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国威府潘辉氏家族使华诗作的代际传递*

2022-11-22吕小蓬

国际汉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代际诗作越南

□ 吕小蓬

在中越宗藩关系时期,越南封建政权出于对对华关系的重视,往往选派儒学造诣深厚的文臣充任使华使臣。出使天朝意味着才干受到朝廷的认可、仕途有望进一步升迁,因此名门子弟争相赴使,形成了“皇华盛选,缙绅士夫家之胜地”的盛况(1)李芝甫原诗并序,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合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6页。。山西国威府瑞圭社的潘辉氏家族是后黎朝至阮朝时期累代仕宦的名门望族,不仅以《科榜标奇》《历代典要》《历朝宪章类志》等史学著述显赫儒林,而且潘辉益祖孙三代曾五度使华,创作了《星槎纪行》《骃程随笔》等多部使华诗集。特别是潘辉益的《星槎纪行》影响深远,其中的系列祝嘏词《钦祝大万寿词曲十调》在乾隆帝的万寿庆典上由中越两国乐工共同演出后,被阿桂等人收入《八旬万寿盛典》,并载入《文渊阁四库全书》。潘辉氏家族祖孙三代的使华诗作是越南家族文学的代际传递现象,从家族的政治生态、文学追求、家学传承等方面加以考察,厘清使华诗作的家族代际传递机制,有助于揭示文学家族在越南使华诗歌发展中的重要纽带作用。

一、代际传递的外在表征

潘辉氏家族祖籍乂安德寿府天禄县耕获总收获社,“先代素从田业,又隶太常,后来渐登秩典兵,继而宫壶联芳”(2)潘辉泂:《潘家世祀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钞本,馆藏编号A.2691,第1页。。潘辉盎(1722—1789)是天禄县耕获总收获社潘家的第七世子孙,后黎朝景兴十五年(1754)甲戌科会元,殿试赐同进士第四名,后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直讲、东阁大学士、工部右侍郎、同平章事兼国史总裁、刑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职,荫封礼部左侍郎、奎峰侯。后黎朝灭亡后,潘辉盎在瑞圭村入籍,自此形成了山西国威府瑞圭社潘辉氏一支。

国威府瑞圭社潘辉氏家族使华诗歌的创作风气肇始于潘辉盎的长子潘辉益。潘辉益(1750—1822),字谦受甫,号裕庵,后黎朝景兴三十六年(1775)乙未科进士第七名,官拜翰林院校讨、清化道监察御史、翰林院承旨等职。西山阮氏集团崛起后,潘辉益因效力于阮光平而被后黎朝罢黜,但他在西山朝仕途畅达,获封瑞岩侯,官至刑部左侍郎。西山军攻克昇龙、后黎昭统帝去国流亡后,在西山与清朝议和的过程中,潘辉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词章往复,动中款会,迄成两国之好”(1)《潘家世祀录》,第34页。。光中二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乾隆帝封西山主阮光平为安南国王,次年潘辉益充任文重臣,陪同阮光平赴京为乾隆帝八十圣寿祝嘏。这是历史上安南国王首次入觐,受到了清廷的热情礼遇,潘辉益因此被晚辈后学赞誉为“凤麟声价,卓出古今,此又我国使华之独步者”。(2)陈伯贤:《星槎纪行序》,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第194—195页。归国后,潘辉益升任内阁侍中御史、特进金紫上大夫,赐翊运功臣。他因长于办理对华邦交事务,此后多次奉命迎送两国往来使臣,被委以“凡事并听便宜处置”的重用,赢得国王“下诏褒奖”的殊荣。(3)《潘家世祀录》,第36页。潘辉益著有《星槎纪行》诗集,共收录其光中三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使华诗作百余首。正如随行同僚所评价的:“连旬进谒,天宠优异,从来吾国使华未有如此之奇。且看荣者,俟于文书酬应之暇,时及之诗,采中州之风物,品大地之山河,与夫承恩于密勿,陪游于严遂,随在吟咏,捃摭成集,颜之曰《星槎纪行》。夫以大得意人,写大得事。”(4)段阮俊:《星槎纪行跋》,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第264—265页。潘辉益这次出使无论在外交上还是在文学上都硕果累累,为他赢得了极高的政坛声誉和文坛声望。

