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19世纪俄国关税政策变迁与效用

2022-11-22邓沛勇刘莲芬

关键词:普特进口关税保护性

邓沛勇,刘莲芬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19世纪上半叶,为推动大工业的发展,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俄国政府出台保护性关税政策。19世纪下半叶,俄国工业化开启之后,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关税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国内鲜有学者详细研究俄国关税问题,但在诸多成果中都曾涉猎该问题,[1—5]国外学者尤其是俄国学者的研究较为详尽。[6—12]本文试图梳理19世纪俄国关税制度的发展脉络,力求全面探究关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社会经济影响。

一、保护性关税政策出台的原因

第一,推动大工业发展是出台保护性关税政策的根本目的。

18世纪之前,俄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仅靠扩大耕种面积才能保持农业生产规模,工商业同样发展滞后,并未建立西方类型的手工工场,大工业严重滞后,商业虽然发达,但俄商人并未进行早期的资本积累,商人阶层的影响力十分有限。相较俄国而言,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采煤量为整个欧洲总采煤量的4/5,此外随着圈地运动的不断展开,纺织工业快速发展,毛纺织品的年产值达700万英镑。[13]18因生产技术落后,俄国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不可能转换为工场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俄国所需商品大多从国外进口,大到枪支、弹药、铁制品等重工业品,小到呢绒、丝绸和肥皂等轻工业品都需从国外进口。

19世纪初,与西方诸多国家相比,俄国经济十分落后。18世纪曾风靡全球的乌拉尔冶金业开始衰落,世界市场上俄国铸铁比重已从1800年的30.7%降至1860年的3.76%;同比铜的比重已从18世纪末的27%降至1860年的3.9%。[14]398整体而言,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工业严重滞后,此时能源工业处于萌芽阶段,采油量很低,年均采煤量仅为2000万普特,仅占世界总采煤量的1%。此外,大工业处于萌芽阶段,1866年,俄国共有644家大型工厂,注册资本达2.0亿卢布,工人数量约为23.2万,仅有48%的工厂使用蒸汽机,[15]俄国与西欧国家的差距日益变大。即便如此,19世纪上半叶,商品货币关系增长,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农奴制危机开始显现,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以农奴制为主导的生产制度开始衰落。

除乌拉尔冶金业衰落外,18世纪红极一时的呢绒和麻纺织工业也迅速衰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卡卢加省呢绒工厂数量就逐渐减少,1839年该省共有15家呢绒工厂,1848年仅剩下4家工厂,其余工厂全部倒闭。[16]58—59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沃罗涅日也是俄国重要的呢绒生产中心之一,1856年只剩下3 家呢绒工厂,到了60年代只剩下1家工厂。喀山省也大同小异,30年代呢绒工厂的工人数量为1000名,50年代和60年代工人数量分别为450名和260名。[16]63从19世纪初开始,俄国麻纺织工业迅速衰落,1804—1861年从事亚麻出口业务的大工厂数量从285家降至100家。[16]240为发展本国工商业,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开始寻找发展本国工业的方案,遂不断加强关税保护力度。

保护性关税政策也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手段。18世纪俄国冶金技术明显高于西欧,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和瑞典仍使用土高炉炼铁,乌拉尔很多地区已经用高炉冶炼铁矿石,并配备鼓风机和大锤。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因农奴制的掣肘,乌拉尔冶金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蒸汽机和高炉等设备并未大规模推广,金属产量大跌。19世纪初,棉纺织工业才开始使用蒸汽机纺纱,1805年圣彼得堡国营亚历山大洛夫手工工场使用俄国第一台蒸汽机,该蒸汽机由英国制造。机器制造业是衡量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19世纪20年代,俄国仅有7家机器制造厂,纺纱机年产量为100—200台,其他类型车床和涡轮机的产量分别为50—60台和100台。[17]332虽然俄国机器制造业有所发展,但其规模不大,每年仍需从国外大量进口各类机器。20—60年代,俄国机器的进口数量增长35倍。因生产技术落后,只能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本国工业,但很多国家为保持技术优势常限制机器出口和技术外泄,为引进先进技术,俄国政府遂提高关税来刺激国外企业主赴俄投资。

此外,保护性关税政策还为外资进入俄国提供了便利。19世纪上半叶,外资就已进入俄国,但其规模较小,对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十分有限。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关税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直接出口商品的利润大跌,加上俄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劳动力价格低廉,赴俄投资的利润更高,外资大量涌入俄国。

