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11-22郭孟国

山西青年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院校

郭孟国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还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的方面,我们将逐一分析。

(一)高职生自身层面的问题

1.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目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招收的学生基本是高考排名靠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较低,与普通本科院校所招收学生相比成绩差距较大;二是招收“对口生”,也就是对口招收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校在招生时也是招收普通高中招收后剩余生源。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高职院校所在校生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专业思想不牢固,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时困难较大。

2.学生人文素养较低。一是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二是不注重个人修养。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言行粗俗,追求所谓的“个性”“另类”和“时尚”。三是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失败、挫折和批评。四是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有些学生仅满足于混个毕业证,不思进取。

3.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偏差比率大。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较差,生源素质较低,“三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困难。由于高职教育是高投入教育,加之学校办学基础较差,因此学费较高,在校生需要花费较多费用,给学生及家庭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二是学习困难。一些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习困难学生增加。三是心理困难。由于上面提及的经济和学习方面的困难,造成了连锁反应,引起心理困难,因此心理困难学生增加。

(二)社会认知方面

1.偏颇观念造成社会认知误区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低,培养的学生素质差,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上高职学校是“没出息”的表现。

2.现实状况造成社会认知误区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其根源为中等职业院校或民办学校改建而成,基础差、底子薄。一是办学条件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二是师资水平较低,高水平“双师型”师资严重匮乏。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些高职院校对市场的全面调研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以及办学条件的综合考虑不够到位,在专业设置上带有一些盲目性,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方面

1.对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的长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种是以管代教的“代替论”;一种是认为心理教育是“软任务”“虚场合”,不下真功、使真劲,虚于应付的“应付论”。

2.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心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一是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尚不够健全,措施尚不够完善。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中还有不能很好融合互相促进现象。如心理师资的培训问题、学历教育问题、职称问题、福利待遇问题等。二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心理教师长期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工作投入精力多、待遇低,致使部分心理教师对本职工作信心不足,缺乏成就感,人心思走,后继乏人。三是部分心理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业务能力不强。部分心理教师认为心理教育不是重要课程,不被领导重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思进取。

3.心理教育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心理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目标、大纲方面都有科学规范的要求,然而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心理课教育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心理科教学缺乏优秀的教材和优秀师资,心理课教育条件简陋,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心理课教师的严重缺乏。二是心理课教师素质方面。有的心理课教师错误地认为心理课不是主课,可有可无,在教学教研上存在虚于应付的思想,课堂准备不充分,课上讲课不热情,教学效果较差。三是高职院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心理课教师无论是工资待遇,评优评模,还是职称晋升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外在因素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内在存在一系列不足,而且还面临着一系列外在冲击。

1.信息全球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

在信息全球化浪潮影响下,西方腐朽思想对当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较强烈的影响。一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西方思想的侵蚀,对大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是荣辱观念淡漠化。受信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传统优秀文化缺失,金钱至上现象严重,不注重增强个人修养等现象。三是生活方式自由化。在学习上,对自己喜欢的课程就学,不喜欢的课程就不学,不愿意受学校纪律约束;在娱乐方面,不愿意参加集体娱乐活动,追求我行我素;在恋爱方面,追求所谓“性自由”;在消费方面,互相攀比,有的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学费,把家长给的学费去泡网吧、下饭店挥霍一空。

2.社会不良现象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

社会不良现象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富差距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高职校园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集中,贫富差距对学生影响较大,造成个别贫困生心理失衡;个别家庭富裕学生进取心不足,忽视专业技能的学习,校园文化氛围的不协调。二是腐败现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逐渐渗透到校园里,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感到困惑和怀疑进而产生消极处世心理;对金钱和权利产生强烈追求欲望。

3.不公平竞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不公平竞争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就业上,毕业生就业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源差异的就业不公平。在我国,有一些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存在对生源(户籍)作出限制规定的现象。二是身体差异的就业不公平。有一些单位招录员工对身高、体重及外貌形象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三是性别差异的就业不公平,有些单位招收员工时明确提出只收男性。四是家庭背景差异的就业不公平。现实中,学生家庭背景与学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有着重要关系。五是错位的人才资源配置。有些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过高地提高了学历标准,本来专科学生能胜任的工作要求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提高了专科学生就业的门槛。不公平的竞争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心理的伤痛,也严重影响着在校学生。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导性,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1]。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关键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的重要原因。尊重人,在高职院校,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2.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要深入学生生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情况,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工作。

3.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注意高职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条条框框中。要把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深入细致地了解和解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培养并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二)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为了促进新时代高职生健康成长,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全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1.构建“三育人”教育体系

三育人教育体系,即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办学宗旨。一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寓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寓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寓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二是管理育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来带动学生茁壮成长。三是服务育人,坚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对服务工作人员高标准严要求,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三育人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

2.积极推进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推进心理教育课建设,关键是要用时代要求审视课程建设,积极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心理课的教学效果。一是心理课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转变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转换教学主体,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创新课程体系,教师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四是转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单向式教学方法,代之以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疏导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五是转换考试方法。心理课考试评价体系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

(三)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广大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抢占网络教育制高点,力求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开辟互联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建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健全校园网管理体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三是增强校园网络的服务功能,使网络贴近生活,贴近管理,贴近心灵。

2.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方面,我们应在加强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核心的精神文化。要让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校园精神,倡导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3.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打造和谐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相互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营造轻松、和谐、文明、诚信的校园人际氛围。师生关系要注重以学生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树立教师正面形象,用教师的言行去感化教育学生,把校园建成学生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园。要多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要与学困生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学生干部要通过模范带头作用,影响、感化学困生。建立“一帮一”学习互助制度,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经过多方努力和教育教学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面貌一定会有较大的改观。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