潘辉湜(1778—1844)是潘辉益的次子,字渭沚氏,号圭岳。他在阮世祖嘉隆十二年(1811)应召出仕,(5)潘辉湧:《潘族公谱》称潘辉湜“嘉隆十二年应召出仕”(越南汉喃研究院藏钞本,馆藏编号A.2963,第12页);《大南正编列传二集》卷18则记为“嘉隆十年应召历补部曹”(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1981年,第7799页)。嘉隆十六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充乙副使如清,归国后于阮圣祖明命元年(1820)除谅山协镇,后又升至礼部右参知兼管翰林院事务、礼部尚书,世称圭岳侯。据《大南实录》载,潘辉湜使华期间著有《华轺杂咏》《星轺纪行》等集,惜今不存。越南汉喃研究院有《使程杂咏》钞本,共收录21首诗作,应是潘辉湜使华诗作的一个选本。潘辉注(1782—1840)是潘辉益的第三子,字霖卿,号梅峰。明命元年(1820)始蒙擢用,曾官至翰林院编修、吏部郎中等。明命六年(道光五年,1825)潘辉注以鸿胪寺卿充谢恩部甲副使如清,归国后曾任承天府丞、广西协镇,明命十一年(道光十年,1830)又以翰林院编修充乙副使第二次如清,为道光帝庆贺圣寿。潘辉注两次使华分别撰写了《华轺吟录》和《华程续吟》两部诗集,前者收录诗作275首、赋4篇、词8首,后者收录诗作127首。潘辉泳(1801—1871)是潘辉益之孙、潘辉湜之子,字涵甫,号柴峰。明命九年(1828)戊子科中举人,绍治二年(1842)迁任广平按察使,后历任侍讲学士、史馆编修、光禄寺卿及广南、广义、南定布政使等职。嗣德二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潘辉泳被选为答谢册封使团的正使,但因清廷要求留抵下次正贡,所以使团直到嗣德六年(咸丰三年,1853)初才启程,当年9月到达京城,回程时又因太平天国战事紧张,路线频繁变更,嗣德八年(咸丰五年,1855)才转道由海路返回。潘辉泳著有《骃程随笔》诗集,收录了此次出使的诗作119首。

潘辉氏家族祖孙三代五度使华,撰写的五部使华诗集以“纪行”“杂咏”“吟录”“续吟”“随笔”命名,均依据使华行迹,吟咏沿途的中国山水名胜、历史古迹,唱诵邦交活动的盛大和谐气象,抒发与中国士夫文人的友好情谊,这些构成了潘辉氏家族使华诗作代际传递的外在表征。潘辉氏家族的使华诗作历经三代,在西山朝至阮朝前期的60余年间集中出现了五部使华诗集,被时人高度评价为“三世星轺传宦谱,一天春景助诗豪”。(6)范郿川:《同游次韵》,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7册,第244页。

二、代际传递的家族动力

潘辉氏家族曾经在后黎朝和西山朝权倾一时,但随着西山朝的覆灭,也经历了一番盛衰起伏。在政权更迭的时代大潮中,使华邦交对潘辉氏家族命运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中三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潘辉益陪同西山主阮光平成功使华后,其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被同僚艳羡地称为“大得意人”。不过仅十余年后,西山政权便被阮朝取而代之,由于阮朝视后黎朝为正统、西山为僭越,潘辉益在朝代更迭后因通籍闰朝而获罪,遭到了在国子监被当众数罪笞责的羞辱,晚年仅在家乡一带设馆教学。阮朝亟须以清帝的册封确立政权合法性,在缺乏相关事务处理经验的情况下,潘辉益因“曾为贼使如清,乃命馆于外,备咨访”。(1)《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东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1963年,第579页。阮朝君臣多次向他问询封使事宜,“列台催问酬答不暇,又奉稿拟表柬各道”。年逾七旬时,他还奉命讲解告哀请封事宜,而阮朝官员“随所答其事,即命书手记之”。(2)《潘家世祀录》,第41、42页。可以说,丰富的对华邦交经验是潘辉益晚年维系政坛关系的重要资本。依据阮朝的常例,“奉使上国,在下国素视为重选,故必科目中人选之,”(3)阮思僩:《答马龙坊书》,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20册,第216页。潘辉益是获罪的西山逆臣,他的子孙潘辉湜、潘辉注、潘辉泳都没有科场进士出身,却均被破格任用,奉使天朝,显然与潘辉氏家族丰富的对华邦交经验有关。潘辉氏家族子弟具有“家世之望,其见闻之富,涉履之周”的优势,(4)李芝甫原诗并序,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第346页。通过向家族长辈学习中国知识、使华经验,“星轺光景,尤得之家庭见闻,稔识梗概”(5)潘辉注:《华轺吟录序》,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第177页。。他们在逆境中没有隐居避祸,反而积极利用使华的机会,力图施展邦交才干重获政坛地位。正因如此,在潘辉湜奉使天朝时,其父潘辉益深见慰悦,其弟潘辉注称赞他“继绍前徽”“光家门之券”。(6)潘辉注:《使程诗集跋》,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第119、120页。而在潘辉注使华时,潘辉湜则赠以“专对敢云家荫裕,洗瑕全仰国恩隆”的诗句,(7)潘辉湜原赠诗,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2册,第100页。将父亲潘辉益的仕伪称为“瑕”,称赞潘辉注的出使是凭借专对之才为家族“洗瑕”。面对起伏变幻的政治风云,潘辉氏家族形成了振家声的强烈动机,使华是他们为实现这一动机而采取的政治策略,通过使华博取外交政绩、提升政坛地位的逻辑路径嵌入了其家族的功业追求。

