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2-11-22曹露晨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阶段

曹露晨

(中国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出思政课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大中小学教书育人的质量,是走向世界教育强国之列的基础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小、中、大各个学段的课堂教学及培养体系之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同各学科间紧密连接、充分协同,从而达到育人育德的教育目标。而现今,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学段的思政课程目标还未统一,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弊端,各阶段间存在断层现象,缺乏连贯性,所用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衔接手段较为单一。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教育领域思政课在教育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着强基固本的作用,加强基础教育领域思政课教学衔接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概念界定

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三个阶段,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由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虽是层层递进的学习阶段,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思政教育在大中小学三个阶段中的主要形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教育阶段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为大中小学生正确系统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1]。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和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概念提出之后,都可以称作思政课,将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明确定位,且将课程性质统一,使原本各自独立的阶段组成了统一的整体,确定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优化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环境,将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紧密连接的整体。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部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对我国现阶段的大中小学教育发展状况、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时刻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认知发展规律,要切实改善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整体上增强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中各学段教学的关系与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人的内涵教育和建设。而要提高内涵教育的质量,就需要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各个学段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由于我国教育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各个学段中,思政课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甚少,独立性较强,因而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其他教学课程。而在现今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完善思政教育的奋斗目标,能够为思政课的创新提供保障,为我国教育提升内涵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计划,也是我国思政课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目标,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跨入新时代的标志,对我国各个学段思政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也是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系统的基础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各个学段中的衔接部分,决定着思政课的影响能否层层递进。课程的活力与教育作用的发挥往往是由教学来决定的,不同学段的学习虽然相对独立,但教学方法和综合能力培养需做到无缝对接,思政课更是如此,某个学段的思政课教育断层都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后续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质量。思政教育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学要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系统的教育教学观,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要点,循序渐进,不断优化思政课内部衔接,发挥各个学段思政课的最大优势,把思政教育变成持续的、有机的整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衔接,要做到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从思政课的课程作用来看,思政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最主要阵地,是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方式。从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来看,它是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教育保障[2]。因此要充分把握思政课的学理性特性,让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各个学科同思政课合多为一,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教育教学整体,使各个阶段的思政课得以循序渐进,能够给予其有效的、高效的衔接。因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理论前提,是保证思政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全面的、系统的眼光去看待,要时刻坚持和把握系统内部的整体性原则。把握各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衔接,坚持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整体的教学目标的统一、教学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各个教学部门职责的统一。个体性主要是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心理、认知水平、知识需求,采取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路径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体的构成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我国教育体系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进行再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构成主体不仅包括思政课教师作为主导性主体,还包括学生作为自主性主体,也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作为协同性主体。

(一)思政课教师是主导性主体

充分地、积极地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在一体化格局构成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师工作的“三塑造”,不仅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明确定位,更是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思政课是培育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方法论和构建正确精神世界的特殊学科。思政课教师为使学生拥有更加健康阳光的内心世界,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站位、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坚守善学善用的原则,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对接信仰体系,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自主性主体

学生不仅是思政课教育的目标和对象,同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要加强关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思政知识探索的主动意识,灌输性教育和启发性教育同步进行,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得出正确结论[3]。学生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学生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性主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我国思政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不仅仅是需要思政课教师来完成,更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息息相关。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性主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关注更多、投入更多,有效且高效地弥补各个学段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短板与不足,从而真正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各界合力,打造协同育人的循环体系。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深远

现今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处于从单纯的应试教育体制转变为素质教育体制的初期探索阶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和加强,但从近些年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试教育体制对我国的教育影响依旧。大中小学思政课同应试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二者的侧重面不一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而应试教育则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卷面分数来作为评判学生优良的重要指标。在提升考试成绩的目标驱使下,思政课教师的主要关注点成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且更侧重考试的内容和如何获得高分,这对学生理解思政课的真正意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当前思政课的教育重点不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在于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必然是被割裂的,且机械化的,教学内容被分割开来,导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衔接意识逐渐削弱,缺乏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体现展示性而并非普及性。由于教学阶段衔接的意识匮乏,当思政教育教学教材与教学目标改变时,很多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大幅度降低,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控能力下降。因此,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是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尚未健全

在我国教育的现阶段,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分数至上理念影响,学校、家长及社会三方均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各方参与到全员育人的教育系统还未形成。德育工作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小学阶段中的思想政治课就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和直接形式,但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地、合理地、正确地使用思政课的教育资源,导致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资源常被忽视和浪费,而只关注思政课的考试成绩,忽略了思政教育更加深远的育人价值。同时,当前校园文化的建立也没有考虑到同思政教育的联动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单凭简单的口号和守则难以与思政课的功效相协同。此外,由于过大的升学压力,家长为学生报名参加校外各科目的补习班,其中也包括思政课,体现出家长忽略了思政课的真正意义而过多地在意分数。家长对于思政课缺乏全面地、深入地认识,忽略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深远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思政课的培养方案和原则具有统一的标准,而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要求则千差万别,因此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目标没有达成一致。虽然一些学校存在家校互动,但所用的方法并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因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还未形成合力,思政教育协同工作网络尚未建立。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师生人数比例不匹配,第二是思政课专任教师人数较少。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其中,小学和初中阶段最为明显,除去语数外三门课,其他学科均被视作“副课”,学校聘用的专任政治教师数量较少,有些学校甚至不招聘。因此专职思政课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课时较多,导致备课和教研时间减少,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难以被发现和解决。一些学校的道德和法制课教师常常由语文教师兼任,还会由历史甚至英语教师兼任,此情况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较为突出[4]。

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优化系统设计,完善管理架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始终坚持各级党委在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的指导委员会,树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步骤进行严格把控,详细设计各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实现四个一体化,即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教材一体化、教务管理一体化和教学队伍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思政课创新完善的重大规划。对于内部而言,思政课程是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各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因此要注重对于一体化衔接目标的选择和建立,衔接位置、衔接程度及衔接方法等都必须要明确。

(二)开展社会活动,整合教学力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一方面要拓展中小学的德育资源,建立思政教育的基层教育网络,从而推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合作,共同开展思政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加强与公共文化设施、革命红色景点及各地党政机关的合作,通过各界力量合作提高教学实践质量。另一方面,要规范各类别媒体的价值导向,宣传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文化,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完善教师培训,建设专职教师队伍

新时代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时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根本要素。要充分发挥和带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体化的教师内部生态体系,从而带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发展。时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指示,发挥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推动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从人力、财力等方面对思政课专职教师给予支持,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各个阶段思政课教师应增加一体化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综合质量。增加对于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认同和职业认同,最大程度地挖掘思政教师的潜力,帮助其更好地领会和实现思政教育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六、结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安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培养人才的政治素养、思想修养、法制修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结合各个学段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明确主体构成,弥补短板与不足,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各个层面主体各司其职,展其所长,共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