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悲歌》的演奏分析
2022-11-22万雪晴
万雪晴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技术难度较大且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作为《幻想小品集》Op.3的第一首作品秉承浪漫主义风格,延用俄罗斯音乐创作理念,各种织体及和声应用灵活,属于拉赫玛尼诺夫典型音乐作品。然而,有些演奏者在诠释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时存在演奏技艺无法灵活驾驭的问题,影响演奏成效。基于此,为增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以《悲歌》演奏作为切入点加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悲歌》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19世纪后期的俄罗斯,是浪漫派作曲家,亦是著名演奏家与指挥家,他9岁开始系统学习音乐理论及演奏技艺,19岁成功拿到钢琴演奏及作曲文凭,20岁正式开启作曲家的人生,而后成功转型为演奏家,其作品流传甚广,如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及第三钢琴协奏曲、音画练习曲等,深受人们喜爱。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音乐流派较多,这为他塑造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提供了有力条件,在重视彰显浪漫主义音乐内涵的同时他倾向于通过声部的灵活组合发出饱满华丽的声音,同时乐思宏伟,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偏好创编宽广抒情旋律,还会让人感受到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美,他用乐章写出坎坷人生,使悲伤成为了他音乐作品的常见基调,让人听后不禁感叹命运,在悲伤的情绪中久久不能平复。《幻想小品集》Op.3包括《悲歌》、《前奏曲》、《小丑》、《旋律》、《小夜曲》,其中《悲歌》为该小品集的首个作品,在此之前《阿列科》的诞生已经让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悲歌》为首降e小调,有着强烈的悲伤情绪,情感掌控力较强,这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动荡的社会、贵族道路的没落、家人相继因疾病离世、年幼时父亲的出走,在十几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心中种下了孕育悲伤的种子,用音乐予以浇灌,童年的不幸始终占据他的内心,并成为其乐曲悲伤风格形成的内生动力,助其创作出充满悲情且让人动容的钢琴音乐作品[1]。
二、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悲歌》的艺术特征
本曲为三部曲式结构,共计106小节,1-40小节为第一部分,降e小调,中部较为活泼,41-82小节用右手和弦伴奏,旋律为降G大调,而后演奏短小华彩乐段,83小节起到衔接作用,紧接着来到再现部,结尾强奏三连音,有力的完成乐曲演奏任务。
抒情性强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特点之一,本曲横跨数小节的音较多,多为二级下行或上行,线条较为舒展,并无明显波动,音符连接紧密,犹如蜿蜒的河流。除极具抒情性外,本曲用通过延长一个小节发出强拍上的音,与常规强拍重音处理方式存在区别,为的是增强旋律的波浪感,使旋律不会断开,对接下来的演奏充满期待,引领人们跟随旋律走进乐曲的深处,为听众诠释乐曲内涵助力。乐曲开端右手旋律连续二度推进,萦绕在主音周围,给人带来忧伤之感,内含一丝绝望情绪,身为小调作品在二度音间游走,压抑之情溢于言表,不由引人悲叹。本曲可展现拉赫玛尼诺夫较为喜爱的音程关系,赋予乐曲悲情底色,例如22-23小节小二度、大二度夹杂上行,乐曲情绪向前推进,悲伤程度更深一层。在演奏中使用向心式旋法,围绕某个音向前推进旋律,在旋律反复回归的过程中塑造徘徊、犹豫的乐曲形象,此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特点之一,给人带来悲伤之情经久不散的感觉,例如13-16小节围绕降E发展旋律,音程时而向上、时而向下,最远为四度,凸显不确定性,优化情感体验,在旋律的犹疑中抒发悲痛情绪。63-70小节为右手演奏上行音阶,并未传递明朗情绪,反而在音阶缓慢上升中给人一种紧张、痛苦、不安之感,悲痛情绪再次递进,发展至71小节悲痛情绪到达顶峰,“si”为最高音,71小节后旋律下行,焦虑不安情绪稍有缓解[2]。
