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强国发展战略思考①
2022-11-22谷媛媛
谷媛媛
(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河南濮阳 457000)
1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只有走人才兴邦、人才强国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实力。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在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换而言之,不论是当前还是未来的市场及国家间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当前主要体现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这一任务的成功完成在于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支撑,归根到底人才起决定性的因素。如果离开了人才资源这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难以顺利进行和开展。
当前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国家和政府在全面深刻认识新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才工作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是适应和进一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力措施,其最终目的在于调动人才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人才大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1]。
2 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人才数量与质量都实现了质的突破,各类人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从实践上来看,当前我国仍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关键发展时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人才总量与储备相对不足
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高素质及领军型人才的短缺问题仍然突出,难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2 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人才供不应求和人才过剩现象同时存在,如在经济重点领域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等的专业性人才急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差距。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两者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资源发展的关键,而人才分布结构在区域、城乡、产业间的明显失衡也大大阻碍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2.3 人才机制体制仍需改革
人才机制体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才选拨方面,往往存在着主观臆断、唯学历、唯身份的现象,导致人才价值观的扭曲;在人才流动体制方面,受户籍、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往往选择流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人才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2]。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实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不显著的深层次原因,也直接导致人才资源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4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一方面,人才发展投入优先的原则和地位尚未得到确立与实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低,如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另一方面,我国人才市场运作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地发挥,由此导致其他市场主体,如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不足。
2.5 我国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人才外流作为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流失数量排在流失国前列,这对于急需人才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有关人才理论的研究内容深度、广度与我国人才工作的开展有明显的差距,难以为我国人才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3 深化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只有主动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一步深化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真正转变,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1 解放思想,高度重视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与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先行的根本原则,将人才资源的开发置于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发展人的个性,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更为开阔的眼界、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现代化人才观去推动我国人才工作的有序开展。
其次,一支梯队合理、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与定位人才的本质与内涵,摒弃当前人才市场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不良观念,树立、培育与强化正确的人才观,在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要平衡与协调各层次专业性人才的建设工作,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3]。
第三,各地在全面贯彻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将人才的建设与开发工作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则中,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与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与协调,发挥人才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快与改善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性开发工作,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地转换为人才资本,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
3.2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人才成长与发展环境是人才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以发挥的客观前提条件,环境良好在达到人才聚集的同时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因此,营造一个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性与创新精神的人才环境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首先,做好舆论宣传与导向工作,集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培育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氛围,才能为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有利的条件[4]。其次,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消除人才工作有效开展的制度性障碍,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公开、竞争的制度与社会环境。进一步理顺我国人才管理机制,在实现管用分离的同时提高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形成管理合力,实现对全国人才资源的全面有效整合,形成一套客观、公开公平的人才资源评价与选择标准和机制,为我国人才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用人单位与个体间契约化的平等关系,提高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鼓励人才中介机构朝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在内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为人才的流动和重新配置提供基础性保障,也为各类人才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加快人才发展公共服务政策的落实,丰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加强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才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具个性化与专业化服务。
3.3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
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其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导向作用,切实加大我国在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中的投入。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任务,明晰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如针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做好高层次、战略性领军人才引进工作,使其在关键技术的突破、高新及新兴产业的带动及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于国民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等。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起其他市场主体参与人才资源开发与建设投资的积极性,实现开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如提高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良好的机制,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市场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3.4 积极推动人才工作的对外开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才的竞争已经全球性,对于优秀人才资源的争夺也将更为激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将我国人才的发展放在世界人才发展的大潮中,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才能对于我国人才工作的开展有更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把握,才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确立我国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同时更能对国内国际人才资源进行统筹开发和安排,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5]。经济学家刘劲哲等指出: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外人才交流与活动力度,吸收、借鉴他国在人才工作中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在日益白热化的国际人才争夺中,我国必须尽快改变较为不利和被动的局面,积极主动从理念、环境、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完善,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