第二,保护性关税政策出台的另一目的是缓解财政危机。

从18世纪开始,俄国财政就长期入不敷出,高昂的军费开支又让政府不堪重负,不得已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举借债。军费在俄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最高,以彼得一世时期为例,此时俄国建立一支强大的陆路正规军队,1725年,野战军的数量约为13 万人,卫戍部队和民兵数量约为8 万人,非正规军数量达11 万人,同时还组建海军,成立波罗的海舰队,[13]36军费一度占财政支出的3/4。[6]345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俄国军队数量大增,陆军人数由1762年的33万人增加到1796年的50万人。[18]海军的实力也大幅度增强,18世纪末,波罗的海舰队的主力舰已达37艘,新建黑海舰队主力舰的数量为22艘。[19]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俄国数次派军参加反法同盟,军费开支更大,财政负担更加沉重。

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俄国政府不得已大肆举债,其债务包括国内和国外借债两部分。就国内举债而言,1809年,俄国政府发行年利率为7%的300万卢布国债,1810年又发行年利率为6%的2000万卢布国债。[20]就外债而言,叶卡捷琳娜二世最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俄国国债,其执政末期俄国外债发行量达2.2亿卢布。[21]143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末期俄国负债累累,债务总额达2.1亿银卢布,加上利息其债务总额已达12.3亿纸卢布。[21]105为偿还债务,亦为增加财政收入,俄国政府大肆开辟税源,提高商品进口关税就是其主要举措之一。

第三,18世纪的关税政策为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制度基础。

彼得一世十分推崇重商主义,为保护本国工业发展,1724年推行了保护性关税政策,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程度,确定征收商品的关税数额,其征收标准如下:一是如果国产商品足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则关税为商品价格的75%,[13]47但贵族青睐的部分商品则给予一定优惠,如荷兰亚麻布、天鹅绒等商品的关税为其价格的50%。[22]二是俄国可大量生产但并未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商品,关税为商品价格的20%;三是俄国可以少量生产但政府不需求的商品,关税为商品价格的10%;四是俄国可以少量生产政府需求的商品,关税为商品价格的5%。为增加国库收入,俄国政府对本国的出口商品收取固定税,税率一般为商品价值的3%左右,但原材料的出口则课以重税。

彼得一世时期的保护性关税政策取得显著成就,在其统治期间俄国诞生了233 家国有和私人手工工场。[16]14为进一步扶持纺织工业发展,俄国政府大幅提高丝线的进口关税,1727年关税税率规定对国外同类产品征收产品价格50%—75%的关税。同时进口桌布、餐巾、麻布、帆布、丝织品和针织品开始征收关税,手写纸、皮革和毛纺织品也适当征收保护性关税,关税额一般为产品价格的25%。[16]15彼得一世的关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但客观上却推动了本国工业的发展,为以后的保护性关税政策奠定了基础。

1757年,俄国政府颁布新关税税率,旨在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对手工工场所需原料和半成品征收较低关税;二是征收工业品关税的依据为本国的生产能力,俄国可生产商品的税率相对较高,本国不能生产商品的税率较低。与18世纪初相比,所有商品的关税税率均提升6%—12.5%,一般而言,大多数商品的进口关税额为商品价格的15%—20%。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续推行关税保护政策,她在位期间共推行三种关税税率,即1766年、1782年和1793年税率。前两个关税税率具有适度的保护性特征,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大部分进口商品(纺织品和铁制品等)的关税额为其价值的20%—30%;二是俄国可生产且已基本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商品实施禁止性关税,对于已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商品则完全禁止进口。1782年关税税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1793年税率具有严格的保护性特征,甚至出现禁止性特征,几乎提高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因此,18世纪的保护性关税政策为19世纪推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四,保守主义思潮是关税保护政策出台的思想动因。

19世纪,俄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争论一直持续,俄国自由主义的主要原则包括政治上支持议会民主、内阁制度、崇尚政党自由和法律至上;经济上支持工业资本主义,全力发展市场经济,国家不干涉市场关系和经济组织,全力维护私有制。俄国保守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其理论核心为政治上的君主主义和贵族政治,文化上的宗教神秘主义、斯拉夫主义和反斯拉夫主义。自由主义者推崇自由贸易政策,他们主张降低关税税率,放开关税限制,推动俄国与世界经济接轨;保守主义者则主张保护性关税政策,企业主阶层为其中坚力量,他们希望直接通过阻止国外商品的进入来推动本国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保守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政府政策也趋于保守,关税保护的等级也越来越强。

