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北疆多民族纪行文学整理与研究刍议

2022-11-22王若明郝青云

关键词:北疆文人东北

王若明,郝青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

目前学界对清代北疆各民族纪行文学资料的整理不够重视,亟须对清代各族文人以北疆纪行为内容创作的各类作品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然后编纂出一套反映清代北疆纪行文学创作全貌、代表创作成就、体现文学特色的文献资料集成。因此,我们需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摸清清代北疆纪行文学的流传、篇目、内容等状况,并通过搜集、整理、点校等手段进行整理。同时,更要进一步挖掘、梳理清代北疆纪行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的存在意义。本文针对这部分文学资料的整理与研究谈谈粗浅想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清代北疆纪行文学整理现状

清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的整理工作始于清人,王锡祺于1877—1897年间广辑清人地理著作1420种(其中有少量外国人的著作),编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十二帙,后又有补编、再补编各十二帙,其中涉及北疆的游记有26篇(第一帙中有13篇东北地区旅行记,第二帙中有11篇蒙古、新疆旅行记,补编第二帙中有1篇新疆游记,再补编第一帙中有1篇旅顺游记)。

20世纪40年代以来,大量北疆丛书的整理出版为纪行文学文献的整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如1943年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编的《东北文献丛书》、1943—1950年间吴丰培辑的《边疆丛书》、1985年金毓绂主编的《辽海丛书》、1989年李澍田主编的《长白丛书》、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的《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1992年李兴盛等主编的《黑水丛书》、2006年苗普生主编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2009—2010年间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边疆纪行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初编及二编、2011年《边疆史地文献初编》编委会编《边疆史地文献初编》、2015年于逢春等人主编的《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等。此外,还有一些资料汇编和目录书为我们研究北疆纪行文学文献大开方便之门,如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王崇实等选编《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高健等主编《清三通与续通考新疆资料辑录》、恩华纂《八旗艺文编目》、邓衍林编《中国边疆图籍录》、范秀传主编《中国边疆古籍题解》、田澍等著《西北史籍要目提要》、李澍田编著《东北史志文献要略》等。

较早专门辑录清代北疆纪行文献的是北京大学的吴丰培先生,他的《甘新游踪汇编》汇集了30余种清代赴新的纪程之作,后又将清代赴新纪程之作,汇成38种影印资料出版,定名为《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清代部分)》,后又有所增补。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李兴盛先生的《东北流人文库》,点校了方拱乾、吴兆骞等人别集共19种,又有《历代东北流人诗词选注》,选摘了比较典型、能够代表东北流人文学特色的诗词300 余首,这些整理成果为研究东北流人群体初步奠定了基础。2018年辽海出版社出版了蒋寅等主编的《清代东北流人文献集成》,这部总集致力于辑录清代东北流人的重要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东北纪行文献铺平了道路。2015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了毕奥南整理的《清代蒙古游记选辑三十四种》,选辑了34种清人的蒙古地区旅行记录,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在清代时空视野中的蒙古地区社会风貌以及人文地理特色。另有学者将清代一些著名文人的北疆纪行文学作品辑录出来,如周轩、刘长明等人编辑的《纪晓岚新疆诗文》《洪亮吉新疆诗文》《林则徐新疆诗文》,还有张一民主编的《名家咏江城》。

目前学界对清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的整理处于初步阶段,以选辑为主,且东北边疆、北部边疆、西北边疆各自为营,难以系统体现清代北疆纪行文学的总体面貌。与清代北疆纪行关联的大型丛书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虽初具规模,但其收录的纪行文学文献分布零散且隐蔽,需要深入地挖掘和细致地甄别和整理。

初步统计清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有:蒙古族文人10人14部著述,满族文人9人10部著述,汉族文人58人75部著述,外国人、其他民族及佚名13人13部著述。除此之外,还有散见于清代以来各种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和史书、方志等各类文献中的作品1000多种。以上这些文献多以古籍状态传世,少数有整理文本,亟待系统化整理出版。

