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不足”涵义研究

2022-11-22马鹏飞于智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形神精气素问

马鹏飞,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神不足”一词,出自《素问·调经论》,经文论述了神的变化与情志、气血、脏腑的关系,如:“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通过对照“神有余”和“神不足”的不同表现,经文意在论述神的不同状态和变化对脏腑气血经络的影响,以及治疗时要根据“神”的强弱来确立治则治法。

笔者认为,“神不足”的意义不应仅限于此。根据神不足的症状特点,既不属于健康状态,也未达到疾病的状态,故有必要对“神不足”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完善“神”和“神伤”相关理论。

1 神不足的概念

1.1 不足

在《内经》中,用“不足”来描述人体一系列的病因病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指物质的不足 多指形体或气血精津液的不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人体“形”“精”等的不足,是由于脾胃运化失职,气血化源不足所致,须以相应气味的药物加以补益。

1.1.2 指生理功能的衰弱 即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完成,呈现一种衰弱的状态。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此处不足即是指呼吸功能的不足,反映出肺脏的衰弱,无法完成吸清呼浊的生理过程。

1.1.3 指病机变化 《内经》中用“不足”来描述机体处于某些病理状态,如《灵枢·口问》曰:“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分别举例说明了上中下三焦的气之不足,导致一系列不同的病机变化和症状。

1.2 神不足

从内经原文看,“神不足”描述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状态,但并未详细论述。顾名思义,神不足就是神的功能出现不足,不能对形体进行完全有效的调节。进而,形体对内外刺激也难以做出适当的应对。所以,“神不足”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显然不是健康的状态,但又未达到神伤等形神俱损的状态。

故而,“神不足”应是介于精神旺盛和神伤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神可以发挥功能但又不能完全有效。这个阶段,因“不足”较轻,易于恢复;但“不足”使得形体对内外刺激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又易受邪而为病,所以,神不足阶段,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时期,易病易复。

2 神不足的原因

人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形神被扰,生理功能处于较为低下的状态,进入“神不足”阶段。常见的因素有:1)禀赋较弱,如宋·窦材《扁鹊心书》认为小儿虚劳“乃胎秉怯弱”[1],属于先天之不足。2)恣意妄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等,超出了身体承受能力。3)不避外邪,如《素问·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汗出浴水,则伤肾”等,未能重视机体的防护,则易使外邪伤身。4)情志过极,如《圣济总录》曰:“喜怒不节,有思过度,荣泣卫除,谷气不治,故气血干涸,不能营养肌肉”等,过于激烈或长时间的情志刺激,干扰了精气血,导致不足之证。这些因素也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但程度较轻,未使人患病,只是进入疾病将发未发的状态,即神不足的状态。

3 神不足的常见表现

人体形神之间紧密相联,若人体之神出现不足,则必然伴随着脏腑气血的衰减变化,故神不足可表现为仅有主观感觉,也可以表现为形神俱不足。常见的神不足可出现如下变化。

3.1 神不足致怯

在《内经》中,有多处提及勇怯的问题[2]。《素问·疏五过论》和《素问·征四失论》都指出,医生要注意分辨患者的“勇怯”,而论及具体勇怯的分别,则主要在《素问·经脉别论》和《灵枢·论勇》两篇中。

3.1.1 勇怯与脏腑气血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经文指出,人体脏腑气血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神”的强弱,这种强弱可以通过“勇怯”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正如王冰注曰:“气有强弱,神有壮懦,故殊状也。”所谓勇就是正气充足而神旺,怯就是正气不足而神弱。当人在受到“度水跌仆”等有害刺激时,需要调动正气来抵御,勇怯是神充足与否的反映,也是气血是否充盛的反映。所以,“怯”是神的不足,也关联到形体的气血等物质的不足。

3.1.2 勇怯与忍痛 《灵枢·论勇》中,从能否“忍痛”这个现象入手,分析了“勇士”与“怯士”的特点。经文指出:“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看似否定了勇怯与忍痛之间的关联,其实不然。

勇士与怯士各有忍痛与不忍痛的情况,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勇士无论能否忍痛,其在精神主观方面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定力,可以做到“见难则前”“见难不恐”,从而“遇痛不动”。而怯士不然,无论能否忍痛,均出现“恐不能言,失气惊悸”等恐惧表现,其精神主观方面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勇怯的分别,实际还是“神”是否健旺导致的。而神是否强健,依然由气血是否充盛决定。通过“酒悖”的例子说明,酒的慓悍之气可极大充实人身之气,使得原本的怯士之“神”得到短时间的增强,可比于勇士[3],但酒气衰退之后,神失支持,不足的症状又会表现出来。

3.2 神不足致卑惵

卑惵是一种心神不定,自卑回避,易惊易恐,常有愧疚感的特殊病理状态[4]。《伤寒论·平脉法》曰:“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首次提出并定义了“卑惵”,认为卑惵是因为营卫虚弱所致神的异常。而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怔忡》曰:“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怯,爱暗处,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名为卑惵之证,以血不足故尔。”补充了卑惵的喜躲避、怕见人的症状。

对比可见,卑惵的症状较怯证更为明显,且历代医家均认识到卑惵是血虚所致,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调经论》曰:“血不足则恐”。卑惵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神不足之证,这种不足使人体不能承受正常限度的外界刺激和情志变化,故有逃避、惊恐、愧疚等表现。

