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2-11-22苏星鸿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领导

苏星鸿,杨 阳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中,毛泽东把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并列起来,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开拓性思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真研究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对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基和灵魂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进而消灭剥削、废除私有制、努力建设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这是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因为只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才能为党的政治建设奠定根基和筑牢灵魂,才能确保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正确前进方向。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以其科学性为基础的信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知,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2]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才能对实际运动有深刻了解,进而才能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3]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著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全面深刻地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党在整个革命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革命的道路、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有力地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筑牢了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

2.坚持和丰富共产主义理想,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以共产主义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信仰。共产主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伟大事业,因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崇高信仰。中国共产党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奋斗目标的同时,又创造性地把它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实现了最高革命纲领与最低革命纲领、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实践、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具有了现实的针对性、主体的广泛性、文化的深厚性、实践的创造性,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内涵,最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由此也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正如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被人们所信仰,是由于它的政治方向代表了全中国绝大多人的意愿,它的工作作风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4]在毛泽东看来,人民之所以坚信共产主义理想,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把共产主义理想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代表了“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完全正确方向”,“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和人民谋福利”[5]。如果说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在政治理想层面上拓展了共产主义价值内涵的话,毛泽东把党的价值观形象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就是从道德层面上进一步拓展了共产主义的价值内涵,从而使抽象的共产主义理想变得可亲可信。毛泽东把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结合起来,使共产主义理想在塑造共识、凝集力量、引领方向、开辟境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政治功效。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6]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中被人看不起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不可阻挡的事情,中国的文化理想就远远地超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主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诉求就不可能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3.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实践活动。列宁强调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到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中去。在继承列宁灌输理论的基础上,毛泽东特别注重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全党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全体党员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行动自觉。毛泽东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7]为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针对红四军中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就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教育作为对其改造的着力点。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在全党进行了以整顿学习、党风和文风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坚定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针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状况,毛泽东指出不能淡化马克思主理论教育,不能忽视和放松思想斗争,否则我们就会犯大错误。在理论教育中,毛泽东强调全党应以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普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8]毛泽东希望全党在坚持这一思想原则下,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行动的自觉证明和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具体的理论教育中,毛泽东非常注重创办干部学校。在井冈山时期创办遂宁党员培训班,在江西时期创办中央党校,在延安时期创办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很好地发挥了理论灌输作用,对坚定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权威化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核心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基础。只有加强党内政治生活,促使党内政治生活走上权威化的轨道,才能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可靠的实践保障。党内政治生活权威化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强党的团结统一,三者共同构成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本质和核心,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实现权威化。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毛泽东把党的建设作为“三大法宝”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毛泽东认为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革命史上的“这两次革命,都是以共产党为领导进行的”[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9]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尽管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的曲折和失误,但是,党能够正视和纠正缺点和失误,和人民团结起来继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总之,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党始终是最高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领导。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3]这明确了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最高领导地位,同时指出党的领导是覆盖各个领域的。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指出:“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10]这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政治领导的特殊地位,即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我国所有组织结构和所有地区都要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总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全国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最终一事无成。

党的政治领导就是对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就是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军队、民众团体等组织的领导,就是对各个部门统筹协调的宏观领导,而不是具体业务领导,更不是代替各个机关的工作。因此,毛泽东认为所谓“党领导一切”,并不等于党包揽一切机关的活动或者直接插手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而仅仅是指我国的所有组织都要自觉接受党的政治领导,同时自觉贯彻和落实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党的政治领导简单地理解为对具体事务的领导,这是对党的政治领导本质和功能的极大歪曲。毛泽东认为党的政治领导和业务领导有着本质区别,这个区分对于克服党的政治领导中出现的“大包大揽、包打一切”的现象,对于明确党领导的具体方式、改变党政不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深刻指出,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但是,在遵义会议之前,党中央事实上没有形成权威和核心,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经历了两次成功后又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两次失败。在遵义会议上,初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革命事业才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新的胜利。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特别强调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向全面执政,对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11]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问题。为了从制度层面上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集中制。因为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发挥全党的积极性,才能战胜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毛泽东强调:“不但要民主,尤其要集中。”[7]这就是说,我们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反对压制民主,同时也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为此,毛泽东指出:“全党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改正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不良习惯”[6],要“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3]同时,毛泽东认为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他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11]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为解决各种矛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3.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党的团结统一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团结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首先,在毛泽东看来,妨碍党内团结统一的主要因素就是个人主义。具有个人主义的人“他们在口头上虽然也说尊重党,但他们在实际上却把个人放在第一位,把党放在第二位”。[7]其次,毛泽东认为宗派主义是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绊脚石”。宗派主义往往“产生排内性,妨碍党内的统一和团结”,其危害性不可小觑。毛泽东认为我们不仅要消灭党内的宗派主义,而且要消灭党外的宗派主义,这样才能团结全国人民,才能战胜敌人。最后,毛泽东强调要不断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团结,反对两面派的行为。毛泽东指出:“必须提高干部和党员对于两面派行为的注意力,才能巩固党的纪律”。[13]因为两面派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它有可能发展到小组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所以,只有坚决干净彻底地消除两面派,才能在加强党的纪律中巩固党的团结。

