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彩平主任自拟消痞方治疗胃痞经验

2022-11-22郑泽宇陈榕榕郑时桢

福建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胃脘气机脾胃

林 立,郑泽宇,陈榕榕,郑时桢

(1.福州市仓山嘉伟传统中医门诊部,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苏彩平主任曾任福建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福州市鼓楼区医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四十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脾胃病如胃痞、胃脘痛、便秘、泄泻等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苏师治疗胃痞颇有心得,通过长期临证经验总结,自拟消痞方治疗胃痞,疗效颇佳。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胃痞又称痞满、心下痞,患者自觉心下痞塞,胸膈满闷不适,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且常伴有上腹部疼痛、纳少、大便溏软等症,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相似[1]。中医对胃痞病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等,《伤寒杂病论》中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等论述,后世逐渐充实完善了胃痞病辨证论治理论[2]。《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病机可分为本虚(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与标实(气滞、湿热、血瘀)两个方面[3]。苏师认为目前医者针对本病的认识众说纷纭,诊治方法纷繁复杂,疗效不一。治疗本病应因地制宜,因人处方,谨守病机,运药灵变,用药精准,方得良效。苏师认为本病发病因素多为饮食失节、外感邪气与情志不畅,痞证分实痞与虚痞,而两者间可相互转化。当饮食失节、外邪内侵可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逆乱,阻于中焦,则生实痞;当肝气不调,木横脾土,气机斡旋失常,滞于中焦,亦生实痞;若实痞日久不愈或疏于治疗,日久损伤脾胃,胃失烂谷,脾失健运,气机更滞中焦,因实致虚,则可发为虚痞;若患者平素体虚、久病,脾胃虚弱,气机生化乏源,中焦调达之力亏乏,因虚致实,则可转为实痞。苏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不离脾和肝,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治疗应以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为主要治则。

2 消痞方临床应用及辨证加减

2.1 消痞方来源与组方 苏师自拟消痞方为经典方枳实消痞丸演变而来,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首见于《兰室秘藏》,原书记载:“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成方便读》言:“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故本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治之。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脾胃之蒸化耳”,阐述了枳实消痞丸的适应证及组方特点[4]。消痞方组成:黄芪20 g,生白术 15 g,茯苓 15 g,陈皮 9 g,姜半夏 9 g,大腹皮12 g,枳实12 g,厚朴12 g,生甘草6 g。苏师治疗本病尤其要重视顾护中焦气机,认为黄芪补而不滞,祛邪而不留邪,故喜重用之,为君药;生白术、茯苓健运脾胃兼益气,陈皮、姜半夏理气舒络化痰,共为臣药;大腹皮、枳实、厚朴行气消胀除满,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兼益中洲,为使药。纵观全方,诸药同用,共奏健补、运化脾胃,调气消痞舒络之功。

2.2 实痞加减 胃痞发生初期多以实证为主,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①若兼有内伤饮食,症见不知饥,不欲食,脘腹胀满或闷痛,泛酸咽堵,恶心欲呕,口味重、臭,矢气频发,味臭秽,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或滑数,苏师常加用神曲15~30 g,焦楂 15~30 g,炒麦谷芽 20~30 g,茵陈12~15 g,黄连6~9 g,连翘12~15 g 等药以消食化积、清化湿热。②若兼有痰湿阻滞,症见脘腹满闷不适,头晕或重蒙,周身困倦,口干不喜饮,小便利或不利,舌苔白厚或腻,脉沉滑或滑,苏师喜加用苍术 6~12 g,藿香 6~9 g,佩兰 6~9 g,白扁豆 12~20 g,白豆蔻6~9 g 等药以燥湿调气化痰,同时加大原方中陈皮、枳实、厚朴之剂量,量均控制在12~18 g,以增强理气之用,认为气行则湿易化。③若兼有情志不畅,症可见脘腹痞闷,胁肋部疼痛,心烦急躁,易怒,喜叹息,口干口苦,或泛吐酸水,舌苔红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偏细,苏师喜加用紫苏叶9~12 g,柴胡12~18 g,川楝子12~18 g,郁金9~15 g,香附9~15 g 等药以疏肝解郁;若气郁较甚、内热明显者,酌增大黄3~9 g,瓜蒌15~30 g 以通腑泻热,热得清,痞方消。综上,苏师认为实痞当以祛邪为主,酌情控制消痞方中黄芪、茯苓、生白术用量为10~15、12~15、10~15 g。