第五,世界经济行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保护性关税政策也受世界经济行情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萎缩,产品大量积压,为让本国工业尽快走出困境,大多数国家都会提高产品的进口关税。19世纪70年代初,西欧和美国陆续爆发经济危机,波及整个欧洲,19世纪八九十年代也爆发了数次经济危机,以1900年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最广,大多数国家都深受其害。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泥潭,刺激大工业的发展,大多数国家都提高国外商品的进口关税。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繁荣时期政府为保障本国商品的销路也会适当提高工业品的进口关税,19世纪90年代俄国的关税税率就是如此。此外,保护性关税政策出台也受外交因素的影响,亦是保护俄国农产品顺利出口的措施之一,因下文有所涉猎,此处不再赘述。

二、19世纪上半叶保护性关税政策逐步确立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局势十分动荡,战争频繁,俄国的关税政策亦受国际局势的影响。1812年卫国战争之后,为彰显其大国地位,俄国政府曾推行自由主义关税政策。19世纪20年代,为保护本国工业,亦是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之下,俄国政府推行保护性关税政策,至此之后,关税保护的力度逐步加强。

(一)自由关税政策阶段

19世纪初,俄国关税政策受制于国际局势。1806年11月,法军进攻波兰,攻克华沙。1807年,法俄军队在艾劳城进行会战,双方损失惨重,6月25日,拿破仑和亚历山大一世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和约规定,俄方参加大陆封锁政策,与英国彻底交恶,但因俄国所需的诸多原材料和工业品都来源于英国,且英国是俄国粮食的最主要进口国,损失巨大。为挽救经济损失,亦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俄国开始与英国私下贸易,并出台1810年关税税率。

1810年关税政策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为扶持本国工业发展,对各工业部门所需的原材料免征关税;二是对各国进口的工业半成品征收高额关税,此政策主要针对法国及其盟友,三是禁止国外工业品进入俄国,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工业。1810年关税税率推行之后,英国的原材料大量出口至俄国,其纱线等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入,俄国的粮食也由阿尔汉格尔斯克经波罗的海出口至英国。1810年关税税率致使法国大陆封锁政策受损,成为1812年卫国战争爆发的诱因之一。

1812年卫国战争之后,俄国关税政策具有自由主义关税特征。1815年6月9日《最后议定书》签订,维也纳体系也随之确定。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佛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同年《四国同盟条约》签订。上述条约签订后,俄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欧洲大陆的外交强国,其外交实力达至顶峰。为履行其盟友的义务,在英国和普鲁士等国的压力之下,俄国被迫调整关税政策,相继出台1816年和1819年关税政策。

1816年关税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对于原材料的进口仍实施零关税;二是取消工业品的进口管制,大部分工业品同样以零关税进口。1819年关税政策的自由主义特征十分显著,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继续取缔国外商品的进口限制;二是大幅度下调各类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1819年关税税率推行后,国外商品充斥俄国市场,大批手工工场破产,企业主纷纷提出抗议,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俄国政府出台1822年关税税率。

(二)保护性关税政策阶段

1822年关税税率奠定了俄国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基础,其主旨是保护本国工业、增加财政收入和限制国外相关产品的进口。该税率将所有商品划分为4个等级,一是零关税进口的商品,主要为俄国储备量较低的原材料和铜制材料等等;二是征收适度关税的商品,即本国企业主可能需要的原材料;三是高关税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四是禁止进口的商品,即与本国工业品相竞争的产品。俄国政府虽名义上未禁止进口棉布、毛织品、丝织品、香烟、葡萄酒、香料和糖等商品,但却征收其1—2.5倍价格的关税,如生铁关税额为其价格的6倍,铁制品的关税额为其价格的2.5倍,至此之后,该类商品很难再进入俄国市场。[23]此时,零关税进口的货物只有棉花、机器、马匹和书籍等等。1822年关税政策推动了棉纺织工业发展,为冶金业和其他工业部门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1823年康克林继任财政大臣,开始推行禁止性关税政策,其在任期间屡次提高关税税率,分别推出1824年、1825年、1826年、1831年和1841年税率。与1822年相比,1824年和1825年税率变化不大,1826年关税税率则将所有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上调12.5%,1831年俄国政府再次提高关税税率,但幅度不大。1836年,俄国大工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后,政府降低半成品和诸多工业品的进口关税,降低幅度约为10%—12%,同时取缔很多商品的进口管制,如取消茶叶、咖啡、香料、锡等货物12.5%的进口关税,允许奢侈品进入俄国市场[24],此时俄国保护性关税政策又开始向温和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转变。