节奏形态与乐段组合、音符构成、旋律变化等方面有关,可以视为音乐的“心脉”,节奏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作品中节奏形式多变且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冗余或唐突,旋律顺其自然的推进,增强乐曲的舒缓性。复节奏犹如两个人用同样速度行进,却因步伐不同而有差异,双手弹奏不同旋律,给人带来不稳定之感,适合诠释悲痛情绪,这是复节奏在《悲歌》中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例如10小节处二对三连续出现两次,12小节出现二对五,左手始终稳定输出悲伤情绪,右手则用旋律讲述作曲者的悲痛经历,依托连绵不绝的悲情淡然的诉说,让听众沉浸其中,63-69小节将乐曲推至高潮,此段用到三对二、三对五及三对四,演奏看似混乱,实则用右手把控旋律,加之身体轻微晃动,可使旋律线条稳定。在练习时演奏者要先熟练驾驭三对二,在此基础上练习三对五,基于最小公倍数加强慢速练习,揣摩“一心二用”的方法,使双手能在速度、力度、节奏等方面加强配合且互不干扰。拉赫玛尼诺夫常用“动力型”节奏助悲痛情绪蓄积,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爆发悲伤情绪,助乐曲发展至高潮。例如,本曲76-78小节三连音连续下行,情绪持续累积,压抑之感强烈,经由2小节下行三连音位于音区最低点,下行进程中悲痛情绪大量积累,到78小节时完全爆发。再如,103-106小节右手弹奏三连音及八分音符,先缓慢上行,到104小节转为下行,贯穿5个八度,有效积累情绪,在旋律依托下情绪更为浓烈且越发沉重,最后右手单音上行完结本曲,由cresc到ff再发展至fff,在末尾强力宣泄悲痛情绪,有效凸显本曲主旨。本曲乐句多从弱拍进入,凸显不确定性,犹如人在迟疑状态下的表现,又像是人啜泣时断断续续的低语。拉赫玛尼诺夫善用弱拍诠释不安情绪,例如本曲83小节好似一只手深入漆黑的洞口,因担心前面有毒虫、荆棘而极为犹疑,渴望一探究竟,又害怕在此过程中受到伤害。
本曲有歌唱性,这与长时值内织体声部的合理运用有关,拉赫玛尼诺夫赋予本曲琶音音型织体新的意义,依托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将琶音音型扩展至3个八度,展现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本曲和声织体富有层次,例如104-105小节右手五指用力演奏旋律并配合使用踏板,保障织体丰富的同时旋律节奏清晰,此处有2个和声层,上方合成层内含2个声部,主旋律由右手演奏,左手奏出下方和声层并与低音共同营造安静空寂的音乐氛围。
本曲力度多为渐强渐弱,通过力度的改变突出悲痛情绪的变化,对情绪蓄积与爆发有利。例如,1-9小节渐强渐弱篇幅较长,第1小节为pp,第3小节旋律力度为mf,第6小节为cresc,第8小节视为dim,第9小节为p,仅9个小节就含有5种力度,为的是细腻展现悲伤情感,这对演奏技艺的驾驭要求较高,需在练习时保障触键深沉且速度稍慢,为塑造悲伤音乐形象奠定基础。再如,53小节自右手二分音起抒情性较强,给人旋律悠远之感,这就需要演奏者双手力度快速切换,右手演奏为mf,55小节、56小节的后半部分分别为渐强、渐弱,57小节则为pp,为悲痛情绪推进助力[3]。
三、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悲歌》演奏处理