二、清代北疆纪行文学整理工作概况

此项整理工作拟以蒙古族、满族、汉族作家作品为主,可汇编为四部分:清代蒙古族文人北疆纪行文学著述汇编,清代满族文人北疆纪行文学著述汇编,清代汉族文人北疆纪行文学著述汇编,外国人及佚名纪行文学著述汇编①。

(一)蒙古族文人有10人14部著述存世

这些现存著作分别为:(清)锡珍《奉使喀尔喀纪程》,(清)博迪苏《朔漠纪程》一卷,(清)延清《奉使车臣纪程》三卷,(清)松筠《绥服纪略图诗》一卷,(清)璧昌《叶尔羌守城记略》《守边辑要》,(清)倭仁《莎车行纪》(以上西北地区);(清)花沙纳《东使吟草》一卷、《东使纪程》一卷,(清)成多禄《澹堪诗草》(以上东北地区);(清)三多《可园诗钞》外集、《可园诗钞》六卷、《可园文钞》不分卷,(清)花沙纳《出塞杂咏》一卷(以上蒙古地区)。

(二)满族文人有9人10部著述存世

这些现存著作分别为:(清)七十一(椿园)《西域闻见录》八卷,(清)长庚《乌鲁木齐守城纪略》,(清)宜珍《额鲁特行程日记》(以上西北地区);(清)景廉《冰岭纪程》(以上东北地区);(清)升寅《使喀尔喀纪程草》,(清)麒庆《奉使科尔沁行记》《奉使鄂尔多斯行记》,(清)志锐《廓轩竹枝词》,(清)文祥《巴林纪程》,(清)马思哈《塞北纪程》(以上蒙古地区)。

(三)汉族文人有58人75部著述存世

这些现存著作分别为:(清)赵钧《西行日记》《澹园诗草》,(清)王大枢《西征录》,(清)洪亮吉《遣戍伊犁日记》《万里荷戈集》《天山客话》《百日赐环集》《伊犁日记》,(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一卷、《西陲竹枝词》,(清)方士淦《东归日记》,(清)林则徐《荷戈纪程》,(清)杨炳堃《西行纪程》,(清)莲衣先生(吴丰培先祖)《西征日记》《东归日记》,(清)陶保廉《辛卯侍行记》,(清)裴景福《河海昆仑录》,(清)宋伯鲁《西辕琐记》,(清)李德贻《北草地旅行记》,(清)孙希孟《西征续录》,(清)余培森《迪化至阿尔泰行程记》,(清)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清)袁大化《抚新纪程》,(清)史善长《轮台杂记》《东还纪略》《味根山房诗钞》,(清)张寅之《西征记略》,(清)徐崇立《履勘边界山川形势道里记》,(清)易炳熿《柝游见闻录》,(清)袁洁《出戍诗话》,(清)黄浚《红山碎叶》《壶舟诗存》(以上西北地区);(清)彭兆荪《小谟觞馆诗集·楼烦集》,(清)余培森《游历蒙古新疆日记》,(清)袁大化《壬子回程记》,(清)李廷玉《游蒙日记》,(清)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清)宋大业《北征日记》,(清)胡季堂《扈从木兰行程日记》,(清)钱良择《出塞纪略》,(清)殷化行《西征纪略》,(清)范昭逵《从西纪略》,(清)余宷《塞程别纪》,(清)何秋涛《北檄形势考》,(清)方观承《从军杂记》,(清)曹麟开《塞上竹枝词》,(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清)李调元《出口程记》,(清)韦坦《归化行程记》,(清)李德《喀尔喀风土记》,(清)邹代钧《西征纪程》(以上蒙古地区);(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塞北小钞·蓬山密记》,(清)方象瑛《封长白山记》,(清)汪灏《随銮纪恩》,(清)何汝霖《沈阳纪程》,(清)吴大瀓《北征日记》《皇华纪程》,(清)黄明亮《出塞日记》,(清)李庭喜《塞游日记》,(清)吴兆骞《秋茄集》《归来草堂录》《西曹杂诗》,(清)方观承《卜魁风土记》,(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清)查慎行《陪猎笔记》《敬业堂诗集·随辇集》,(清)龚之钥《后出塞录》,(清)张光藻《龙江纪事一百二十首》,(清)张缙彦《宁古塔风水记》《域外集》,(清)方登峄《述本堂诗集》,(清)顾永年《梅东草堂诗集》,(清)杨宾《塞外草》三卷、《柳边纪略》(以上东北地区)。

