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评估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22黎晖
黎 晖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一、问题的提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文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我国正式将“拓展国际文化市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正式纳入“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首次设立中华学术外语翻译项目。2021年,各省市陆续建立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项目,布局打造文化产业集群[1]。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然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素质翻译人才的供应远低于需求。如何培养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是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是翻译人才的后备军,对他们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翻译课程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任务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在外贸、教育、文化、军事和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和科研的高素质人才”[2]。由此可见,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全球化的大发展促进了翻译产业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翻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首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翻译对象变得更加多元化,翻译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版本文件,还表现出了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的文本。其次,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各类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开始大量涌现,在翻译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工作效率,颠覆了传统的翻译工作方式。此外,用户对翻译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到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也是翻译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3]。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评估理论应运而生,确定了翻译质量的评估框架。相较于传统的静态评估,动态评估提供了更加具有灵活性的评估方案,可以根据不同评估者的需求构建以需求为基础的评估体系,提高翻译质量。
二、文献综述
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存在于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一种社会活动。近年来,关于翻译教学和考试的研究越来越受欢迎。尽管每年有数百篇论文发表,但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仍然很少,并且还不够深入。翻译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行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翻译人才。为了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必须明确翻译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关于动态评估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态评估理论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上,动态评估理论由多个独立要素组成,并且表现出典型的多维度特征,国内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能力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
(一)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
施雪莹和刘云虹认为我国不论是关于翻译能力的定义,还是翻译能力模型的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87年,国内学者刘宓庆较早开始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尤其是对译者能力和意识的研究。翻译意识意味着翻译主体能力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检验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文本的科学性。他提出的翻译能力是指译者能够理解翻译文本并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述,使翻译文本和原文本完全匹配[4]。王华树和李莹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基础研究了学生的翻译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翻译试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而为四级考试和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5]。刘泽林认为翻译能力具有多维性,不仅仅包含语言能力,而且还包含重构能力、解构能力、比较转换能力。他研究了翻译能力和翻译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翻译表现是动态的翻译过程,包括必要的转移能力和选择能力。翻译表现和翻译能力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状态:非正对应关系、正对应关系和负对应关系。但是这些理论尚处于假设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6]。张祎认为翻译能力有四大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翻译的语言使用能力、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及综合能力[7]。李雯等认为翻译能力包含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评价能力、IT技能和工具能力组成,理论能力由翻译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构成。在研究中还分析了翻译能力模型,分析了PACTE模型,通过对11所高校翻译课程分析,大部分高校在课程教学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对专业素养和IT能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8]。彭莹和蓝红军调查了国外的翻译能力,通过对比研究构建了自己的能力模型,在模型中主要包含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工具能力、协调能力和文化能力[9]。张敏从认知角度分析了翻译能力,提出了包括文本、语言、文化、审美、风格、工具的能力模型[10]。然而,这些关于翻译能力并不具体,理论研究占了较高的比例,随着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完善。
(二)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
国内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多视角为基础,分析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主要目标。李晓倩在总结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各种能力对应的课程培养设置,论述了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出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二是以课程理论为基础,将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11]。比如,王晓燕以TRIZ理论为基础,分析了TRIZ理论的实践价值,介绍我国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在课程教学的安排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适当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三是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如以高校的翻译课程教学为研究视角,在教学中融入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12]。盛辉指出翻译策略是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翻译能力组成的核心要素。在研究中深入剖析了翻译案例教学的内涵,探索了教学策略和案例教学的相互关联性,旨在开发以提升翻译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培养模式[13]。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从研究文献来看,相关的研究文献较为有限,还有待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动态评估理论概述
(一)动态评估理论
动态评估指的是通过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发现学习者学习现状的评价方式。在动态评估中,需要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干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果。将动态评估理论运用于英语翻译教学中,形成教师和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翻译行为给予积极的干预,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
(二)动态评估理论分析框架
动态评估理论主要是利用了翻译自动化系统,属于一种全新的翻译质量评价系统。在动态评估理论框架中融入了丰富的标准化评估工具,以知识评估库为基础,针对特定文本的翻译质量选择最适合的翻译评估模型和参数。在动态评估理论框架中考虑到了影响翻译质量的诸多因素,其中交际渠道、文本分析和评价方法是其最为核心的组成要素。
1.交际渠道
