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吕氏春秋》识人观论吕不韦其人

2022-11-22严丽丽

山西青年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吕不韦嬴政

严丽丽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9

战国末年,天下分崩离析,群雄蠢蠢欲动。乱世之下,出现了一大批名流千古的杰出人物,吕不韦,便是其中一个传奇。他从商则家财万贯号称首富,从政则封侯拜相权倾朝野,从经济基础、军事基础、人才基础等多个方面,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霸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吕不韦其人简介

吕不韦,卫国濮阳人,生于公元前292年,卒于公元前235年。早年间经商,发迹于赵国首都邯郸,后官至秦国丞相,是战国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他慧眼识珠的本领——邯郸经商期间,一次机缘巧合,认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即后来的秦庄襄王)。嬴异人当时在赵为质,但吕不韦认为此人“奇货可居”,便散尽家财,助嬴异人归秦,后使其登上秦国王位,自己功成名遂,被拜为秦国丞相,被封为文信侯,以河南洛阳为封地,食十万户,有门客三千。在秦庄襄王之后,吕不韦被拜为“仲父”,封以“相邦”之职,辅佐年幼的秦王嬴政,一时独断朝纲,权倾朝野。但不可否认,吕不韦掌权期间,以其杰出的治国韬略和军事才能,为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吕不韦其人,史书记载并不多,例如《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仅有若干篇幅对其进行描述,且多散见于其他历史事件的穿插中。所以,对于吕不韦其人的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孙家洲先生所言,综合来看吕不韦:“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学其书不可废”。我们站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应充分肯定吕不韦的商业头脑、战略眼光、政治韬略、公关能力,以及经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流传后世的《吕氏春秋》。

二、《吕氏春秋》其书简介

先秦时期,各国名士喜好豢养门客,一则选贤任能,为国家发掘人才,为自己壮大势力;二则提高声望,使自己在列国间享有盛名。当时吕不韦任大秦相邦,踌躇满志、雄心万丈,意欲秦王嬴政按照自己的治国方略统一六国安邦平天下;况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学说众多,各家自成一派;吕不韦身为秦国丞相,显赫当时,亦欲著书留名,于是便组织门客著书立说。数年之后,《吕氏春秋》横空出世,吕不韦十分看重此书,认为此书包含了古往今来天地万物的事理,故号称《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辅国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在政治理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故,吕思勉先生曾言:吕不韦“实秦并天下之首功矣”。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被列为“杂家”。何以为“杂家”?即《吕氏春秋》所含八览、六论、十二纪以黄老思想为核心,以一家之言,取各家所长,“兼儒墨,合名法”,主张君主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治国思想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可以缓和紧张的局势,可以为百姓创造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为战国末年常年征战被破坏的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修复。所以,著名学者王力1984年6月,在为吉林文史版《吕氏春秋译注》所做的《序》中有言:“《吕氏春秋》一书,可谓集儒墨名法的大成”。可见,此书在后世评价颇高。

总的来说,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总结了自己在治国方面的毕生所学,意欲即将亲政的秦王嬴政依照自己的治国纲领统一六国,治理天下。但由于二人政治主张存在分歧,秦王嬴政对这部书弃而不用,使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学说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兼容并包,杂而不俗;以及它在书中所提出的“八观六验”识人观,堪称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关于“人才”的择取标准,具有一定的历史先进性。

三、从《吕氏春秋》识人观看吕不韦其人

《吕氏春秋》共十二纪,其中《季春纪· 论人》篇论述了吕不韦的识人观: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刚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1]。

(一)通则观其所礼:当一个人飞黄腾达扶摇直上的时候,看他所礼遇的人。吕不韦的一生不乏飞黄腾达,最初运筹帷幄,扶庄襄王即位,吕不韦拜相;三年后新王初立,吕不韦尊为仲父、并以相邦身份监国;最后辅国十余载,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他一步步完成从“贱商”到“封侯拜相”这一阶层跨越的过程中,始终礼贤下士,凡国之栋梁、凡能人异士、凡有用之才,皆可拜为上宾,这才有了所谓“三千门客”。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吕不韦不仅有力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且为秦统一六国做好了人才储备。

