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宋茶文化的伦理意涵

2022-11-22周瑞春

茶叶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贡茶龙凤茶文化

周瑞春,石 青

1.无锡太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2.中国人民大学 茶道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2;3.商丘市梁园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商丘 476002

《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文化始终承担着启迪心智、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唐宋时期,儒家文化在于佛教、道教的“三教合流”中进一步牢固中华正统主流文化地位,形成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为核心要义的伦理思想体系。与此同时,自秦人入蜀后始有的“茗饮之事”[2]——茶文化,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随着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3];至宋代,茶更是“君子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4],成为一种全民文化。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进入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并与儒家主流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互构[5]。在此过程中,儒家“五伦”思想通过以茶为媒、寓茶以理的茶事活动,赋予了茶丰富的伦理教化意涵。为此,本文主要从儒家视域,对唐宋时期茶文化中“五伦”伦理意涵进行梳理和探讨。

1 君礼臣忠之茶

在“五伦”关系之中,君臣关系因其对于统治阶层的特殊意义,实际上始终占据着首要位置。《论语》有云:“君视臣以礼,臣视君以忠,君礼臣忠”[6]。唐宋时期贡茶制度的实施,即在茶叶制造、赐茶及饮茶中充分展示了寓茶以礼、礼制天下的君臣伦理内涵。

所谓“贡茶”,是指专供皇室宫廷之“茶”。贡茶自唐代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其赏赐对象有皇亲国戚、亲近大臣到边疆将领、文人学士、宦官等。到宋代时,贡茶越来越奢侈讲究,以北苑贡茶最为有名,尤以“龙凤”团茶最为名贵。“龙凤”团茶分大龙、大凤、小龙、小凤四种,大小以重量而分。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7]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龙凤团茶从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开始进贡一直到宋徽宗赵佶时期,“不过四十饼,专拟上供”。[8]宋代姚宽《西溪丛语》载,每年上供龙凤团茶“十纲”(十次纲运),“第一名曰试新,第二名曰贡新,第三名有十六色,第四有十二色,第五次有十二色,“已下五纲,皆大小团也”[7]。进贡的龙凤团茶,皇帝除了自己喝之外,也会分赐给王公大臣,而“龙凤”团茶的分赐,在有宋一代成为“茶”界一大盛事,将儒家“君臣有义”、“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之道彰显得淋漓致尽。比如,清人汪继壕在校南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时,注引北宋杨忆《谈苑》记载,《谈苑》称龙凤团茶分十个等级,“曰龙茶、凤茶、京挺、的乳、石乳、白乳、头金、蜡面、头骨、次骨”,不同等级之茶则对应分赐给不同尊卑等级之人,“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其馀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京挺、的乳,馆阁白乳”。[9]与此同时,分赐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号为头纲。玉芽以下,即先后以次发。”[9]有时候,因为分赐时僭越了礼制,便会被事后及时更正,比如《宋史·后妃传》就记载了因将“龙茶”、“凤茶”赐错给大臣,后更改为“京挺”茶的案例,“旧赐大臣茶有龙凤饰,明德太后(真宗之母)曰:‘此岂人臣可得?’命有司别制入香京挺以赐之。”[10]由此可见,龙凤团茶的分赐过程严格执行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礼制规范,“茶”被赋予了浓厚的纲常伦理内涵。此外,随着赐茶活动制度化,宋代统治者还经常对文武百官甚至是僧道庶民赐茶,在与他国进行外交及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等国事活动中,也频繁出现“贡茶”和“赐茶”的身影,可见茶已成为对外交往睦邻及对内维护社会礼制的重要工具。

2 亲亲爱人之茶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家庭是很重要的纲常伦理关系场域,“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这“三伦”关系的建构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1];《论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6],可见对于“百善孝为先”的儒家伦理而言,人之为人的基本路径是由家庭孝亲推己及人到“仁者爱人”,以家庭亲亲为基本单位,实现全社会“礼而后治”的和谐状态。唐宋时期,随着茶文化从上流社会精英文化向全民大众俗文化扩展,在民间百姓家庭之中,“茶”的家庭伦理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和厚重。

北宋王禹偁曾写有《龙凤茶》诗:“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王禹偁获赐龙凤茶,自然是莫大的荣耀,获得如此珍贵的龙凤团茶,他随即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一饱口福,而是舍不得喝,想留着给年迈白头的双亲奉上清茶。龙凤团“其价值金二两”,王禹偁“爱惜不尝”自然不是因其价贵,而更多的是因“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7]。以饱含皇恩之茶奉于白头亲,是对“孝”和“敬”最好的阐释,此时之“茶”,已经完全脱离了物化的层面,成为一种彰显孝亲精神、家国伦理之道的无价之宝。