潘辉益认为诗歌具有家族文化传承的价值,可以“传诸后人,永为年谱,实家门之宝藏”。(8)潘辉益:《裕庵吟录序》,转引自罗长山:《越南古代汉字诗集序文选辑》,《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94页。他尤其重视使华诗歌的现实功用:

余生那复志桑蓬,万里驰驱为急公。

霜骑惭非麟凤价,星槎喜上斗牛空。

中州人物周旋雅,大块文章点缀工。

江际轻帆归思爽,启窗闲检旧诗筒。(9)潘辉益:《漫述》,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第262、263页。

在潘辉益看来,外交活动与文学活动密不可分,使华诗作是文人实现桑蓬之志的重要方式,既能带来“闲检旧诗筒”的文学成就,又能发挥诗赋外交的现实功用。在乾隆八旬万寿庆典上,潘辉益一方面以安南国王阮光平的名义进献祝嘏词曲,在万邦来朝的庆典中“嵩呼华祝悃忱,竟欲自附于天保九如”,(10)(清)阿桂等:《八旬万寿盛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24—725页。以归附之诚赢得了乾隆帝的赞赏;另一方面还积极地与朝鲜使臣“周旋雅”。他对前代使臣冯克宽与朝鲜使臣李睟光的诗文酬唱艳羡不已,称之为千古奇遇。为此,他数次向朝鲜使臣赠诗,既以“同风千古衣冠制,奇遇连朝指掌谈”“使华夙昔修邻好,声教如今荷远覃”等诗句传递出友好睦邻的外交话语意义,又以“骚雅拟追冯李旧,文情胜似饮醇甘”“得逢客使缔新好,归与邦人作艳谈”等寄语朝鲜使臣,(11)潘辉益:《星槎纪行》,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第236、237、239页。希望双方的诗文酬唱也能广为传播,成为四海称颂的佳话。显然,潘辉益的使华诗作有双重的现实功利目的,既希望传递越朝两国友好睦邻的外交态度,又希望借助双边和多边外交场合的传播优势,使自己“达于上国而得名焉,闻于外国而驰名焉”。(1)潘溥:《潘家世祀录题书》,载《潘家世祀录》,第72页。事实上,他的《星槎纪行》也的确为越南士林津津乐道,为潘辉氏家族赢得了名家的声誉。价值观在家族中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亲代的价值观和文化会被子代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传承和扩散下去,下一代人是被传递的预备对象。”(2)Schonpflug语,转引自宋旭东、阮峥等:《代际传递效应的存在及其机制》,《心理学进展》2019年第4期,第703页。潘辉益使华诗作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在家族子弟中传递,并在家族命运转变的背景下,突出表现为获取文坛影响以重振家声的现实功用。潘辉泳提出:“专对由来关国体,学诗自昔愧家声。轩隔岁重归阙,记取江山万里程”(3)潘辉泳:《闻命》,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7册,第229页。,在重视事关国体的邦交事务同时,对于“记取江山万里程”也怀有责任感,视之为关乎家声的要务。潘辉注的使华诗作被评价为“品题好读星槎韵,继述须知大孝成”(4)刑曹潘郎中原诗,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第348页。,就是既体现出对其父潘辉益《星槎纪行》文学传统的继承,又起到了为父洗瑕、重振家声的作用。可以说,现实功利性融入了潘辉氏家族使华诗作的价值取向,他们采取以使华诗作提升文坛影响、提振家声的文学策略,以祖孙三代之力进行了使华诗歌的连续性创作,实现了家族使华诗歌及创作主张上的代际传递。