悲伤、沉重是本曲毋庸置疑的主要思想感情,这便需要演奏者在诠释本曲前能先酝酿悲痛情绪,沉浸在音乐世界,为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提供有力条件。本曲自第3小节起就开始级进下行,右手演奏主旋律,虽然较为连贯但有走走停停之感,犹如情绪悲痛之人在啜泣的同时不连贯的诉说,到第9小节缓慢级进演奏停止,左手力度为pp,走出大跨度八分音,打造悲痛音乐环境,助听众陷入悲伤情绪。在实际弹奏中大跨度八分音需注重左手腕部力量的聚集,用手臂带动手腕,无需挥动手指,手指缓慢触键且指尖力量集中,在发出强弱鲜明的音同时要把琴键触到底,内心始终保持深沉情绪,时值需弹奏到位,留意各小节首拍的延留音,强拍多数无旋律音,基本在弱拍上推进音乐旋律,使乐曲悲伤形象刻画的能更加生动,同时强拍利于展现哽咽感,增强乐曲的表现力。本曲第10小节为双音,用连音线标注,为保障音符连接顺畅可合理使用踏板,确保右手音色细致,从听觉上达到连接音的处理目的[4]。
通常乐句上行旋律渐强处理,乐句下行旋律则转为减弱,此种力度变化并不会体现在乐谱上,属于约定俗成的演奏方式。76小节处三连音连续下行引出78小节,进入痛苦情绪循环往复的蓄积阶段,78-82小节犹如掉进悲伤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挣扎无果、妄想逃离,在82小节的保持音中苦痛循环终止,似是挣脱了枷锁获得片刻自由,此处保持音要时间够久,突出“暂时的舒缓”之情。83小节为双音上行,为沉溺在悲痛情绪中的人提供微弱的“氧气”,在苦痛边缘挣扎,而非情感的转折,此处需弹奏出虚空之感,犹如灵魂出窍,虽有空拍但需保持旋律整体的连贯与和谐。自53小节旋律回归右手,到57小节前两拍完整诠释情绪,57后两拍至61小节前两拍属于情绪的重复,听众可以从中感到片刻的轻松,摆脱悲伤之情,暂时忘却烦忧,然而这一切终究是短暂的,55小节、58小节、59小节应依据乐句需要处理好三连音,适度抢占后音符的时值,基于rubato演奏,确保乐句保持悲伤形象,演绎出再次陷入悲痛之情的无奈感与痛苦感。63-82小节为本曲的华彩段落,属于本曲艺术处理最为重要的部分,需做好三连音、八分音演奏速度练习,要增强主旋律的流畅性,在保证音准的同时倾注情感处理三连音、五连音,获得犹疑、不安的听觉效果,还要确保演奏顺畅,音符衔接紧密,凸显本曲的歌唱性。
悲伤是本曲艺术处理的基调,在华彩段落展现深切苦痛情绪的基础上演奏者仿佛用完了全部的力气,力度强弱变化处理使悲伤之情更为打动人心,即便虚弱至此已然笼罩在悲情之中,淡淡的悲伤却久久无法平复,甚至比之前的情感还要压抑。在还原速度的条件下力度变弱,90小节力度为ppp,对演奏者来讲难度较大,既要足够的弱又要保障每个音都扎实,琴键需触到底。结尾部分在重复一个八度后演奏渐强三连音并推进三度和弦,用fff强度完结本曲,展现出无法压抑的悲痛之情,突出悲剧色彩,通过力度的变化控制情绪级进节奏,使旋律线更为清晰,除力度控制外还需配合利用肢体语言,例如在弹奏结尾部分时可低下头,用身体姿态表达苦痛情感,加强视觉冲击,使乐曲形象更为完整。
本曲踏板使用需注意不可一踩到底,要根据和声勤换踏板,确保本曲连贯且具有歌唱性,尤其在41-53小节相对活跃的演奏气氛中使用右踏板,同时配合使用左踏板。旋律过渡到左手,右手通过演奏渲染情境,用八分音演绎短暂的轻松情感,要保障音符连贯,配合双手使用踏板,保障旋律更加舒畅,增强本曲的歌唱性与抒情性。在日常练习中演奏者需将音符连贯、旋律顺畅、情感基调稳定视为重点,还可将踏板的使用视为乐曲演奏二度创作支点之一,表现出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发挥踏板作用,弥补音符连贯处理缺陷,继而提升本曲演奏水平[5]。
综上所述,拉赫玛尼诺夫受浪漫主义音乐及俄罗斯传统民族音乐影响在钢琴乐曲创作中引入诸多元素,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及艺术感,《悲歌》作为其年轻时的钢琴作品将悲伤视为主线彰显忧郁气质,能让听众感受到浪漫主义情调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魅力。拉赫玛尼诺夫一生坎坷,本曲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演奏者需在了解作曲家生平的同时注重从旋律、力度、节拍等角度切入找准刻画悲伤音乐形象的着力点,还要合理运用踏板,增强旋律的流畅性,诠释本曲宽广且深邃的悲痛情绪,加之个人感情的投入与二度创作,继而提升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艺术诠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