三、科学化的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支撑和保障

政治能力是党在正确处理党内关系、政党关系、党政关系、党社关系以及党际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前是革命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领导和革命、领导和执政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党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实施政治领导、组织政治革命和执掌国家政权。无论是何种政治功能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党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培养干部来实现,这些方面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科学化共同构成党的政治建设的支撑和保障。

1.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在一定时期的总方针和总政策,明确了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目标,集中反映了党的政治纲领所确定的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4]这强调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对于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极端重要性。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时,毛泽东又指出:“十八年来,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13]这进一步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的重要原理。正是由于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化的政治路线并坚定地予以执行,党的政治建设才不断得到加强,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伟大胜利。可见,党的政治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是紧密结合党的政治路线展开的具体过程。如果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得不到贯彻和执行,或者党的政治路线发生了错误,那么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无论如何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既定目标都难以实现。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给党的建设带来了重大不良影响,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留下了深刻教训。总之,要使党的政治建设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不仅要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既要保持党的政治路线的稳定性,又要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党的政治路线的具体内容,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更好地指导党的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纲领和方针政策,确保党的政治路线能够得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2.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它指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立场,集中反映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逻辑,是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遵循。毛泽东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9]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因此,相信党和相信人民群众是完全一致的。只有相信人民群众,党的政治建设才具有无穷的力量。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6]要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坚持凡属正确的政治领导,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采取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我们要关心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13]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要正确对待群众运动和新生事物,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科学化的根本方法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品格,是有效化解党内矛盾的科学方法,为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毛泽东不仅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而且把其作为有效解决党内矛盾的重要方法。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最有生机的组成部分”,是“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7]。在对待批评的态度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批评,而是应该欢迎批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工农基本群众在我们方面。”[11]在批评的原则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批评必须坚持政治原则,要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展批评,反对主观武断式的批评,强调在任何批评中都要“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12]。在关于批评的程序问题上,毛泽东认为批评应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反对非组织的批评。毛泽东强调“对党委或同志有所批评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提出”[12],反对那种“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13]的自由主义,确保批评成为有效解决党内矛盾的武器,而不是成为互相攻击的工具。在批评的性质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批评应该是政治批评,不能把批评的重心转移到与政治无关的个人生活中的缺点方面,否则就会偏离批评的要旨,“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12]。在批评的范围问题上,毛泽东认为批评不能仅限于党内,对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都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引领作用,促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顺利进展。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障

党的事业,关键在干部。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关键是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毛泽东从战略家和革命家的高度看待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为提高党的政治能力提供了根本保障。首先,党员干部要具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毛泽东指出:“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不是共产党员。”[12]可见,只有把当前政治目标和长远政治理想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毛泽东指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2]“不但能治党,而且能治国,要懂得向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讲话,并为他们做事,要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与政治家的风度”。[15]其次,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现实要求。因为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的坚定,所以毛泽东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党的政治建设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把我们的党大大武装起来”,才能战胜各种“左”和右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党如何保持政治上先进性的根本性问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方法中,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主张实事求是。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7]最后,党员干部要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决议,维护党的团结,遵守党的纪律。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3]毛泽东强调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和政治作风,对于克服干部考察和任用中的宗派主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毛泽东强调要把政治和业务结合起来,做到又红又专。毛泽东指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1]这对于克服干部选拔和培养中的政治挂帅和不讲政治的不良倾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被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1.把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方向,必须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在党的政治建设中起着方向引领的重要作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根基和灵魂,它作为内在的精神线索贯穿于毛泽东党的政治建设各个方面,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修复,党中央政治权威的塑造,各级党组织政治能力的提升等重要工作,从本质上讲都要建立在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上。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党,从思想根基上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我们凝聚全党力量、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政治建设正确方向等方面都具有领航性意义。针对于当前党内一些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的现实问题,我们更应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把信仰教育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信仰教育的可信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体现信仰教育的层次性;把信仰意识教育和信仰践行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把柔性的信仰教育和制度化的信仰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信仰教育的稳定性。

2.坚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领导,必须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权威性为核心议题

把权威化的政治生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这不仅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而且也是对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在新时代,要更好地发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成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使命,夯实政治建设的实践根基,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党的政治权威的树立。我们应当看到,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考验和风险的严峻挑战,强调党的权威性对于我们增强党的战斗力、有效化解党内的各种矛盾、顺利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统领意义。针对于当前党内存在的令行不止甚至于各自为政等不良现象,要切实加强党的权威。在加强党的权威建设中,要努力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把党内的团结作为增强党的权威的着力点,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把增强党性修养和加强党的纪律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破解党的政治权威虚化、弱化的现实问题。

3.夯实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根基,必须以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为根本保障

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在党的政治建设中起着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把科学化的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体现了他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高度理论自觉和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高度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政党,它的政治性要靠科学性来保障,科学性要靠政治性来引领,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党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执政的环境更加复杂、执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执政的使命更加光荣,为此,就必须把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应对党的执政挑战的重点工作来抓。在提高党的政治能力过程中,要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学习能力,在不断学习中走向未来;要增强全党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全党的政治路线执行能力,在强化执行中增强信任;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提高政治能力的根本目的,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要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思想武器,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领导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信仰的旗帜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