因篇幅有限,仅以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为例加以说明。保护性关税税率的实施直接推动俄国制糖业的发展,1819年,俄国政府提高糖产品进口关税,1819年、1822年和1841年,糖产品的进口关税分别为75戈比/普特、1 卢布15 戈比/普特和3 卢布80 戈比/普特,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糖产量明显增加。1841年,俄国已停止进口砂糖,制糖厂数量达206家,糖产量达48.4万普特。1849年,俄国制糖厂数量已达340家,国外糖类产品的进口量明显降低。[25]166—167

19世纪上半叶,俄国政府屡次提高烟草进口关税,1822年和1841年烟草进口关税分别为5—10卢布/磅和6—24卢布/磅,此后其关税又多次提升,19世纪四五十年代,烟草制品的平均进口关税已达17.5卢布/磅。烟草产品进口关税提高后,本国烟草工业快速发展,国外产品进口量迅速降低,1851—1853年,年均进口量为16.1万普特,1860年降至13.5万普特。[17]164

19 世纪上半叶,俄国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基本上都以1822年关税税率为基础,其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限制国外产品进口,但该政策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主要弊端有二,一是限制了本国商品的出口,为报复俄国的高关税,很多国家纷纷提高俄方货物的进口关税;二是国外原材料的进口受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19世纪下半叶俄国关税保护力度逐步强化

19世纪中叶,俄国关税政策开始由禁止性的保护性关税逐步向温和的保护性关税转变。1857年关税税率的出台标志着俄国从严格的保护性关税政策向温和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过渡,1868年关税税率是19世纪下半叶关税政策中自由主义色彩最浓的税率,但仍具有保护关税特征,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俄国关税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强。

(一)温和的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出台

19世纪中叶,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俄国的关税保护力度开始下降,1850年关税税率就具有该特征,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取缔1841年关税中64种商品的进口限制,禁止进口的商品只有25种;二是无关税进口的货物仍是本国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三是降低化学产品的进口关税;四是从陆路运进原材料的关税税率明显降低,从海路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仍保持不变;五是禁止进口的货物为糖、含酒精的饮料、蜂蜜、茶叶、上等铁和铸铁、盐和火药等等。与此同时,出口商品的限制也明显放松,诸多商品以零关税出口至国际市场。

1857年关税的保护程度更低,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为预防走私,降低俄国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关税;二是为扶持本国工业发展,降低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进口关税;三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夕,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更加广泛,很多学者和贵族呼吁自由贸易;四是铁路建设需要大量金属制品,应下调钢轨和铁路零件的进口关税。基于以上背景,诸多商品的进口关税明显降低,与1850年关税税率相比,大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再次降低26%—50%。[1]77如1861年俄国政府规定,免征机器制造厂和蒸汽机厂所需铸铁和铁制品的关税;为打击走私,禁止从欧洲进口中国茶叶,棉花及其相关原材料也免征进口关税等等。

1868年关税税率的自由主义特征更加显著,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为打击走私和增加财政收入,大幅降低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关税,降低15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仅增加35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二是为推动本国工业的发展,降低机器产品的进口关税,便于企业购买设备和工业原料;三是对工业所需的燃料,免征如煤炭等货物的进口关税,对于生铁等货物仅象征性地征收关税,其目的是扶持铁路建设;四是因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加强,棉纱的进口关税降低,但却提高毛纺织品、呢绒产品、抹布和丝绸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即便如此,1868年关税仍具有保护性特征,以纺织工业为例,皮革和麻纺织品等货物的进口关税为其价格的22%,棉纱、毛纺织品和棉布的进口关税为其价值的24%、26%—30%和34%—36%。[2]47

(二)强制性的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出台

19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爆发经济危机,1873年,经济危机波及俄国,为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健发展,1877年关税税率出台。1877年关税政策规定,必须用黄金支付关税,关税额提高40%—50%,新一轮的关税保护开启。[26]1881年,俄国政府将商品的进口关税提高10%,但部分国家或部分商品还享受一年关税的优惠政策,1882年俄国政府取缔了所有的关税优惠政策,全部按照1881年的标准征收关税,1884年提高煤炭和焦炭的进口关税,1885年对168种进口商品增加20%的关税。1886年,俄国政府提高南部诸港口铜、铜制品、化学产品和煤炭等商品的进口关税,1887再次提高金属、铜矿和机器的进口关税,1889年提升车厢、水泥、纸浆、电缆和毛线的进口关税。[27]97

