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

2022-11-22曹桔方

新闻传播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书稿选题策划

曹桔方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广州 510300)

图书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确保图书出版质量的前提,有助于提高内容品质,语言文字也更契合目标读者,而且可以有效地压缩出版周期,及时出版高质量的图书,这对于时效性较强的图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抢占了图书市场,而且在读者心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但是,作为一名编辑,如何做好与作者的沟通,如何才能成功地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高品质的图书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全面了解

所谓全面了解,就是要对作者的情况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但是,要防止面面俱到。

一是要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个性、工作能力、写作水平、专业特长、已出版论文和图书情况。只有这样,在与作者交流时才能深入,才能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引导到选题策划上来。在与作者对书稿的详细内容进行探讨时,可以从高处入手,往细处着笔,更精准地把握内容,深度、广度都非同一般,考虑也更周全,对问题的阐述也更加有理有据,作者对编辑的认可度、信任度大大提高。其工作也更容易开展,所取得的成效也更显著。

二是要了解和研究作者的写作动机。每一位作者出版图书都有其目的,或是因使命感所驱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奉献微薄之力,或是想把丰富的科研成果、经验梳理成书,实现自我价值,并供同行借鉴参考;当然,其中也有作者是为了职称晋升而写书的。对作者的写作动机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无论是在选题时谋篇布局,还是在审稿阶段,与作者的沟通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书稿的行文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科学,可读性更强,而不至于通篇泛泛而谈,缺乏实质性内容。

尽可能地了解作者的情况,选题策划时更有针对性,内容安排上更有条理性,结构更严谨,图书质量更有保障。

二、精心准备

对作者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之后,还需要预想一些可能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难以沟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好预案,也就是想好怎么来跟作者协商、处理。如果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周全,对书稿的顺利出版就越有利。比如选题组稿,其任务是为已确定的选题寻找最合适的作者,并与作者建立融洽的关系,有助于编写出高品质的图书,这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而且在装帧设计上也可以大有作为。但是,要录觅到非常合适的作者实属不易,既要专业对口,又要博而精,时间与精力也要有保证,否则一本书的编写翻来覆去,周期特别长,显然不利于及时完成出版计划。对于身兼数职的学科带头人、名专家、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们的日程本身就排得满满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也有不少,本身的科研任务就比较重,要挤出时间来写一本高质量的书,实属不易,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读者,在选材、表述上又十分讲究。这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方案,首先就要直奔主题,将策划意图明确地与作者沟通,语言尽量简洁明了,若能将提纲罗列出来就更好。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情况,这也需要编辑做到心中有数,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很难将一心策划的选题顺利开展。

三、虚心倾听,同步思考

虚心倾听,这既是沟通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也体现了编辑对作者的尊重,也是沟通应有的态度。强调在沟通中虚心倾听,主要是防止编辑自认为经验丰富,作者所讲述的情况早已了如指撑,而造成知之不全面,或以偏概全。实践证明,只有编辑认真倾听,以诚待之,才能取得作者的信任,作者才会将所知、所想托盘而出,这对于选题策划尤为重要,图书的结构、形式、语言等都得到升华,吸引读者的地方层出不穷,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令人流连忘返,既是意外之喜,又在情理之中,实属一本好书,反复阅读,韵味无穷。这是保证图书质量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面对知识渊博、科研成果突出的作者,竖起耳朵认真听,才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才能激发起灵感,才能凝结出真知灼见,才能设计出特色鲜明的选题。

虚心倾听还可以获知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了解他们对图书出版的要求与期望,还可以了解书稿的出版时机及学术动态。作为策划编辑,可以据此初步判断选题角度是否恰如其分,与市场需求是否吻合。

对选题、作者的情况有了基本的掌握后,作为策划编辑就要同步思考诸多问题了。作者往往会站在自身的角度来阐述问题,比如对自己的书稿讲其优点而避其不利之处,或者对策划编辑提出的选题策划方案,从自身学术角度来发表意见,而鲜有站在某一读者群来考量。此时,策划编辑应该积极引导作者面向市场,着眼于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力争双效皆佳。引导是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如果过于直率,或者生硬,特别是一些很有个性的作者,其效果容易大打折扣。引导时要循循善诱、惟妙惟肖,肯定作者的意图、看法的同时,委婉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使作者的思维不知不觉地进入预设的方案中,逐步实现作者与编辑的思维形成融合,拧成一股激情的力量。

当然,编辑在倾听作者的意见时,也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引导作者的思路跟随自己的策划思路走,也应该设身处地为作者考虑问题,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他们期望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出现片面性。设身处地的倾听可以避免编辑不切实际地对作者提出过高的甚至不合情理的要求,特别是有利于调整选题策划方案,使之更加贴近市场,更加满足读者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是一门艺术,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编辑要掌握好沟通协调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包括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也包括公共关系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但是,编辑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切不可生搬硬套、按图索骥,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会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而且要时时向前辈学习文明、高雅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编辑与作者沟通的技巧。

编辑除了练好沟通的基本功外,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这是得到作者、读者或者出版社同事认可的基础,也是树立良好的个人信誉的关键。职业素养不高,对出版专业的知识掌握不透彻,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作者所提出的专业性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判断书稿中的著作权问题和编校问题。这样,编辑不仅难以展开工作,还会损害出版社的对外形象。因此,编辑工作实属不易,对个人的工作能力、个人素质的要求特别高。

鉴于编辑在沟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答复作者的意见时应做到明确、简洁、具体、有针对性。

明确,就是要告之作者,书稿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不可泛泛而写。

简洁,就是丁是丁,卯是卯,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要有高谈阔论、天马行空的内容,不应为了碍于面子而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者含糊其辞,再回到正题。

具体,就是对于作者的意见、建议或疑问,有一个清晰的、令人心服口服的反馈意见,让作者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修改书稿或者作者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针对性,就是与作者沟通过程中不绕圈子,不转移话题,而是就事论事,贴近主题,贴近实际,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编辑在与作者沟通时态度要真诚,接待要热情,表情、姿态要得体,这些是细节问题,务必注意。这些细节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达到沟通情感的目的。

结语

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编辑始终要积极主动,精心谋划,不仅要将自己的策划意图准确无误地传达给作者,而且要吸收作者提出的宝贵意见,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用心去打造一本高品质的图书。■

猜你喜欢

书稿选题策划
穿行城市中
穿行城市中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谈诗词的选题
选题有误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