(二)贵则观其所进:当一个人身居高位官居要职的时候,看他所举荐的人。在秦国剪灭六国的过程中,吕不韦识人用人,唯才是举,为秦王举荐了大批人才。他曾遣郑义前往齐国稷下学宫求贤选能,重金诚邀有识之士前往秦国一展抱负;当吕不韦相遇李斯,断定他是拥有治国之略的大才,遂一步步推举到秦王嬴政面前,使秦王的统一大业如虎添翼;再者,面对韩人水工郑国,他高瞻远瞩,目光深远,大胆举荐给秦王,使其倾尽毕生心力,带领秦国民众耗费十年之久,终于有了流传至今的“郑国渠”,使“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矣,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谓功在当时,利在千秋;除此,昭王时的名将蒙骜、王屹也被吕不韦委任为将军,执掌军权,为秦国征战沙场,开疆拓土。吕不韦对人才的举荐,不限于朝堂宗亲,不限于秦国本土,不限于出身过往,凡有利于国家社稷,皆可举而荐之。这不仅仅体现了吕不韦的博大胸襟,更体现了他在人才管理领域的先进思想。

(三)富则观其所养:当一个人富足显赫财力充裕的时候,看他所豢养的人。先秦时期,流行豢养门客之风,一则求贤选能,二则提高自己在列国间的威望。吕不韦贵为大秦相邦,号称门客三千,其所豢养门客,有以李斯为代表的辅国之大才,辅佐秦王嬴政一步步剪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有以甘罗为代表的游说之能臣,小小年纪气势如虹,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赵王,使大秦不耗费一兵一卒得赵五座城池;有编纂《吕氏春秋》的文人,他们同心一力、各展所能,终成千古流传之巨著《吕览》,被后世称为“集儒墨名法的大成”。以上皆为秦国之栋梁,秦王之英才,皆有助于秦国的统一大业。而反观当时的长信侯嫪毐,一步登天之后亦开始豢养门客,而嫪毐门下所豢养之人,诸如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之流,平日里声色犬马、放浪形骸,极尽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事,后为虎作伥、与嫪毐一起叛国,最终落得身首异处臭名千古,实为为国之蛀虫,民之祸害。于是,吕不韦此人高下立见。

(四)听则观其所行:当一个人有所承诺的时候,就观察他的行动是什么。自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言语只在一瞬,而行动则需躬亲,此亦是人性之考验。吕不韦曾襄助嬴异人归秦、即位,两人曾在赵国同生死、共进退,并一起立下誓言:荡灭六国,让秦国一统天下,并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可惜秦庄襄王仅在位三载,吕不韦之后监国约十年。这十年,他始终不忘自己当初与秦庄襄王的誓言,时刻以“强秦”为己任,重农耕、强军事、选能臣、严法度,聚民心,为秦王嬴政荡灭六国做好了全面准备。哪怕他权力滔天之际,也从未有过不臣之心,而是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极力辅佐年轻的秦王嬴政。虽则吕不韦与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的谋略与方针上有所不和,但他始终立足于天下大计、秦国大计。对于当初的誓言,吕不韦毕生以此为目标,并恪守始终,真正做到了言信行果。