1891年,俄国关税税率进一步提高,此时就关税政策俄国内部争论也较大,主要观点有二:一是门捷列夫及其支持者,认为俄国缺少发展工业的自由资本和科技力量,不应该对所有商品的进口加以限制;二是工商业代表,他们将关税分为温和的保护性关税政策、禁止性的保护性关税政策和完全禁止的关税政策,认为应加大对本国工业的保护力度,俄国应该推行禁止性的保护性关税政策。最终禁止性关税政策获得上风,63%的进口商品都征收关税。

1891年关税制度将所有进口商品划分为10类,即粮食、动物产品、木材、矿物制品、煤炭和石油、化学产品、矿石和金属、纸类产品、纺织品、其余商品,按照商品等级进行征税。该税率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为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原料、半成品和部分工业品的关税不高,但与1868年税率相比,毛线、石油和铜的税率分别增加13%、2%和8%;二是陆路和海路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差异较大,如从俄土、俄波边境口岸和里海诸港口进口的波斯和土耳其货物征收商品价值5%的关税,对于一些商品的进口关税需特别商定,如茶叶、橙子、柠檬和香料等。对于陆运而来的中国货物,除茶叶、白银和酒类产品之外,其他货物免征关税,从波罗的海口岸进口商品的关税维持原定税率;三是从芬兰进口的货物实施特殊的关税税率,芬兰商品分为4个等级,即无关税和无限制商品、芬兰产的商品、适度征税的芬兰商品和其他商品。

具体而言,1891年4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其中67种商品的关税额为其价格的101%—200%,44种商品的关税额为价格的201%—500%,35种商品的关税额超过其价格的500%。[8]356与1868年税率相比,1891年生铁、煤油、钢轨、机器、蒸汽机车、棉布和硫酸的进口关税分别增长9倍、2倍、3.5倍、7倍、3倍、1倍和3.5倍。[28]总体而言,1877—1880年商品进口关税为其价格的16.1%,1881—1884年、1885—1890年和1891—1900年商品进口关税分别为其价格的18.7%、28.3%和33%,俄国关税的保护程度进一步加强。[1]77

因诸多商品的进口关税都大幅度提高,只能略举数例进行分析。19世纪80年代,俄国开始对进口煤炭课以重税,三次提高煤炭进口关税。1884年,亚速海和黑海、俄国西部地区和波罗的海港口的煤炭进口关税分别为2金戈比/普特、1.5金戈比/普特和0.5金戈比/普特。1886年黑海和亚速海港口煤炭进口关税增至3金戈比/普特,1887年俄国西部地区和波罗的海港口煤炭进口关税增至2金戈比/普特和1金戈比/普特。亚速海和黑海、俄国西部边境和波罗的海港口焦炭进口关税分别为4.5戈比/普特、3戈比/普特和1.5戈比/普特。[29]1892年,煤炭和焦炭运至亚速海和黑海港口的进口关税分别提升至4戈比/普特和6戈比/普特。[30]关税提高后,国外煤炭的进口量大幅度降低,19世纪末,除波罗的海地区外,进口煤炭逐步退出俄国市场。

19 世纪下半叶,为扶持机器制造业和加速铁路建设进程,俄国政府一度降低或取缔生铁与铸铁的进口关税。19 世纪末,南俄冶金业迅速崛起后,俄国政府又提高金属进口关税,1894年,生铁进口关税为45戈比/普特。20世纪初,俄国政府再次提高金属制品的进口关税,1908—1912年每普特生铁、熟铁、小型钢和钢轨的进口关税为其价格的100%、70%—95%、108%—125%和90%。[31]101关税税率提高后,俄国冶金工业快速发展。

俄国石油工业发展与关税政策也密切相关。19世纪70年代,包税制度废除后政府立即提高煤油进口关税,1877年,在大幅度提高煤油进口关税的同时,规定必须使用黄金进行业务结算,每普特煤油进口关税提高至55金戈比,国外煤油的进口量大幅降低。[32]2491873年美国煤油进口量270万普特,1877年新关税税率实施后美国的煤油进口量降至170万普特,[32]26019世纪90年代,美国煤油已彻底退出俄国市场。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扶持本国工商业发展,俄国关税的保护程度逐步加强,禁止性关税政策最终出台。19世纪的关税政策对俄国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在其作用下俄国工业蓬勃发展,工业化成就十分显著。关税还是俄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缓解财政危机的主要手段。此外,关税的外交和政治等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19世纪俄国关税政策的影响

