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以赛带练”教学模式探究
——以大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2022-11-22么娆
么 娆
(大连财经学院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推动和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进课程体系设置等宏观举措外,还应注意办学特色、教学模式和方法等层面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竞合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竞赛持续开展,“以赛带练”的观点由此经常被提及,但学术界对“以赛带练”内涵的把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研究。
一、“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内涵辨析
一般认为,“以赛带练”是运动员训练中的训练方法,即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带动日常的训练。但把“以赛带练”引入其他学科教学后,其内涵受到了“寓赛于练”的影响。如有学者认为,“以赛带练”就是要在平时的实训和练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参加比赛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行业对技术技能的最新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性、作品规范性等。[1]由于高校大学生参加的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与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运动员的竞赛具有本质区别,因此,需对“以赛带练”的内涵进一步解读。那么,“以赛带练”被引入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意味着从一种单纯的运动方法转化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模式,抑或是一种高校可推行“以做带学、以赛带练”的实践教学制度和培养机制,甚至被上升为一种实践教学思想。[2-3]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方法,单指教师的教法,即怎么传授知识给学生,[4]是完成某个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手段;教学制度指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章的统称,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以赛带练”则强调差异性;教学思想是将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知转化为指导人们进行教学实践的一种理解或认识;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不仅涉及课堂教学,还涵盖课后指导、学生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符合“以赛带练”实际推行的方式和效果。
因此,“以赛带练”可概括为是以各级各类比赛的内容及评判体系作为参照标准,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和实训、练习过程中,以参与的不同级别赛事任务作为核心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广“以赛带练”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知名度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布局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占比例将达到现有普通本科高校的50%。但这些高校构成相对复杂,既有国家、省、市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也有民办、股份制形式的,使得这类学校的组织结构有多样的形态。虽然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服务导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5]的清晰办学定位,但总体上基础相对较弱,与传统高校比较投入相对较少、学费整体偏高,多数建校时间较短,尚存在着一定重理论和轻实践等现象。[6]通过“以赛带练”的教学模式,与包括学术型本科在内的各类高校同台竞技,充分展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可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
(二)有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明确了其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阐释了“传统本科遵循的教育理念是学术兼容,尊学为主,应用本科则遵循的是学术并举,崇术为上”[7]的培养理念。与学术型高校的学生相比,应用型高校的学生除了具有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共性外,还具有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过多精力放在课外活动上,忽视专业学习,缺少良好学习习惯等特点,要实现应用型本科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准确的教学定位、优良的教学条件等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方法,在内因驱动上下功夫。“以赛带练”的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合作、互助精神。
(三)有利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无法短时间内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造成了新兴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和传统产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排挤,而企业在参与院校实践教学时,存在本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高校学生能力无法完全对接的局限。“以赛带练”的教学模式的仿真性和实用性,会聚焦企业和高校关注点,推动双方在产教融合方面的进程。
三、大连财经学院推行“以赛带练”教学模式举措
(一)从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倾斜
从2015 年开始,大连财经学院就出台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以及经费使用与保障方面都给予倾斜,激发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比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赛的热情,体现了“指挥棒”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以赛带练”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与发展。
(二)从教学层面上的引导与创新