三、代际传递的内部机制

场域“是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由“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构成,不同位置在权力分配框架中处于不同的处境,行动者总是根据对场域的认识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采取不同的策略。场域中的各种活跃性力量决定了资本,资本是影响场域运作的重要因素,具有“支配那些确定场域日常运作的常规和规则,以及从中产生的利润的权力”。(5)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华康德(Loic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8、134、139页。以此观照潘辉氏家族的使华诗作,可以看到政权更迭造成的场域中权力分配框架变化以及潘辉氏家族的位置滑落。对华邦交的重要性使之成为越南政治场域中的活跃性力量,潘辉氏家族的使华经验随即成为一种资本。潘辉氏家族凭借这一资本,试图重新占据政治场域中的有利位置,他们通过使华活动和使华诗作获取政坛地位和文坛影响,其实质乃是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兑现。从这一意义上讲,使华诗作的代际传递也就是文化资本在潘辉氏家族内部的继承与再生产过程。

潘辉氏使华诗集的成书带有明显的家族运作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族成员集体参与诗集的编辑、抄录和校阅,二是家族成员为诗集题写序、跋等。潘辉益的《星槎纪行》中收录有四弟潘辉漺(号礼斋)题写的《跋》,以及其子潘辉泂、潘辉澍(后改名为潘辉注)、潘辉清和养子潘吴所作的《引》。潘辉漺在《跋》中称:“公昨使回,王务家常,岁频牵冗,其诗亦藏之久矣。今适整装进觐,始命缮书订册,语鉴以较阅,归而捧读再四,宛如亲謦款而会精神,匪真得其文章之英概而已。”(6)潘辉漺:《星槎纪行跋》,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第267页。可见,潘辉益因为公务繁忙,而将《星槎纪行》的校阅和订册工作委托于家族子弟了。潘辉泂等人在《引》中对《星槎纪行》的成书做了更为详尽的说明:

庚戍,大人北使回,有《星槎纪行》诗集委泂等编辑。时兄弟方在幼稚,未解句义,编讫藏之书麓。近年稍悟诗律,相取原集玩诵。己未夏,尊驾南觐,命精缮一本,纳征囊中。伯舅希尹公与年伯养轩公迭为之序,其诗编遂传于外。今秋欢侍之暇,泂等请以授剖劂……乃延梓工,阅月书版成,装潢卷帙,捧诵不置。且以遗之同好,窃思小子何莫学夫诗,痴质幸得趋庭之训,温柔敦厚求真旨趣,感发兴起,会于性情。愿长奉星槎集,与尊案文章并传,永为家世之宝。今而后,腾达宇内,标出诗家眉目,即知诗者当亦同珍。岂直我门庭之私乎哉。(7)潘辉泂:《星槎纪行引》,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第269页。

由此可见,《星槎纪行》由潘辉益之子潘辉泂、潘辉注等人编辑,最初只有家藏钞本,专供家族子弟玩诵。在使华九年后,潘辉益才命子弟精缮,将《星槎纪行》传播于亲友,最终出于提升文坛影响的目的,才在明确标注诗家眉目后刻板付梓。《星槎纪行》经由潘辉氏家族多人之力,最后才从家族的“门庭之私”变为越南家喻户晓的使华诗集。此外,潘辉湜的《使程杂咏》也是由潘辉氏家族成员集体批阅、跋订的,集中诗作多附有弟潘辉注和堂弟玄同子的评语,潘辉注还题写了《使程诗集跋》,明确说明该集是兄长“归时编录,嘱某批阅而跋订之”。(1)潘辉注:《使程诗集跋》,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第120页。书籍是文化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书过程则显示了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潘辉氏使华诗集的家族化成书方式是代际传递的第一步,后辈子弟通过参与使华诗作的家族积累过程,分享了家族共有的文化资本。