除了孝亲内涵外,随着茶俗茶礼的发展,茶在夫妇之伦维度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宋代刘斧《青琐高议》记载,赵飞燕有一次梦中啼哭很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众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7]。赵飞燕与已逝的汉成帝刘骜曾是君臣、夫妇,由于“侍帝不谨”,赵飞燕在梦中仍被指“不合啜此茶”。在这里,茶实际上已经成为君臣、夫妇、人鬼(神)等伦理纲常、宇宙阴阳之道的评判标准,只有当“合”宇宙阴阳、人伦纲常之道,才有资格被赐“啜茶”。实际上,早在唐初,茶就已经作为重要的信物进入婚俗礼仪之中,据《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记载:“则茶叶,亦自文成公主时输入藏土也”[12]。到了宋代,在民间以茶为礼的婚配习俗已经十分盛行。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其歌有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13]宋代单身男女以茶为媒来试探彼此心意,订下婚配之约。此外,古人婚配还讲究“三茶”,即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和洞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江浙一带有的地区男子向女子求婚称“下茶”,女方受聘茶礼称“受茶”,一旦“受茶”即有订婚之义,是谓“好女不吃两家茶”[14]。唐宋以茶为礼,寓意坚贞不渝,以致于到明代时,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本移不,植必生子,古人订婚,必以茶为礼。”[15]以茶为礼的婚俗伦理,不光是在汉民族中流行,在云南拉祜族、布朗族、白族、贵族侗族、撒拉族、藏族、畲族、回族、壮族等众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被不同形式地采纳和创新,这都说明茶文化的“夫妇”伦理意涵经唐宋以降,渐为全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16]。

儒家文化要求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具备“仁智勇”三达德的独立人格,所以与“父子”、“夫妇”维度相比,独立自处君子在“兄弟”之维的表述相对内敛得多,相关茶文献也较少,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人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中窥见一斑。如,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有云:“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超然台”位于密州(今山东诸城),是苏轼贬谪至此后修葺城北旧台所建,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寒食节后,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暮春烟雨,思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词,以茶寄托兄友弟恭之情谊溢于言表。又如,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赠次韵答之》一诗,其中两句:“从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苏轼得到御赐龙团新茶后,送给友人去转奉其母,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亲爱人之道,通过“茶”这一既朴实又名贵的自然之物的传递,形成了教化民众及营造公序良俗氛围的社会效应。在苏轼看来,以茶奉友之母后,其与朋友便“从此升堂是兄弟”,俩人的友谊将进一步升华为“兄弟”血缘亲情。由此可见,“茶”在当时人看来,甚至已经具备了调整社会人伦关系的强大功能。

3 以诚相交之茶

茶有品,人有格;茶有真香,友有真友。饮茶之风盛行之后,茶成为社交场所的宠儿,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化精神属性也成为人际交往中觅知己、求真友的最佳物化载体。

唐代皮日休曾写下《茶中杂咏》十首,其好友陆龟蒙也撰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两人以茶撰文,相互唱和,涉及了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方方面面,成为唐代文人以茶相交的巅峰之作。宋代时,随着茶俗、茶礼的成熟,以茶交友、以茶待客已成为人们生活日用之事,林駉《古今源流至论续集·榷茶》载“宾主设礼,非茶不交”,朱彧《萍州可谈·茶汤俗》也称“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8]。欧阳修曾写有《双井茶》一诗,其中有“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之句,君子交友之道由一杯茶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唐宋文人士大夫之间还通过各类茶事活动,由茶观人、以茶识人、因茶信人,赋予茶更为丰富的人伦内涵。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则轶事:嗜茶爱茶的王旦,只有在名士杨亿到访时才会让子弟取出其私藏的茶囊奉茶,然而后来却两次因只是殿中丞的张士逊到访而“命‘取茶囊’”,当家里子弟询问张士逊何故被其如此看重时,王旦回答:“张有贵人法,不十年当据吾座”,后来果然如王旦所言,张士逊历经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致仕时封邓国公[17]。王旦“看人下茶碟”当然不是吝啬茶叶,更多是在借奉茶表明自己惺惺相惜、识人之明的态度。唐宋自茶事兴,文人士子相交,不以权贵奉茶,只因才情逸趣相匹才以清茶相邀,这也突显了君子高洁不阿的风骨人格。

统观唐宋两代,茶从草木药食到百姓日饮,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在各类茶事活动中,茶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充分交融,形成了茶诗、茶词、茶礼、茶俗、茶法、茶艺、茶道等内容庞杂、内涵丰富的中华茶文化体系。在茶文化与封建社会儒释道主流文化的互动互构中,茶逐渐被赋予丰富的人格化精神及伦理意涵,成为穿梭“天地人”的灵媒、维护礼制的工具、协调人伦关系的载体,茶的意象化内涵也最终沁入到国民人格精神之中。

猜你喜欢

贡茶龙凤茶文化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茶文化的“办案经”
林岚微 把红边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武皇贡茶园 七佛茶品香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
三全:收购龙凤之后
贵定云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