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史教学改革的反思
2022-11-22郝振垒
郝振垒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 惠水 550600
中国法律史课程在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中一直以来都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给中国法律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笔者所教授的法学2020级五个班级为例:学生对该课程总体来看兴趣不太浓厚,即使部分学生对中国法律史感兴趣,由于历史知识储备的欠缺,理解起来也较为吃力。相当一部分同学把中国法律史当做高中历史课的延续。因此,摆正中国法律史的位置及学科性质是中国法律史教学面临的当务之急。作为专门史,中国法律史的学习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储备,特别是在中国法律史课程学习中会涉及大量的古文,浩如烟海的史料,如周鼎秦简,理解起来相当吃力,对于历史科班出身的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历史基础较为薄弱的法科生。中国法律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这些困难必须要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正视,这关系到中国法律史教学效果的成败。
对中国法律史教学进行反思的想法源于之前中国法律史课堂教学实践,在中国法律史教学过程中,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法律史教学进行反思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课堂教学,不断总结中国法律史教学经验。由于中国法律史课程理论性与抽象性较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法律史教学至关重要。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更乐于学习中国法律史课程。通过课堂情景模拟,还原历史上的重要法制事件,使学生能走近历史,切身感受法制事件背后体现出来的深厚的法律文化,更深入地了解法的演进历程。探索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改革规律对于今后的课堂教学意义重大,也是法律史专业教师承担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当今各个高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努力探索民办高校自身的教学经验有助于高校自身教学特色的挖掘,这对于落实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意义重大。
一、中国法律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中国法律史在法学课程中一直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1]在法学课程中不受重视,这是中国法律史课程面临的先天不足。作为中国法律史任课教师,在法律史教学中还面临不少困难,例如课时安排不充足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大学商务学院为例,中国法律史作为法学专业必修课程,课时安排仅为34学时,共17周,每周2学时,在如此紧凑的课时之内,要讲完内容繁多的中国法律史课程,必然要加快进度,不能做到讲授面面俱到,导致法律史教学中对知识点讲解的浅尝辄止。在中国法律史的实际授课中只能勉强讲到清末变法修律部分,民国法制部分根本没有时间讲授,更不用说新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中国法制史教材新增了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法制史,此部分只能让学生自学,在这样短的学时内,很难传授给学生系统的法律史知识,连正常完成教学任务都颇为吃力。课时量不足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对中国法律史教学是极为不利的,没有充足的课堂教学学时,想要将中国法律史宏大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除了课时安排不足的问题,选用的教材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表述,没有相应的插图作为补充,教材中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古文,这对于历史功底较为薄弱的法科生而言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国法律史尽管被教育部确认为法学核心课程,但学生对中国法律史课程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认为中国法律史缺乏实用性,由此产生了学了也没什么用的错误观念。[2]加上中国法律史的内容与司法实践相差甚远,没办法直接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对中国法律史缺乏兴趣与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更重视法律实用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传统法律与现代法律的历史链接,对传统法律文明的现代价值挖掘得很少。[3]因此,在中国法律史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中国法律史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及法律智慧对于当今法治建设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遗产。
同时,中国法律史教学还面临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的缺点是在培养法科生学术能力的同时,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形成。[4]由于中国法律史课程本身理论性很强,又主要涉及的是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实践中很少直接用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讲授教学法,将理论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缺乏学生的参与,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二、中国法律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5]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单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提高法科生的专业技能,使其在日后的就业市场中能够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授课过程中,不单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可结合影视资料,例如在讲授古代的司法机构时,播放与法律史课程相关的小视频,笔者任教时在法学2020级中国法律史课堂中就曾播放过《大理寺》纪录片,这样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学习中国法律史的浓厚兴趣。在教材的选用上,选择跟学生知识水平相适应的教材,注意教材的图文并茂,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6]通过案例分析,适当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对法律史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史料文献,充分挖掘古代案例中的法律智慧对于当今法治建设仍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与现实意义。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法律史,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于中国法律史教学而言,不失为一种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立法活动和案例,通过把法律史理论知识案例化、故事化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法律史的积极性。
除了案例教学法以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事件,运用当时的思维方式对案例进行解读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模拟法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充分调动法科生学习中国法律史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上的重要法制事件,从历史中寻找法治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法治建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现实法治问题讲授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适当进行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教师合理发问,通过适当设置问题,学生进行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发散思维。
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例如,课堂讨论法,可以通过适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课本中的观点。除此之外,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除了参加实习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积累实践经验的渠道,要多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亲身验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以贵州某大学商务学院2020级法学本科班为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采用讲授法之外,在学期中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情景模拟与课堂展示。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搜集文献资料及视频图片,制作课堂展示课件及情景模拟方案,分组演示,演示过程中进行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环节结束之后,布置给学生一篇课程小论文作业。鼓励学生多阅读专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观看法律电影,写观后感。这些都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对学生中国法律史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有更多的方法有待去探索,笔者也会努力使中国法律史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历史素养。
三、中国法律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立德树人的重要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展开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教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个高校成立了研究课程思政的专门机构,围绕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也方兴未艾。法学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思政方面更是义不容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依赖法治建设提供法治支撑,而法治建设需要法治人才的参与。高校法科专业要发挥培养法治人才的优势,充分利用法学学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在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还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少见。因此,必须要重视中国法律史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充分发挥中国法律史在法学课程中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在进行中国法律史课程思政教学时,要注意将中国法律史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国法律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古代中国有丰富的史料典籍、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要充分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这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大量的可供现代法治发展借鉴的资源,我们不乏形成自己独特的法治模式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底蕴。”[7]在中国法律史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注意进行拓展,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人物典故。[8]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在讲授法制史中的重要事件时,要结合当时具体的人物背景,不同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学生更乐于接受课程思政教学。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可以联系当下的改革,学习商鞅的变革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法律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对于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四、结语
中国法律史作为一门面向法科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在当前学科体系下不能脱离法学课堂。因此,对于中国法律史教学而言,其面临的课题是让历史融入法学课堂中。[9]如何让广大法科学生真正对中国法律史产生兴趣,这是在今后中国法律史教学中始终要面临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确保中国法律史在法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使中国法律史学科走出困境,才能不断扩大法律史学科的影响力,走向未来。因此,中国法律史学科教学要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不断适应法学的发展。直到有一天,广大法科学子真正为了兴趣而学习中国法律史,不再只是背诵死知识,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身兴趣之所在,中国法律史才能迎来发展的春天。中国法律史教学要不断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适应法科生的自身特点,从中国法律史学习中能真正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中国法律史在法学本科教学中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法律史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必须要敢于正视,及时总结经验,多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应对21世纪高校教学改革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