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创新关怀:新时代出版人的三个需要

2022-11-22卢莹莹

新闻传播 2022年17期
关键词:出版业人才

卢莹莹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四川 610110)

出版业,是作者、编者、译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系统,作为社会发展文明的创造者、记录者、传播者,在万象更新的时代环境中,出版人应有坚守,更应有创新。我们需要默默保持心念,默默挑战着在社会多元分化快速发展环境中的各种杂念,发挥出版对知识传播普及、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尚无理由相信,历史的书写,可以缺少出版业的参与。

一、出版人需要有坚守的韧性

从现代社会意义上讲,出版正在构建的是一种文化的、大众的、可参与的社会关系,我们在这一文化活动中,搭建了知识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创造了一种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丰富精神文明的场域。出版的核心内容在于为受众提供丰富精神智识的通道,提供文化产品。作为供给者,出版人应当是较真的、细致的、敢于创新的、善于重构的,需要有坚守的韧性,以走向又远又宽的道路。

(一)出版人需具备对知识坚守的韧性

如何判断作品的丰富性、可接受性,在众多雷同主题、内容、写作方法的作品中,作品是否能够面向大众?对于选出合适的、创新的、符合规范的作品,从文化产品、精神智识提供者的角度来看,作为出版人,学术积累很重要,这关键取决于其知识储备。看的足够多,长期的训练,基本功的扎实度,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一次又一次的知识训练。这不是天才成分主导的,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幸运。在处理作品上,出版人最需要做到的是“要知道作品在写什么”,内容才是作品的核心。韬奋先生认为,如果没有“根本还是在内容”的理念,怎么可能团结到那么多杰出的作者?主观认为选题是否流行、是否热点、作者的知名度是否高、外在的评价如何、资源平台是否宽广,这是对作品的次要考察内容。我们需要的作品,是对当前社会关系、社会价值呈现的作品,促进人的思考、启发的作品,符合社会多元化和丰富性的作品,跟随时代发展创新的作品,尝试并展现更多可能、更多面向的作品。而且,对作品的轻易否定不仅是对优秀作者和作者成果的一种轻视,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韬奋先生自从事出版事业一开始,所秉持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将出版事业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是值得今天的出版人继承和发扬的宝贵思想资源[1]。

面对个人回馈度低这一现实问题,出版人如何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这大概是从事知识生产者、传播者所共同面临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从财富价值和社会价值回馈的角度看,我认为,社会价值的回馈度应当作为出版人遵循的重要工作尺度。当我们的着重点在于生产更多的知识产品、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时,走进知识的浪漫场域中,便会发现,知识、精神财富的现实意义,在于证明人性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在于它使人在某个时刻,能够拥有抵抗任何强制性的对人的规训的力量。

(二)出版人应适时自我更新

出版人不仅需要脚踏实地坚守传统的韧性,也需要适时自我更新。不仅需要对事业的热爱与严格的自我要求,也需要知识和智识上的更新,要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更需要锻炼对知识提供者与接收者群体的辨别力。出版人不应只限于寻找作者已然成章的作品,也需要作为知识产品的加工者,将更多作者无法展示的作品呈现于大众,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以赛亚·伯林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之一,无论是其生前已出版的著作,还是其后来思想成果的汇编出版,都引人深思,而其著名的作品《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即是编者对其生前在牛津大学任教时研究思想的精心汇编翻译引进,编者序中写道:“显然,对于伯林的读者来说,他未将演讲修订成书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他本人来说亦是如此。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坏事。如果当初就完成此书的写作,那如今这本充其量只算是编辑过的讲稿就永远不会出版。”在面对将伯林任教的讲稿修订成文的稿本出版的质疑声时,出版者认为,这不仅可行而且符合读者需要。

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要是做好出版工作的前提条件。一切物质生产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人们生产各种精神产品,如出版、影视、广播等,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需求决定生产,因此,在供给侧的生产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考虑需求侧。从读者需求角度看,出版工作应当满足其只是需求、感官和身心愉悦的需求,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从社会发展的作用看,出版工作应当是有利于传统精华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有利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创新繁荣,是促进大众更富文化素养、更具现代文明气息的精神产品生产事业。从另一个角度看,读者和社会的反馈是出版工作的一面镜子,是衡量出版物质量的标尺。正是符合了读者社会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才使得出版工作具备了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同时,读者和社会的反馈也是激励出版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动力。即便是负向反馈,也是巨大的鞭策,让出版人能够在激励中不断取长补短,根据读者意见,制定改进措施,根据社会需求,找准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

二、出版人需要紧跟时代发展

新时代的出版人,必须能够与时俱进,更多地关注时代最新动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出版行业在新阶段的创新跨越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对如何运用新技术,把握出版高质量发展是出版人面临的又一议题。科技的应用,能够带领出版走向智能化、共享化、场景化、数字化,同时,出版人也需要具备这四种思维能力。

(一)出版智能化思维

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大数据、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视觉识别等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持续发展,正在改变着知识信息传播的模式。出版技术的改进,使得传统出版行业许多无法呈现的音、画、模型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更为简便,并且智能。科技力量的快速强大,其发达程度已经近乎超越人类的想象,我们已走在从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迈进的路程上。出版行业的智能化也随之展开,尤其是目前内容生产、流程分发、接收终端的智能化,已然到来。人工智能产业化到产业人工智能化的进程中,未来的出版业要将内容生产智能化的流程重塑与内容分发多终端、全场景化的渠道融合,走向“内容+服务+硬件+软件”的全流程融合再造。