3.3 神不足致晕动证

晕动证最早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尸注鬼注方》:“女子小儿多注车、注船,心闷乱,头痛,吐”。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无问男子女人,乘车船则心闷乱,头痛吐逆”,并指出晕动证与体质有关。后来,该症状表现又常常用来形容头晕恶心,如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曰:“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5]。

晕动证的出现,包含内外两个因素。于外,是人体处于被动运动中,受较强运动环境刺激所致,被动运动可以是高频的震动、晃动,如车船等,也可以是高速旋转、高过载等。于内,主要受体质因素影响。当人体之神不足时,对被动运动的抵御能力较弱,使脏腑气血被扰,如明·万表《万氏济世良方》曰:“乘舟车伤动胃气……吐泻并作……头眩眼晕,手足转筋,四肢逆冷”,认为是被动运动使得胃气逆乱所致。中焦脾胃是气机之枢纽,神不足,不能协理气机,则中焦升降失调,出现晕动证。

3.4 神不足致恐高证

恐高证在《灵枢·大惑论》中有一段记载:“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转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将恐高证的典型表现描述得十分形象。恐高证是人在高处向下看时出现的头晕、恶心、肢体痿软等症状。这些症状出现时,人无法通过自行调节来缓解,但脱离高处环境后症状可立即消除,然下次处高,仍会继续出现。恐高的病机在《灵枢·大惑论》中有非常详细的分析。首先,出现头晕、恶心等的诱因由目之所见导致[6]。经文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故目之功能受五脏六腑精气的支持,成为目神。相应地,目视受到强烈刺激,而目神又不足以维持稳定时,也会使五脏六腑之精气血被扰,导致“志意乱”。其次,登高而观,既喜“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恶高台之险,这种“喜”“恶”的矛盾心理突然相交,则会使精气紊乱,产生头晕恶心的症状。正如《灵枢·大惑论》岐伯曰:“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总之,恐高的病机,本质是神不足,又受目视之刺激,导致的精气惑乱。

3.5 神不足致蜚蝇证

“蜚蝇证”现在又称为“飞蚊症”,见于《诸病源候论·目茫茫候》:“凡目病,若肝气不足……视物则茫茫漠漠也,若心气虚,亦令目茫茫,或恶见火光,视见蜚蝇黄黑也。”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蜚蝇证的表现,即视物模糊、恶见光亮,同时感觉有黑黄如蚊蝇的物体在眼前飞舞,指出这些症状与心肝之气不足有关。《圣济总录》曰:“始则䀮䀮不能瞩远,久则昏暗,时见黑花飞蝇,其证如此,肾虚可知也”[7]。认为本证为人体气血精气的不足,致使目神失养。蜚蝇证在目疾之中,属于较为典型的过用耗损精气血而致,亦属于神不足的表现之一。

4 神不足的转归

“神不足”阶段已经偏离了健康状态,但身体机能仍能基本维持,形神虽有损耗和不足,但程度较轻。此时若能去除有害因素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休养和治疗,则易于向愈;否则,神不足的症状进一步加重,病情向恶,可发展为形神俱损的神不使、神伤等。

4.1 向愈

神不足从症状表现来看,机体没有明显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改变,但也不是健康的状态。因此,神不足实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形神受损有限,只要能够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注意休息和保养,或辅以适当的治疗手段,则较易恢复精神健旺的健康状态。

4.2 向恶

4.2.1 神不使 神不使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指出嗜欲无穷、忧患不止等因素导致人体精坏神去,神无法发挥其调节功能,治疗手段没有反应。正如张介宾注曰:“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8],正常情况下“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但如果“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则为神不使。

神不使是神不足的最常见的下一个病理阶段。第一,出现“神不使”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虚衰更加严重,“形弊血尽”“精气驰坏,营泣卫除”导致神失依赖,更加衰弱,故无法对针药等治疗手段做出反应。第二,若病人对治疗心存犹豫,疑神疑鬼,畏惧疾病而不配合治疗,则属于上述所说的“怯”的范畴,且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下“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同样会导致“神不使”的情况。

4.2.2 神不用 神不用是人体之神在受到严重损害时出现的病理改变。此时,神无法完成应有的调节功能,使得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严重的紊乱和衰退,故可称为“不用”。神不用也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损伤,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等。此类损伤包括喜怒无常、胡言乱语的“神乱”;心烦、怔忡惊悸的“神不安”;神志不清、谵妄呓语的“神昏”等。精神方面的异常,往往由形神不足,神失濡养演变而来。

广义上则涉及到形体的损伤。1)由强烈的刺激导致,如《灵枢·本神》曰:“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魂伤……两胁骨不举”等,说明此时“神”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形”的调控能力,人体的精微物质大量流失,形神俱损。2)由长时间的刺激导致,如《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所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是指患者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较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落差,在精神层面难以接受,造成情志方面的改变,可表现为过度思虑和抑郁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长期的情志刺激致使后天乏源,由神及形,最后发展为形神俱不足甚至形神俱损的病证。

5 小结

综上可见,“神不足”是精神健旺和形神俱损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神不足可以表现为多种症状,这些表现说明人体之神对生命的调控能力下降,进入一种“准病态”的阶段。若及时治疗和养生,易于恢复;若放任发展,则终将导致形神皆不足的疾病状态。所以,“神不足”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关键阶段,良好的防治可以将诸不足和内外病邪消弭于未发之时,对于临床防治形神疾病和日常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形神精气素问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意象、形神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赵养军·老兵石屋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