗透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且多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多维度、多方面的体验机会,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劳动创新意识和劳动价值观念,更好地发挥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基于STEAM 理念,不仅可以应用到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课,学校劳动周、劳动节和校本课程劳动任务群、劳动项目、劳动清单的设计也可以这样设计。比如,依托学校劳动周,分低中高3个年段设计沉浸式STEAM 活动体验课程,一二年“豆芽成长记”;三四年级“种植大蒜”;五六年级“我是小小建桥师”等,既能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能感受到劳动实践的快乐。
在课堂上教授一、二年级的学生们选种、催芽、控制温度和记录观察豆芽生长的方法;接着发给作业清单,指导学生们在家里生豆芽,见证豆芽生长的每个过程,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要素,感悟生命的神奇变化。豆芽生成后,再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生成的豆芽做成一道道美食,感受劳动成功的喜悦。
利用多媒体和三、四年级的学生们一起在课堂上研究蒜种育种、控制湿度的要领,学习记录如何观察大蒜从发芽到成长为蒜苗的过程;接着发给作业清单,指导学生在家实践,拍摄蒜苗成长的短视频,进行在线分享,观察植物生长的细微变化。任务结束时,大家把自己的蒜苗带到学校评比,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
给五、六年级提前发放任务清单,开展项目式学习,各任务组先通过多种方式观察、了解生活中的各式桥梁;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桥梁的结构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接着在课堂上广泛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大开脑洞,大胆设计,然后将自己设计的桥梁制作成桥梁模型,最后进行展示评比。学生们在探索搭建桥梁的过程中,不仅动手,而且动脑;不仅创造,而且创新;不仅合作,而且释放了个性。
这种沉浸式STEAM 活动课程,让学生们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促进了劳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3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所产生的教学效益不低于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得以袒露心声,教师从中获得教学反馈,并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在彼此了解中共同成长。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得不到教师的重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3]。因此,教学中应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完整的教学评价机制,让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课堂评价,从而使不同程度学生都能在评价中获得学习的喜悦。
做法:动手操作结束后,先在小组内展开自评,填写自评表和互评表。对照自评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在反思中自我教育。接着通过展示、介绍自己的劳动作品,还可以邀请家长、老师参与点评,然后通过多元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实用奖、最佳做工奖、最佳外观奖等,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同学们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最后举个颁奖仪式,体会劳动的快乐,初识劳动创造与合作劳动的本质。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再次成为各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STEAM 理念为因地制宜地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与创新,提供一种经验模式。STEAM 课程为在小学各学科中适当的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担负起现代劳动教育的责任,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在劳动实践中构建与学科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完善评价方案,多纬度激励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科学探究上来,从而有效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STEAM 理念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既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素养和长远的教学眼光,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认识到劳动对于生活、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有长远规划和全盘把握,适当的学习STEAM 课程经验,将劳动教育与小学各学科相融合,实现“五育融合”,让学生在媒体情境中学习掌握合作探究的技能,在劳动实践中落实育人目标,从而为培养真善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实质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