(二)出版共享化思维

共享理念应当融入知识领域技术开发、平台融合、成果共享等阶段,这是新兴出版业与传统出版的最大区别。传统出版的采、写、编、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版系统自身规范的流程,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和后期印刷发行这一套完整的系统。在技术要素融入后,出版业不仅在形式上更贴近受众喜好,符合时代发展,而且科技的应用全面系统地为出版传播赋能,流量、品牌、营销形式与策略的附加值,拓宽了出版业的发展空间。新型出版流程架构中,打破了传统出版流程由选题到出版的单一流程,而实行多选题策划、多媒制作,多类型生产(音、视、文),也突破了传统简单的商业模式,引入了付费阅读、内容植入、附带广告等多种商业模式。此外,在最终的传播方面,也出现了更多新的渠道、形式和平台,传统出版的纸质载体已不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多元需求,电子书、有声书,PC 端、移动端更多地替代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

以上的种种变化,都需要将共享思维融入出版的整个环节,打破各流程之间单向的、层级制的架构,打造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让数据流通起来,才能更高效、快速地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提供多元化的出版产品。

(三)出版场景化思维

场景,是用户行为习惯的场景,是用户需求的场景,也是服务用户的场景。从PC 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万物互联,场景扮演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最终空间形态。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精细化,找准定位,分层分类打造适合不同场景的形式、出版内容也必须符合大众需求算法技术的应用,能够对采集信息权利范围内的用户信息进行高精度的分析。在知识传播领域,更具针对性的算法,结合5G 技术,对信息传播、用户移动场景、社交网络的分析,能够达到精准的信息推送与服务,形成专门定制的用户场景。例如,“豆瓣读书”频道中,每本图书标识“想读”“在读”“读过”三个选项,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选项,由此可以统计出该频道用户的阅读需求。此外,根据用户对某本图书标记的标签分类,能够有效地掌握图书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分类,明晰学科、专业门类、兴趣爱好标识,不仅能够针对性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且可以判断图书市场的大众口味,从而制定合理的图书供给侧计划。

(四)出版数字化思维

随着移动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数字阅读量在最近十年来有明显快速的增长。数字阅读的方式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空间,但同时又创造出了新型的阅读体验、交流互动的网络空间。电子化、媒体化的出版形式,高效传递了作者的作品,丰富了读者交流讨论的空间。以“微信读书”为例,阅读时,不仅可以制作自己的书签、心仪语句段落的标记、感想笔记的发布,而且能够与阅读同一本书籍的其他读者之间形成线上点赞、留言、讨论和互动的公共文化空间。这不仅是对传统出版行业的一种创新性变革,也是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有效路径。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资源,互联网媒体环境下,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必不可少[2]。同时,在进行数据分析、算法推荐时也需要引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培养更多的数字出版人才。数字阅读在未来也一定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数字化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成本的控制等因素,这必然会倒逼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的加快、数字化出版内容质量的提升以及出版人数字化思维模式的成熟,以此使得出版行业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出版人需要被良好的人文环境关怀

新时代,出版业正在形成新格局,高质量出版物的生产和供给、出版形式的变化、全民阅读的推广、坚定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决心,都是出版业的重要发展内容。实现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必须要有一批强大的出版人才队伍,包含创新形式与内容生产的人才、管理运营与推广执行的人才、专业与复合型人才。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将知识储备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出版市场正在向专业化道路上迈进,知识的传播不再只是宽泛的概念,伴随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日趋多元化、精细化和高密度需求,知识传播的途径多元化,如读书类电视节目、音视频节目、综艺节目、播客、泛语言类型节目等科技支撑知识发展的门类逐渐丰富,知识密集型行业出现,必然要求着高层次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匹配行业的发展[3]。

依托现代高新技术推广知识传播的出版界,不仅仅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内容把控方面,仍旧需要传统的专业知识人才。理念的更新固然重要,但对受众的知识专业度也不容小觑。我们不仅需要传播学、营销学人才,更普遍的是从事内容生产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学、文学等相关学科人才,只有搭建二者相互结合的平台,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人才生态体系,才是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出版业在人文关怀和知识圈子的建设上仍然存在欠缺。新时代,面临国际国内环境都在悄然发生改变,良好的人文关怀以及包容审慎的、能够做出成绩的环境和预期是培养出版人才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我们需要制定看得见、摸得着可行的人才战略和规划方案,根据时代发展动态制定引进人才战略,从“结构—行为体”视角双向理解人才流动的动因。在靠提升待遇这样短、平、快的引才政策之外,想要长久留住人才及其科学成果,还需要在软环境上下功夫。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把高水平的国际化出版人才“引进来”,提升国际化出版水平,打通国际出版通道[4]。

我们需要动态考量人才,人才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它是一个团体,是一个融合平台,是一个技术手段、知识成果相互融合并转化的共同体。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而文化又作为精神领域产品,吸引并留住人才更应该强调企业环境的舒适性。我们需要建立资源聚合的平台,为出版业人才提供软环境,依靠个人或者团队的素质能力、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价值认同和共造愿景,破除“资本雇佣劳动”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出版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出版人作为重要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出版人,应以像邹韬奋先生、张元济先生、陆费逵先生这样的中国现代出版史中的大师前辈为榜样,不仅需要心怀高尚的出版理想,关注大众日常,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也需要以创新精神,走出去,出精品,显特色,紧跟时代发展,力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出版业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智珠
毛遂自荐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