(四)外国人及佚名有13人13部著述存世

这些现存著作分别为:[日]波多野《考察土尔扈特王疆理记》(西北地区);[英]士颠《蒙古探险谈》,[法]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法]张诚《张诚日记》,[英]荣赫鹏《帕米尔历险记》,[俄]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俄]普尔热瓦尔斯基《荒原的召唤》,[俄]波塔宁《蒙古纪行》,[意]卫匡国《鞑靼战纪》,[比]南怀仁《鞑靼旅行记》,(清)佚名《调查蒙古边务意见》,(清)佚名《使准噶尔行程记》(以上蒙古地区);(清)佚名《白山黑水录》(东北地区)。

另外,拟收集散见于清代的各种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和史书、方志等各类文献中的作品。这些散见作品的作者有国柱、阿桂、达寿、揆叙、赛尔赫、奎照、和明、敦敏、玄烨、曹寅、沈承瑞、和邦额、德龄、徐步云、徐松、纪昀、何溥、王贞仪、朱履中、钟琳、张振铎、文海、程煐、曹一士、顾光旭、崇安、王錞、汤贻汾、王桢、董玉书、宝鋆、斌良、宋小濂、纳兰性德等49位文人,存世作品1000余首(篇)。

三、清代北疆纪行文学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清代北疆纪行文学的研究可谓广泛而深入,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创作群体及文学社团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东北流人群体及其文学社团“冰天社”,如方姝孟《清代东北地区流放文人群体研究》、李德新《清前期东北流人研究》、梁玉《清代黑龙江地区流人文化研究》、刘国平《清代东北文学社团——冰天社考评》、杨丽娜《“冰天诗社”的诗歌内容及思想倾向》、张荣东《清代东北流放文人的结社活动》、周乔木《方拱乾父子流贬文学研究》。

(二)作家生存状态及心态研究

这部分研究亦集中于对东北流人的研究上,如朱铭《清初流人吴兆骞心态与文学研究》、贾晓川《清代东北流放文人情感世界探析》、康爽《清代东北流人家国情怀诗研究》、张佐良《清初流徙士人心态与历史功绩——以“河朔英灵”张缙彦为例》、张兵和张毓洲《清朝前期案狱与桐城方氏四代流人的心态与创作》、孟庆茹《扈从东巡士,赋诗咏流人:从〈扈从东巡日录〉看清代吉林流人的生存状态》、敖运梅《清代西域流人“志怪”文学的自我影写》、徐溪《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的燕居生活》《清代新疆流放文人精神特质探析》、刘国平《清代东北流人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关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张宝林《亦忧亦乐:清代东北流人诗歌的心路历程》。

(三)作家与作品研究

如贾雪迪《冰冷之地与生命之光——清代东北流人的文学交往与创作研究》、严寅春《和瑛研究》、于美娜《函可诗歌研究》、刘莲《方孝标〈钝斋诗选〉研究》、李西《张缙彦诗歌研究》、逯雪梅《张缙彦诗文考述》、米彦青《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文学的特质》、张福海《清代流人戏剧研究:兼论程煐及其〈龙沙剑传奇〉》、王井辉等《论程煐的〈龙沙剑传奇〉的创作艺术》、孟庆阳《东北流人戏剧〈龙沙剑传奇〉的叙事艺术》,除具体作家作品研究外,还关注纪行文学中的边塞诗、扈从诗、边疆赋,如庞海东《徐松及其〈新疆赋〉研究》、涂怡萱《清代边疆舆地赋研究》、冯文开等《论高士奇蒙古行纪中的扈从诗》、黄刚《清前期东北边塞诗述略》。