在动态评估理论框架中交际渠道是翻译质量评估的首要因素,根据交流对象的差异,交际渠道可以分为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外部渠道主要指的是企业与企业、消费者与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翻译关系。其中,消费者与消费者主要是指在微博、博客等网络平台上的翻译文本被其他消费者所使用的情况。内部渠道则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交流,如跨国企业内部所使用的培训材料等等。此外,某些特殊领域的译文,如医学等,则被定义为特殊渠道,其翻译质量的评估要遵循特殊领域的评估标准。不同的交际渠道用户对翻译文本的要求和期望会有所差异,对译者的能力和培养模式也会产生影响,比如,企业内部的交流文本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会低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文本。
2.文本分析
在交际渠道之外,文本分析也会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通过对翻译公司的在线调查,可以将翻译文本归纳为八大类型,即用户文本、销售材料、用户手册、网站信息、在线服务、音频视频、社交媒体和培训材料。不同的翻译文本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存在差异,对应的评估标准也会不一致。在动态评估理论中,选择“时间”“功用”和“效感”三个指标作为其核心评估标准。其中,“时间”指的是翻译文本要完成的限定期限,即时间紧迫程度;“功用”指的是翻译文本所蕴含的功能性特征;“效感”指的是翻译文本对翻译主体的价值影响程度,即翻译质量的好坏会对翻译主体的价值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的翻译文本在“时间”“功用”和“效感”的侧重点上会存在差异,在不同的翻译专业领域所对应的翻译教学应存在差异。
3.评价方法
在选择合适的交际渠道对特定文本进行分析后,动态评估框架会根据翻译结果推荐合适的评价方法,并按照一定的适用程度进行有效排序。在动态评估框架中有八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效性评估、专业标准评估、流利程度检查、错误分类法、可持续性评价、社群翻译评价、客户反馈评价和内容评价。在上述评价方法中,有五种是特定的双语评价方法,有三种为单语的评价方法。在进行翻译质量评价时,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境和翻译文本对推荐的评价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既可以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同时选择多种方法进行灵活组合。
四、动态评估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交际渠道:学习资源有限
由交际渠道的分析可知,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翻译工作者既会面临企业内部的交流活动,也会面临企业外部的交流活动。因此,在学习资源的建设上要尽可能做到丰富,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在学习平台上更新全新的学习素材。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业务所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随时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化,政策法规也会做出随时的调整。在校学习期间,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为学生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的分析文本,熟悉对内对外不同的交际渠道,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文本分析:学习文本专业性偏低
英语翻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学习教材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目前英语翻译教学教材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导致专业性偏低,课程教材开发较为落后,可供教师自由选择的教材较少,教材修订的后续工作进展迟缓。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大部分教材出版时间较早,词汇、例句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内容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教材还存在照搬照抄的问题,错译误译较多。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必须具备准确性和严肃性,尤其要注重专业术语、数字、词句结构的选用,在教材编制过程中应该具备极高的使命感,避免影响学生学习[14]。在有些教材中也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学习内容的安排前后颠倒。最后,翻译教材的编写没有基于实际需求,翻译教材的编写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从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就业为指导,针对岗位需求确定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的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翻译技能,从而胜任翻译岗位的需求[15]。
(三)评价方法: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是由教与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具有双边性。在教学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应包括学生的学,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巨大的冲击。目前,在翻译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从上课讲到下课,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主要以倾听为主,学习兴趣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16]。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剩余时间来对学生的翻译练习进行点评,如果时间较为充足,教师的点评会更加详细,如果时间存在较多的限制,教师则会讲解典型的错误题型,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导致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单纯的课堂讲解使得学生缺乏系统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时学生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还在思考,教师就讲到下一个知识点,结果学生对第二个知识点也是一知半解,以致进入恶性循环中。
五、动态评估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完整体系
大学翻译课程教学是以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翻译岗位的工作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实用性为主。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材仍然是翻译教学课堂使用的主要教学工具。在大学翻译教材的使用上,学校要坚持以“实用为主”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教材。对于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教材,使用这种为本校学生量体定做的教材,它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更加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不论是高校自己编制的教材还是使用其他院校的教材,教师都应该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同时,教材的使用也应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应做到新颖,教材内容必须要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便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经济环境快递变化的背景下,翻译教学应该适当融入动态评估框架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将动态评估框架融入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创建纯英文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学生使用英语的语言能力、语言习惯和语言态度都会有较大提升。例如,在讲授特定的案例时,采用动态评估框架教学法营造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使得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单词、语法和句子处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实际交流,提升教学效果[17]。动态评估框架教学法对教材内容、教学能力、教学目标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课后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修改。
(三)完善评价指标,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特定评价标准,采用动态评估理论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改进英语翻译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翻译课程的特定进行学科教育,课堂板书规范合理,运用全新的教学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教师能够遵循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采用科学的课后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高校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评价机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进行差异化的考核。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基础,新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融入评价体系中,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根据全新的翻译人才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便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