会计学院所参与的各项大赛往往依托于教学平台,且多为团队竞赛和角色分工模式。在“以赛带练”教学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基于教学平台出题人、评判人身份的确立,教学上形成“同向双重”指导的显著特征。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职责不再是裁判员,而是教练员。授课教师讲授的是共性的、必要的和应该遵守的,重视的是技能操作和流程的正确性;指导教师指导的是个性的、建议性的和可尝试的,关注决策和操作水平的提升。学生则不仅仅是参赛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更是参赛的主导。
(三)从学生层面上的推动与发展
2014 年,会计学院组建商业会计学会,成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职业技能比赛并接受培训和指导的平台。比赛项目由学会推介宣传,学生报名后,由学会完成指导教师的分派、校内模拟竞赛组织等各项工作,形成“学院支持保障、教师双重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广泛竞赛选拔”的技能竞赛参赛模式。同时,借助各类比赛的教学平台,在比赛时间、参赛队伍人员数量、比赛子项目、参赛内容、考核标准上都按照国赛的要求进行,以校内比赛过程与内容的仿真性,使参赛学生心理上有调整和准备。
四、“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激励机制不均衡
一是绩效考核赋分权重的不均衡。教师指导比赛和科研(含课题、论文、著作、教材等)作为两项不封顶的考核指标,出现了指导比赛的赋分远远高于科研赋分的现象,而在高校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科研水平仍应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二是教师带队比赛数量上的不均衡。存在部分指导教师带比赛项目及队伍较多,造成工作压力较大的同时,却有部分教师没有参与指导学生参赛或带队的现象。三是学生参赛参与率的不均衡,形成了小部分学生积极、大部分学生观望甚至漠视的现象,无法真正达到“以赛带练”的预期效果。
(二)学生参赛队伍缺乏可持续性
在学生参赛遴选方面,虽充分尊重了学生组合的自由度,但对于部分参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尚未完成专业课的学习,甚至有的没有完成涉及比赛的相关课程学习,比赛中无法发挥出最佳水平,所以参赛不仅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反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有一种情况,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组合容易形成优势相对集中,产生校内竞争消耗,未能形成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梯队。
(三)校企产教融合仍停留于既定模式
无论是各类竞赛本身,还是“以赛带练”的教学模式,多数是借助企业研发的相关软件或平台进行,现行的所有实训和比赛软件基本都是“过去时”,其所承担的任务仍停留在基本的、模拟的训练状态,学生在操作中的目标虽是寻找最优化,但更多的是流程正确性、规避失误性的重复性训练,软件或平台过滤掉太多的条件限定,往往形成了新的“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与应用型本科要服务区域经济,要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尚存在很大差距。
五、“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完善和提升的策略
(一)在激励机制上的完善和提升
对教师指导参赛激励机制的完善和提升,要解决激励机制“指挥棒”作用导致的不均衡问题,可以在激励模式上推行将教师指导比赛赋分由单一增值项模式转化为达标项与增值项相结合的模式,即规定教师指导比赛每学年每人应达到的数量,并且限制指导比赛赋分的总体权重不超过个人考核总得分的20%,从而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必须指导、合理指导的良性循环。
针对学生的需求特点,在学生参赛激励机制的完善与提升方面,除物质奖励外,可以在政策上试行对参赛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参赛项目所对应课程科目进行免考记优,对于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启动优先推荐等多种形式的奖励手段和办法,激发学生的参赛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保证“以赛带练”教学模式的有序开展。
(二)在教师指导方式上的完善和提升
随着“以赛带练”教学模式的逐步完善,在对各类比赛的总体数量进行控制和质量进行评估的前提下,既要巩固部分比赛相关联任课教师与指导教师的“同向双重”特点,又要充实教师指导团队,变两人自由组合为“老带新”多人团队组合的“主辅交叉”,即确定一名在前期参与各类比赛中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为团队负责人,根据学院教师的数量分配部分青年教师共同组建指导团队,明确各自分工,承担相应工作。同时考虑在一定的周期内,对指导的比赛项目进行团队整体轮换和队员分工的轮换,从而既保证比赛成绩的相对稳定性和提升的可能,也能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的参与度和专业知识掌握的综合性、教学指导能力整体提升的目标。
(三)在学生参赛遴选上的完善和提升
在选拔参赛选手选拔过程中,可以确定高年级学生为核心,低年级参与的学生不再单独成队,而是以团队“见习”队员身份分配至各组参与选拔、竞赛(包括前往校外比赛)的全过程。既为下一年度储备参赛力量,同时也使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在共同的任务驱动下快速提升自己。
(四)在校企产教融合上的完善和提升
要通过“以赛带练”的教学模式推动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进程,需要开展以下两项必要工作:一是加强案例企业数据更新的时效性。数据的时效性是决定教学实训仿真程度的关键因素,而在实际的教学和比赛过程中,企业数据陈旧问题在很多实训软件中普遍存在,特别是作为财务类实训,往往与税务政策相关,企业实训数据如不能和财务制度、税务制度的改革节点保持一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计算和统计错误。二是加强区域企业数据的推演模拟性。作为财务类综合性实训,要把实训的仿真从“过去时”引向“未来时”,通过对区域企业数据的推演,得出该企业下一年度投资额度、产品数量、盈亏程度等数据,才真正完成实训的意义,达到“以赛带练”的目的,体现产教融合的价值,实现应用型本科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六、结语
“以赛带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政策支持、宣传推广、指导创新方面采取有效的举措进行推广,其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知名度、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特别是实训、实验类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但现阶段的研究,仅是基于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二级学院进行独立研究,尚未开展对相近院校的横向研究以及对其中一门课程在“以赛带练”教学模式推广过程中出现的教学、实训等环节的纵向剖析。对于“以赛带练”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提升幅度的对比数据亦未进行系统性研究,而且,对于学科性竞赛的“以赛带练”的推动效果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