19世纪,俄国关税政策的保护性特征十分显著,虽因诸多因素的掣肘,个别时期不得已降低关税税率,但提高关税税率为其主旋律,最终俄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保护性关税政策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工业发展,以重工业尤甚。

19世纪下半叶,为扶持本国工业,俄国政府大幅提高诸多产品的进口关税,在其作用下,工业化成就举世瞩目,本部分仅以关税提高幅度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部门为例探究保护性关税对工业的影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政府大幅度提高石油产品进口关税后,石油工业飞速发展。19世纪末,俄国石油产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与美国石油产品一较高下,甚至曾一度主导国际石油市场,1898年世界总采油量中俄国的占比已达51.6%。[33]具体而言,1870年俄国采油量只为美国的1/20,1892年两国采油量几乎持平,1893年俄美两国的采油量占比分别为46%和51%,1898年俄国采油量已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31]47就煤油产量而言,巴库油田的煤油产量从1871年的38万普特增至1880年的78万普特[32]238、1895年的326万普特、1900年的1.2亿普特。[34]

在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带动下,南俄冶金工业蓬勃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前,南俄只有两家大型冶金工厂。保护性关税税率实施后,南俄冶金工业快速发展,19世纪末,其金属产量就已超过乌拉尔地区,1895年南俄铸铁产量、1897年钢产量、1896年轧件产量已超过乌拉尔地区,1902—1903年南俄地区的钢和铸铁产量已是乌拉尔地区同类产品产量的1倍。一战前夕,南俄地区铸铁、钢和轧件产量分别是乌拉尔地区的2.5倍、2倍和2.5倍。[35]

南俄煤炭工业的发展也与保护性关税政策息息相关。俄国政府大幅提高煤炭进口关税后,南俄地区的采煤量迅速提升,1870—1874年和1875—1879年均采煤量为2901万和6087万普特,1860—1900年南俄采煤量增长37倍,由1769万普特增至6.7亿普特。[36]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机器制造业也快速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建立了诸多大型机器制造厂,圣彼得堡的大型机器制造厂为诺贝尔工厂和奥布赫夫工厂;莫斯科大型机器制造厂是李斯特、彼列尼德和维伊赫里德工厂。到1870年,俄国机器制造厂的数量为145家,工人数量达2.7万名,产品价值为2739.1万卢布。1880年欧俄地区共有237家机器制造厂,工人数量为5.6万名,产品价值为7228.9万卢布,此时国外同类商品的进口价值为6734.5万卢布,俄国机器产量已超过国外进口量,进口设备的垄断地位逐步丧失。[25]1491880—1890年为俄国机器制造业的黄金时期,1890年俄国共有大型机器制造厂331家,俄国企业主和外国企业主所属企业数量分别为221家和100家。[25]152此外,诸多轻工业部门的快速崛起也仰仗保护性关税政策,纺织工业、制糖业、酿酒业和烟草等工业部门都是如此。

第二,保护性关税缓解了俄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俄国政府推行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另一目的是增加税收,关税属于间接税的主要税种之一,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逐年提升。19 世纪上半叶,保护性关税政策出台后,关税的收入不断增加,1825年、1835年、1845年和1855年关税收入分别为4800万、8150万、2900万和1220万卢布。[6]358

19世纪下半叶,禁止性关税政策出台后,关税收入进一步增加,在国家税收中的比重仅次于酒税。为增加政府收入,维特大幅度提高间接税,也采取各种方式增加关税收入。1880—1901年俄国直接税税额从1.7亿卢布增加到2.2亿卢布,间接税从3.9亿卢布增加8.2亿卢布,间接税税额大幅度增加。[11]8619世纪下半叶,俄国关税收入逐年增加,1860年、1880年、1890年和1900年其收入分别为4990 万、1.1 亿、1.3 亿和2.1 亿卢布,大大缓解了财政赤字。[27]97

第三,禁止性关税政策的实施拉动了外资的进入。

因保护性关税的实施,国外商品的进口利润大幅下降,但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国外企业主纷纷赴俄国建厂,外资大量涌入俄国,直接推动了俄国工业发展。

外资主要投入部门是运输、冶金、采矿、化工、纺织、机械和电力等工业部门。总体而言,1861—1917年俄国外资引入量由5.5 亿卢布增至156.7 亿卢布。[37]69投入至俄国银行、工业和贸易股份制企业中外资就达22.4亿卢布,占俄国股份资本比例为38%,新工业投资中外资的占比达60%,金融业中外资的占比为30%—40%,[38]其作用不言而喻。