(五)止则观其所好:当一个人闲居在家的时候,就观察他的喜好是什么。换言之,一个人闲暇之余是无所事事,还是有高雅的追求。吕不韦在历史上绝对当属奇人,他和范蠡很相似,都有从商从政的人生经历,所不同的是范蠡先从政后从商,在重农抑商的当时社会,从政经历为从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范蠡属于走向下游,较为容易。而吕不韦初为商,再从政,这是人生阶层的跨越,属于力争上游,需要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智力的卓绝配合。因为弃商从政,不仅仅要天赋异禀,更需要日积月累地积淀。所以,吕不韦政事之余,多研讨政事、研究政局,既不沉溺于女色,也不受制于钱财,不结交三教九流,不屑于蝇营狗苟,所谓嗜酒如命、贪财好色,这一切世俗的假象,吕不韦都与其绝缘,因为他身怀抱负、心有天下,因为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六)习则观其所言:当一个人身为亲信、有发言权之时,就观察他如何献言献策。回顾吕不韦一生,和秦公子嬴异人在邯郸相遇,认为其“奇货可居”,便开启第一次献言献策:“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2]”,“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2]”。随后当嬴异人一步步从太子到国君,吕不韦也身居相位,位高权重。再如,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岁大饥”。四年,又“蝗虫从东方来,敝天。天下疫”。连年旱灾蝗灾,使秦国经济出现严重危机。相邦吕不韦献言“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实行了自秦孝公以来,第一次无军功而能得爵位的政策,有效调动了国内的物力,缓和了秦国的困境,稳定了政治秩序。此后,吕不韦献言废除历朝以来掠地杀人以换军功的形式,提出大批残杀战俘的行为,势必造成“祸反自及也”的结果。于是“义兵”政策应运而生,这一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使秦国首先在心理和政治声势上,彻底击败了六国。

(七)穷则观其所不受: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观察他不接受的是什么,是否会接受不义之财。对于吕不韦而言,钱财只是他封侯拜相的阶梯,从不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无法成为他人生的束缚。当初在赵国首都邯郸初遇在赵国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吕不韦慷慨赠金一解嬴异人窘境,后又散尽家财只为助嬴异人归秦。这种气魄,常人难有。再诸如列国高官,赵相郭开、齐相后胜、触令尹李园等等,皆视财如命,欲壑难填。列国拉拢朝臣,都深谙投其所好,所以一箱箱金饼、一件件玉器、一个个美姬被当作诱饵送至各位朝臣府邸。而秦相吕不韦,列国却从未以财物贿之。因为吕不韦一直保持十分警觉的政治清醒,这就决定了他不会失于世俗的分寸。

(八)贱则观其所不为:当一个人贫贱卑微的时候,观察他不会做的是什么,以此探知他的底线是什么,是否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当秦王嬴政亲政,后吕不韦被罢相,被迫闲居于封地洛阳,从此不问政事。此后,六国奉上相印,恳请吕不韦赴六国为相。这对于胸怀韬略、有着经天纬地之才的吕不韦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有着致命的吸引。但吕不韦对此分外冷静,丝毫不为所动,令六国扫兴而归。也许是忠于自己内心的信念,也许是出于对秦国的忠诚,又或许是迫于当时的复杂局势,总之,吕不韦权力尽失之后,面对六国相印的诱惑,他给出了自己的坚守。

除以上“八观”,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关于“识人”,还给出了其他方面的衡量标准: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使他快乐,借以检验他的邪念;使他发怒,借以检验他的气度;使他恐惧,借以检验他卓异的品行;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即“八观六验”。除此之外,衡量、评定别人又一定要用六戚、四隐。什么叫六戚?即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什么叫四隐?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这四种亲近的人。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这就是先代圣王用以识人的方法[1]。

四、小结

纵观中国历史,吕不韦绝对当属争议颇大的千古奇人。从商,则年纪轻轻便成为赵国首都邯郸的首富;从政,或扶持籍籍无名的质子异人登上王位,或成为新王“仲父”,实力监国权倾朝野。在中国历史人物中,他目光长远、慧眼识珠;他手段高明,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的谋略堪称一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一己之力跨越阶层,完成了从“贱商”到“权贵”的华丽转身,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传奇的一页。

正如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如此说道:“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可见,郭沫若先生对于吕不韦虽然有一定的批判,但最终还是倾向于肯定和认同,毕竟,“政治家”这一论断已然说明一切。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吕不韦嬴政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可怜又可敬的嬴政
昙花一现的秦朝
吕氏春秋
图穷匕见
吕不韦之死
吕氏春秋
吕不韦之死不蹊跷
吕不韦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