(四)纪行文学价值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纪行文学的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探讨,如郝青云《清代蒙古族边疆大臣的汉文创作的文献价值研究》、王若明《论清代出使朝鲜满蒙大臣纪行文学的文献价值》、赵鑫《清代内阁学士张玉书的〈扈从赐游记〉价值考证》、陈美华《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米彦青《北疆草原的诗歌写作与文学价值》、王婷婷和白特木尔巴根《清末行纪所见十三世达赖出走喀尔喀蒙古时间——以〈朔漠纪程〉和〈游蒙日记〉为中心》。

(五)文献研究

厘清文献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有不少学者集中研究纪行文献本身,如安大伟《清修〈四库全书〉禁毁东北文献研究》《〈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东北文献研究》、马丽《清代东北流人方志版本简述》、魏荣芳《清代重要东北流人文献考》、王璐《宁古塔流人及其文献研究》、白苏侠《徐松及〈钦定新疆识略〉文献研究现况》。

(六)民族、文化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从民族交融视角下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如张杰和李成《从函可的〈千山诗集〉看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钱桂勤《从清吴兆骞的边塞诗看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袁棠华《扈从东巡录,多彩记民俗:谈〈扈从东巡日录〉中的清代吉林民俗》、贾石《清初士流与东北饮食文化管窥》、邓锋和陶娥《论清初流人吴兆骞诗歌的狞厉之美》、刘磊和王珏《清初流人诗与东北地域文化的“疏”与“合”》、李德新和孙国雁《流人遣戍与清代东北儒学的演变》、林海曦《流人文化的载体:东北文化流人诗歌探析》、史成忠等《从清初东北流人诗看关东地域文化》、米彦青《清代草原丝路北疆诗作的生命体验与多元文化观》、李欣冉《〈出塞纪略〉: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清代北疆草原纪行写作》,或通过这些纪行文学作品研究外国人眼中的清代中国北疆,盛天一《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眼中的东北社会》、李晓标等《晚清西文游记中的张家口》、王志刚等《论近代西人游记中的中国东北印象(1861—1919)》、孟秋丽《清代中外旅行家笔下的蒙古地区——以1688年的三部行纪为中心》。

总之,学界对清代北疆纪行文学的研究不够均衡,多集中于对东北流人群体及作品的研究,对西北和蒙古地区纪行文学的研究相对不足;研究比较零散,专著少,缺少对清代北疆纪行文学进行整体观照和系统研究;清代书写北疆的作家可根据其社会地位分为官员群体(又可分为扈从官员、巡边官员、随军官员、宦新或在任官员、奉使官员、遣戍或贬谪官员)、平民群体(分为流放人员、省亲或随行人员),又可根据民族分为蒙古族作家、满族作家、汉族作家等群体,目前缺少从作家群体、民族以及书写地域角度出发的研究。

综上,清代北疆多民族纪行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方民族文献资料不系统的问题,有利于修复北方民族的历史记忆、描述各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对于描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北疆作为文学题材的出现使中原文学的内容得到了拓展,文体形式更加丰富,文学风格发生了改变,如书写语言的融合、北疆视野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学作为中华文学的新鲜血液,促进了中华文学多方位的创新发展。

[注 释]

①在梳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外国人及佚名作者也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北疆纪行文学作品,为了便于研究,也单独归为一类。

猜你喜欢

北疆文人东北
Make ’Em Laugh
姚瑞江《冬韵》《墨染北疆》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文人吃蛙
大东北的春节
有我在,平安在
北疆纪行
祖国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