2.3 虚痞加减 实痞日久,脾胃渐亏,正气渐耗,便易转为虚痞。胃痞发病后期多以虚症为主,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①若兼有脾胃虚弱,症见脘腹胀满或胀闷,不知饥,纳少,神疲倦怠,四肢酸软无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大便稀薄、不易成形,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细或细弱,苏师常倍用黄芪,加用党参15~30 g 或黄精12~20 g 以益气固脾,升麻 6~9 g,防风 6~9 g,柴胡 9~15 g 等升举阳气,以速复中焦之气。②若兼有阴液内耗,症见脘腹嘈杂,纳差,嗳气,呃逆,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苏师喜加用生地黄15~20 g,玄参 15~20 g,天花粉 15~30 g,石斛12~20 g 等以滋养阴液。综上,苏师认为虚痞当以健补脾胃为主,多增加方中黄芪、茯苓、生白术用量,分别为 20~40、15~30、15~40 g,对气虚肠蠕动无力的可增加白术用量至60 g。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苏师在临证中经常提及的,不论是治疗实痞还是虚痞,苏师都非常重视睡眠的调治。若遇夜寐不安者,常用百合20~40 g,合欢皮15~30 g,首乌藤15~30 g,酸枣仁12~20 g,柏子仁12~20 g 等以养心安神。

病例介绍

李某,男,42 岁,初诊:2019年 9月 19 日。主诉:胃病10年。自诉10 余年间段服用“香砂六君丸”,症状可缓解,但易反复,遂求诊于苏师。辰下见:胃脘部痞闷不适,食后即胀,时有嘈杂感,不知饥,不欲食,嗳气甚,口时干,喜温饮,四肢倦怠,易乏力,头时晕,精神不振,小便正常,大便质软,不成形,1~2次/d,夜寐5 h,多梦,易醒。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稍数。辅助检查:2019年8月20 日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2 型)伴糜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病,证属脾胃虚弱。治以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兼安神。方拟消痞方加减,组成:黄芪30 g,党参15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大腹皮15 g,陈皮9 g,姜半夏6 g,黄连5 g,砂仁(后下)6 g,枳实 9 g,厚朴9 g,升麻 9 g,防风6 g,酸枣仁20 g,琥珀粉(冲服)6 g,柏子仁15 g,生甘草6 g。共5 剂,水煎服,日1 剂。并嘱其饮食忌油腻辛辣之品,适当增强运动。

2019年9月26 日二诊:药后胃脘部痞闷不适及嘈杂感有所缓解,知饥食少,口稍干喜温饮,头晕、乏力、倦怠感减轻,大便仍不成形,2次/d,夜寐好转,可达6 h,仍易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有力。原方基础上去黄连、姜半夏、枳实,增加黄芪、党参、茯苓剂量,分别为40、20、30 g,加用白扁豆15 g,木香 6 g。7 剂,日 1 剂。

2019年10月8 日三诊:患者自述胃脘部偶有痞闷及嘈杂感,知饥欲食,精神佳,大便已成形,1~2次/d,夜寐安。效续上方,嘱其续服15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其饮食调护,注意天气变化。

按语:患者以“胃脘痞闷不适”为主症,归属中医学“胃痞”范畴,且病程已达10年之久,按苏师之治当属“虚痞”范畴。患者中焦失权,脾升胃降失司,气机逆乱,阻于胃脘部,故见胃脘部痞闷不适、嗳气;久病耗气,脾胃受损,脾失运化,胃失腐熟,故见不知饥、不欲食;脾主四肢,脾气亏虚,故见四肢倦怠、易乏力;清阳不升,神机不利,故见头晕、精神欠佳;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大便质软、不成形。脉症结合,证属脾胃虚弱,方拟消痞方加减。苏师认为该患者病程日久,标本皆虚,中洲不固,当以健运脾胃为主要治则,兼以调气消痞、舒络安神。故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茯苓以健补脾胃,助运化滞,力求渐复中焦之气,中土得运,诸症可消;辅以陈皮、姜半夏、砂仁、枳实、厚朴、升麻、防风、酸枣仁、琥珀等以调气升阳,舒络安神。

二诊患者胃痞症减,仍食少、大便不成型,结合舌脉,苏师认为中焦气机得复,热象已清,故去黄连、枳实等药。另考虑患者患病日久,脾胃之气生化乏源,故增加黄芪、党参、茯苓剂量,增强补益中焦之功,加用白扁豆、木香健脾和中,以复其体。

三诊患者诸症尽消,仅偶见胃脘部痞闷及嘈杂感。苏师用药旨在断其源,固其本,以求机体速复,故效不更方,同时强调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

4 总 结

苏师论治胃痞,总纲不离“实痞”及“虚痞”,倡导严守病因病机。其辨证清晰,治有主次,不离整体,方证结合,灵活用药,注重健补脾胃之药物的运用,以调畅气机。同时贯彻李东垣“升阳调脾胃”之大法,遵循“脾胃相和,脏腑相安,气机调顺,人体则健”的原则。另外对于胃痞恢复期治疗,常以健康宣教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嘱患者应当特别注重饮食调护及适当增加运动,同时调畅情志,以利于气机生化,中洲渐复,邪气渐去,机体乃康。

猜你喜欢

胃脘气机脾胃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便携电子打气机
黄精治乏力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