受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越南世家望族也以家学作为主要教育方式,潘辉氏家族便以“礼诗庭学,素讲自家”的家学著称,(2)舅氏吴澄甫原诗并序,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0册,第344页。注重由长辈向子弟传授知识。潘辉盎出入臬台京邸时,潘辉益“每亲承庭训”“陪侍尊堂讲肄”;(3)《潘家世祀录》,第26页。潘辉益的长子潘辉泂一生居家教授子侄学业。家学传播的文化知识虽侧重于诗礼一类儒学典籍,但家族子弟“愿长奉星槎集,与尊案文章并传,永为家世之宝”,说明长辈的使华诗集也是潘辉氏家学传承的内容,作为“星轺光景”的知识载体,向子弟传递了使华经验。当然,长辈的使华诗集还是学习“文章之英概”“温柔敦厚求真旨趣”的文学范本,经子弟们孜孜不倦地玩诵品读,其中的抒情方式和情感意蕴能够转化为家族的文学经验与集体记忆。潘辉泳曾评价自己的家族是“西岭琴书北斗槎,回头三世五皇华”(4)潘辉泳:《访故山》,载《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7册,2010年,第230页。,也就是指出使华诗作通过“西岭琴书”的深厚家学代际传递,最终促成了“三世五皇华”的盛举。可以说,使华邦交经验和文学经验是潘辉氏家族的政治资本与文化资本,而家学为资本的代际传递提供了媒介,也为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潘辉氏使臣们集中在西山朝至阮朝初期出使,虽然这一时期越南政权发生更迭,但中越宗藩关系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他们的基本使命也均在于维系两国良好的邦交关系,这使潘辉氏家族使华诗作的代际传递体现出较强的近似性。从文学文本的生成角度来看,潘辉氏家族的家学传承构成稳定的文学语境,使臣相近的出使路线构成稳定的情境语境,而西山朝至阮朝初期的中越宗藩关系构成稳定的历史语境。在文学语境、情境语境和历史语境的叠加作用下,潘辉氏使华诗作的代际传递呈现出突出的互文性。例如,清朝规定越南贡道“由广西凭祥州入镇南关”,(5)(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卷39“主客清吏司”,光绪二十五年八月重修本。在镇南关昭德台举行出关仪式后,才算正式踏上使华程途。潘辉氏使臣们在此题写了五首以《出关》或《过关》命名的同题诗,(6)诗作分别载于《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6册,2010年,第205页;第10册,第111、193页,第12册,第41页,第17册,第234页。在抒情内容与技巧上采取了重复与转换的手法。第一,采用相似的“写景—抒情”结构,首联描写出关仪式,颔联感慨使华活动的重要性,颈联、尾联直抒去国之际的情感波澜。第二,大量使用重复意象,以旗盖、冠盖、旌旗等写景意象渲染使团队伍之浩荡、过关仪式之隆重,以林峦、万山、层山等地理意象象征漫长的使华征途,以征轺、华辔、驹、骊驹、骐等交通工具意象指代出使活动,以薰风、春风表现使臣的自得之情。第三,存在明显的诗句化用现象,特别是对潘辉益诗句的化用尤其突出,如潘辉益的“塞北天高六舆均”被潘辉湜化用为“塞北天高六辔濡”,“扶摇九万才当瞬”被潘辉注化用为“九万扶摇敢倦飞”,“满山旗盖护征尘”被潘辉泳化用为“冠盖迎来使,旌旗送出关”。第四,赋予弧矢初心相似的情感意蕴,既有不辞辛劳的爱国忠心,也有去国怀乡的离愁别绪,还有对中越邦交关系的热情拥护。互文性“是记忆文学作品的结果”,(3)蒂费纳·萨莫瓦约(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8页。潘辉氏使华诗作的互文性是由使华活动触发、激活家族文学记忆的结果,是代际传递在使华诗作中留下的文本表征,这既揭示了历史语境、情境语境、文学语境对代际传递效应的影响,也彰显出家族诗歌风格在代际传递中的传承性与局限性。

四、结 语

越南使华诗歌创作在陈朝到阮朝的数百年间长盛不衰,不少高门望族都出现过使华诗歌的家族创作。潘辉氏的姻亲、河内青威县左青威的吴氏家族中吴时任、吴时位兄弟两人曾三度使华,并有《皇华图谱》和《枚驿诹馀》两部使华诗集传世;海阳唐安县慕泽的武辉氏家族中武辉珽、武辉瑨父子曾三度使华,著有《华程诗》《华原随步集》《华程后集》等使华诗文集;河静宜春县仙田的阮氏家族中,阮偍、阮攸兄弟也曾三赴皇华,著有《华程消遣集》《北行杂录》等使华诗文集。无论从代际传递的连续性、还是使华诗歌风格的延续性来看,国威府瑞圭社的潘辉氏家族都堪称翘楚。“代际传递像一个看不见的纽带,在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中起到了连接与传承的核心作用”,(4)《代际传递效应的存在及其机制》,第702页。使华诗作在潘辉氏家族实现了长达60余年的三代传递,其传递机制不仅体现出中越邦交场域内各种权力关系对使华诗作的长期干预效应,也显示出使华文学记忆在家族代际间被不断传递、激活的过程。家族代际传递既奠定了潘辉氏家族使华诗歌的整体风格,也是越南使华诗作长盛不衰的一条重要血缘纽带。

猜你喜欢

代际诗作越南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读图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越南·河静省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越南百里“银滩”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