外资涌入诸多工业部门,导致俄国工业高度依赖于外资。1900年外资约占俄国股份公司总资本的29%,一战前夕提高至33%,1916年俄国外资总投入量约占工业投资总额的1/3。[39]就具体工业部门而言,1900年外资在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矿产品加工、化学、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工业股份资本中的占比分别为61.8%、43.2%、42.2%、18.6%、10.1%和19.9%。[37]78十月革命之前,外国资本垄断南俄70%的冶金业、高加索地区60%的石油开采量和90%的电力企业。[40]银行业也由外资掌控,1914年俄国52%的银行资本由7家大银行掌控,[41]这些银行实际上都是外国银行的子公司。

第四,关税政策是俄国政府制衡他国的外交手段之一。

19世纪初,俄国政府本已推行关税保护政策,但随着其国际实力的增强,为彰显大国地位,不得已推行自由主义关税,1816年和1819年关税税率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19世纪下半叶,俄国推行保护性关税政策的主要原因虽是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本国工业,但外交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俄德关税战足以体现该特征。

19世纪下半叶,俄国实施保护性关税政策,德国企业主蒙受巨大损失,德国境内反俄势力抬头。19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德国,粮食产量大跌引发农业危机,为摆脱危机,德国政府遂开始推行保护性关税政策,开始限制俄国粮食的进口量。俾斯麦先以伏尔加河下游发生瘟疫为借口严禁俄国牲畜进入德国,随后又提高各类谷物的进口关税,并出台新的关税税率,如俄国小麦、黑麦和大麦的进口关税分别为3卢布/普特、5卢布/普特和5卢布/普特,燕麦、玉米、荞麦和麦芽的进口关税为2卢布/普特,面粉的进口关税高达15卢布/普特。为避免出现粮荒,德国政府还与美国和阿根廷等国签订粮食进口协议。

因德国一半的进口粮食源于俄国,粮食进口关税提高后,俄国粮食的出口量锐减,为应对德国,俄国于1882年、1884年和1885年三次提高其工业品进口关税。因德国出口至俄国的商品以工业品为主,俄国的举措直接重创了德国的出口贸易,作为回应,德国政府下令限制对俄资本输出,两国矛盾进一步加剧。

19 世纪末,俄德关税战是两国外交关系恶化的表象之一,两国关系逐步好转之后,关税战得以缓解。1894年在德国政府的倡导下,两国开始和谈,签订为期10年的贸易条约,并且就关税税率事宜进行商讨。俄方首先降低德国金属制品进口关税,其幅度约为10%—15%,化学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30%—35%。此外,条约还规定,在1891年关税税率的基础之上,给予德国一定的优惠,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降低20%—40%,特殊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降低50%—75%。[5]121与此同时,德国政府降低俄国粮食的进口关税。

19世纪末,俄德两国的贸易虽逐步正常化,但俄国粮食大量涌入影响了德国农场主的利益,1902年,德国政府再一次提高粮食进口关税,新一轮的关税战爆发。为报复德国,俄国取缔1894年提供给德国的优惠的关税税率。由此可知,关税政策亦是俄国外交手段之一,其主旨是获取更多的外交利益,增强国际影响力。

第五,保护性关税政策推动了全俄商品市场的进一步深化。

在关税保护政策的推动下,俄国本国商品的产量大增,国外同类商品的进口量大跌,石油、煤炭和冶金制品等商品的销售状况足以证明全俄市场的规模和容量的扩大。

19世纪下半叶,俄国国内煤油的需求量大增,因本国煤油产量有限,只能从国外进口,此时美国煤油占据了俄国市场。19世纪70年代之后,俄国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煤油产量大增,政府提高煤油进口关税后,美国煤油进口量大跌,1891年煤油进口关税提高至1金卢布/普特,国外煤油已很难进入俄国市场。[9]245

美国煤油退出俄国市场之后,巴库石油产品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就国内市场而言,石油产品先由巴库油田经里海转运至伏尔加河流域,由阿斯特拉罕转运至国内各口岸,一部分运至伏尔加河下游诸港口,一部分运至伏尔加河中游的下诺夫哥罗德和喀山等地,然后转运至中部工业区和西北部工业区。就国际市场而言,俄国的石油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其主要销售市场有二:一是西欧诸国,曾一度垄断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的石油市场;二是东方国家,俄国煤油曾出口至中国、印度、埃及和日本等国。

