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2-11-22孙伟国
孙伟国
(山东省广饶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东营 257300)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理论引导,以信息投入、知识投入为核心,将现代科技新成果引入农业生产,进一步创新栽培技术,在限定的土地环境中种植的玉米更优质、更高产,满足不同地区粮食所需,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
1 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 整地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植株具有发达的根系,其根系发育状况与它的抗病、抗倒、高产密切相关。因此,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后,有条件的应进行翻耕。也可隔2-3年深松一次,深度控制在25~30 cm,以打破土壤犁底层,改善玉米根系的发育环境。同时,借助土壤监测系统,对土壤的营养元素、水分、有机质含量等进行高效检测[1]。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提出高效的水肥供给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1.2 优选品种
当前,玉米品种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品种适应能力和生产周期均不相同。部分群众盲目听从销售人员的推荐,购买不适应本地区环境条件的玉米种子,影响了产量。因此,购种时要根据品种审定的种植区域、品种特性选择,一般来说,应选择适应性抗病性强、丰产潜力大的品种。也可借助大数据系统,对当地的降雨条件、土壤肥力、土壤类型等进行分析,选出适宜种植的品种。同时,尽可能购买包衣种子,可有效提高抗病抗虫能力。
1.3 科学播种
在进行播种前,首先需要对种子进行科学的处理,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1-2天左右的晾晒杀菌,这一步骤能够大幅提升玉米种子的灭菌防病能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完成晾晒种子后,要进一步对种子的品相进行挑选,最后再使用药剂或种衣剂拌种(购买已包衣种子的,不再拌种),提高玉米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其次,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春玉米播种时间通常根据气温决定,如果10 cm土层温度连续7天高于10℃,就可以进行播种。最后是要保证适当的种植密度,玉米的种植密度将会对玉米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养分不足,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又会产生资源浪费,同样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为此,种植人员要以当地气候条件、耕作情况以及土壤的实际肥力为根据,科学制定玉米种植密度。
1.4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亩施农家肥4000 kg,复合肥45 kg。拔节肥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亩施尿素20~30 kg,复合肥15~20 kg,两种肥料可以混合施用,促进壮秆增强穗分化发育。穗肥在抽雄(天花)期,如果玉米下部叶片变黄,应适当补施尿素,亩施10~20 kg,使玉米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缺肥、不脱肥,从而大幅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
1.5 应用智慧农业技术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精准农业这一概念逐渐出现。精准农业,是采用现代技术,对农作物生产环境进行全程监测与监控,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度。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光照、CO2土壤温湿度、土壤PH值以及大田气候等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上传物联网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明确最佳播种时间、播种方式,指导科学种植和管理[2],有效控制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例如一般情况下,黄淮海地区春玉米于五月上、中旬播种,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可精确检测10 cm地温连续七天稳定在10℃以上,这时播种可提高出苗率。传统播种密度一般为6.5~7.5万株/hm2,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土壤、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可科学调整播种密度。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播种质量,将播种深度控制在3~4 cm。
1.6 田间管理监测
对于玉米产量而言,水肥等田间管理是主要影响因素。以往,农民大多采用粗放式管理,不利于玉米植株的健康成长,中期后极易出现早衰或倒伏,造成玉米减产[3]。针对这一情况,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技术,动态掌握玉米不同发育时期的生长状况、水分养分需求等,实施精准施肥与灌溉,提高田间管理的科学性,实现稳产、高产。例如,玉米在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系统全面分析田间土壤墒情,进行自动化灌溉,可及时满足玉米植株水分所需[4]。不同于传统灌溉方式,自动灌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可提高灌溉的效率和精准性。另外,玉米收获后,信息化技术与设备可对秸秆还田质量进行全方位检测,真实掌握秸秆腐熟的实际情况。
1.7 病虫害防治
玉米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病虫害,若不能及时、有效的预警防控,会导致病虫害大规模扩散与流行,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质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如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玉米螟、蚜虫等,侵害玉米茎秆、果实、叶片,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5]。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采用化学防治,然而长期使用农药,病虫害会出现较强的抗药性,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降低玉米品质。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对田间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对病虫害发生动向进行预警,提前开展有效防控。同时,还能调控田间湿度、肥力等,最大限度地保证环境有利于玉米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繁殖。病虫害一旦发生,可根据数据分析,选取植物农药、生态农药、生物农药等进行防治,控制化学药物的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改善玉米品质,避免环境污染。
2 未来发展趋势
2.1 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创新和研发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等各种先进技术,确保产品具有丰富的功能、强大的稳定性,且价格相对较低,推进现代化技术与设备的广泛运用。另外,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广泛示范与推广同玉米栽培相适应的设备与技术,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促进农业信息一体化
对农业部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建立农业信息一体化资源管理平台,向广大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信息服务。以平台的大力支持,农户不仅能够掌握玉米品种、栽培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最新情况,积极更新栽培理念,而且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难题,可第一时间寻求线上帮助。如防治病虫害时,有的病害十分复杂,农户可将被害植株症状等相关信息提供给平台,获取有效的帮助。
3 结语
总之,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运用与推广农业信息技术,对传统种植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优化,实现智慧化管控农业生产,提高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农民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