随着南俄煤炭工业的崛起,进口煤炭先后撤出黑海、亚速海和中部工业区等地市场,因价格和关税差异等因素影响,顿巴斯煤田无法占领波罗的海市场,该地所需的煤炭主要从英国进口。一定程度而言,顿巴斯煤炭市场范围的扩大是关税保护政策的直接后果。此外,冶金、纺织等商品的销售范围也不断扩大,19世纪末,全俄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商品市场的规模和容量进一步扩大。

第六,保护性关税政策直接推动了俄国生产技术的革新进程。

在保护性关税政策的推动下,俄国大工业发展迅速,技术革命也随之展开,生产力快速发展。就冶金而言,高炉数量大幅增加,1885年和1890年其数量分别为102座和105座,使用热吹工艺的高炉数量分别为43座和62座。[14]423—44219世纪末,南俄冶金工业崛起后,不断开发和采用新工艺,冶金业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就石油工业而言,俄国采油技术先由原始的皮囊捞油法过渡到坑井法,再过渡到钻井采油法。19世纪60年代,俄国工程师开始尝试用钻井法采油,1866年俄国第一口钻井钻探成功,出油量达10万普特。[42]从70年代开始,巴库油田钻井数量迅速增加,1872—1900年间巴库地区钻井数量超过3000口。[43]1873年巴库油田首次使用蒸汽机钻井,此后蒸汽机在石油钻井业务中广泛使用。1883年、1893年和1901年巴库地区油田内蒸汽机数量分别为141台、605台和2769台,机器总功率分别为1458马力、1万马力和7万马力,石油工业技术革新也不容忽视,1878—1900年石油工业中蒸汽机数量增长了26倍,人均动力功率增长了9.5倍。[44]除上述工业部门外,纺织、酿酒、制糖、化学等工业部门也纷纷开启了技术革新进程。

第七,俄国保护性关税政策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一是保护性关税政策抑制了国外先进技术进入,遏制了本国生产技术的提高。虽然俄国技术革命取得诸多成就,但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能源工业为例,19世纪末,俄国的采油量虽超越美国,但其油田面积和钻井数量远逊色于美国,分别是美国的1/2000和1/60。20世纪初,俄国煤炭工业仍以人工挖煤为主,机械挖煤的占比仅为1.7%,此时美国、比利时和英国机械挖煤的占比分别为50.7%、10%和8.5%。[45]俄国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长期滞后与保护性关税政策不无关系。

二是关税提高后,政府财政收入大增,但因物价居高不下,加上国内产品质量相对粗糙,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很多商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甚至远高于国际市场,以石油产品为例,1903年英国、德国、埃及市场上俄国煤油价格分别为94戈比/普特、98戈比/普特和1卢布5戈比/普特,而在莫斯科、彼得堡、华沙和波尔塔瓦的煤油价格为1卢布16戈比/普特、1卢布33戈比/普特、1卢布29戈比/普特和2卢布/普特。[46]由此可知,虽然保护性关税政策推动了重工业发展,但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三是保护性关税政策推动了俄国垄断组织的形成。保护性关税政策实施后,外资大量涌入俄国,大型垄断组织诞生,19世纪7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简单的卡特尔垄断组织,19世纪80年代,各工业部门中卡特尔协议已十分普遍。19世纪90年代,俄国卡特尔组织向辛迪加转变,20世纪初经济危机再次掀起俄国工业企业兼并浪潮,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企业为抵御经济危机不断联合,垄断化过程也随之加快。1900—1905年,俄国32个主要工业部门中有23个出现卡特尔组织,辛迪加形式的垄断联盟也逐渐增多,涵盖所有工业部门,能源、机器制造、冶金和纺织工业垄断程度较高,一度出现托拉斯和康采恩垄断组织,如石油工业三大托拉斯集团为俄国石油总公司、诺贝尔兄弟集团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纺织工业也出现托拉斯集团,最具影响力的是科诺普公司,康采恩是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联合而成的高级垄断组织,最具代表性的是纺织工业中的孔申公司等企业。垄断组织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为摄取高额利润,抬高物价,恶化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它们还压榨工人剩余价值,导致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深化。

总之,19世纪俄国关税政策保护性趋势逐步增强,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拉动了国内贸易,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弥补了财政赤字,但其抑制生产技术提高,损坏消费者利益等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猜你喜欢

普特进口关税保护性
“严肃”的“戏仿”——从《普特迈瑟故事集》看辛西娅·奥兹克的“礼拜式”叙事
探索小日历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部分配方奶粉进口关税降至零
孟加拉国政府将提高大米进口关税至28%
人生七年,又七年
6月1日起我国部分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降幅超五成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马来西亚举行普特拉贾亚花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