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语文教育中的黄河文化

2022-11-22赵翠明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宋元孔子文化

□赵翠明

(赵翠明/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在教育高速发展的宋元时期,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达到了古代语文教育的高峰。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内涵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勤劳务实的民族精神及民族大一统的精神都体现在其中。研究、梳理总结宋元时期的黄河文化是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宋元时期,指的是从宋初到元末(960—1368)这一历史时期。这是我国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发展到全国统一的时期,前后有四百多年。宋代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科学技术也很发达。理学的勃兴,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发明,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元代是我国的特殊历史时期,对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大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礼养德的价值教育

(一)学礼

1.重视知识教育

识字教材既是学生识字的范例,也是指导学生生活的教科书。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在编制上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学生记诵。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基本的生活常识,还能在优美和谐的韵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介绍了宇宙的起源及自然界的变化。《性理字训》中的“至理浑然,冲漠无朕,造化枢纽,品汇根柢,是曰太极”介绍了理学的基本概念。《名物蒙求》中的“高平为原,窈深为谷。山脊曰冈,山足曰麓”介绍了常见物的名称。

2.重视习惯养成

识字时,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蒙师口授到自主识字,由集中识字到分散识字,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程端蒙、董铢在《程董二先生学则》中要求:“写字必楷敬。勿草,勿欹倾。”“几案必整齐。位置有伦,简帙不乱。书箧衣笥,必谨扃钥。”这都体现了对写字态度及学习习惯的重视。

(二)养德

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承担着政治教育的功能。《三字经》中的“首孝悌,次见闻……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阐述了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千字文》中的“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性理字训》中的“为阳之性,为天之德,健而无息,是之谓乾;为阴之性,为地之德,顺而有常,是之谓坤”总结了天地的品德,成为人们效法学习的对象。《名物蒙求》更是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人生而群,不可无教。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别而夫妇,信而友朋。长幼有序,是谓人伦。”

杨文公《家训》中写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注重发挥故事的社会教化作用。

二、民本思想和进取精神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详细阐述了小学与大学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包含了以民本思想和进取精神为代表的黄河文化。

(一)民本思想

宋元时期,大学的阅读教材以儒家经典为主,无论十三经还是四书,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民本思想是儒家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一直被儒家作为治国安邦、约束君权、德化群臣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具有淑世情怀和人类关怀的思想家,孔子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最为优良、高效的治世之道。他的许多观点,如“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鲜明地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进取精神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一生是充满了进取精神的一生。他十分重视立志的作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鼓励学生“志于仁”“志于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要求学生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孔子的激励下,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立下志向之后,就要力行。孔子要求弟子不论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他平时考查学生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主张“慎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要求弟子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批评;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在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时,孔子要求弟子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要求弟子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他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62 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 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学生子贡赞美他“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进取精神还体现在宋元时期的教学法上。这一时期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答疑解难法、讨论辩论法、“会讲”和“讲会”法。在教师教授时,学生可以当堂质疑问难,发表评论。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同时,随时召集学生讨论。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人文关怀和务实态度

宋元时期的写作教学较之隋唐时期更加细化,由属对、作诗、模仿习作到习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人文关怀和务实态度为特征的黄河文化。

(一)人文关怀

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内容,由属对、作诗和作文构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方便学生模仿与借鉴,每个学习阶段都有相应的教材,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构思巧妙,颇有意趣。例如,宋代最主要的属对教材《对类》,共20 卷,编列了许多属对的材料,以供人们查找和选择,还详细介绍了属对的方法。书中很多内容由拆字和绕口令组成,十分生动,受到世人欢迎,可以说是教学生学习作对的集大成之作。

大学阶段,学生在写作时,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先放后收,即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这样的安排无疑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对今天的写作教学仍然具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批改作文时,教师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王日休在《训蒙法》中写道:“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作得十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二)务实态度

朱熹把《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步骤继承下来,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称之为“为学之序”,体现了学者们严谨、务实的学习作风。

胡瑗提出游学考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曾亲自带领弟子数人游学关中,至潼关,因路峻隘,舍车而步。既上至关门,目睹了“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式雄张”的壮丽景观,胡瑗便感叹道:“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这种方法不仅能锻炼人的意志,还能增长见识,充分将知与行相结合,可谓一举多得。

在大学阶段,写作训练的方法是多作多改。唯有多作,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多读自知,多作自好。”《东坡志林》中亦有记载“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宋元时期的学者们以身作则,带领莘莘学子笔耕不辍,不断将生活感悟与学习体会融于笔端,体现了勤于练笔的务实精神。

四、天人合一与明体达用

(一)天人合一

格物致知是宋元时期语文学习的指导原则。理学家们认为教育就是格物,其目的就是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以物之理来印证本心之知,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人们在对天和地格物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他们认为,一方面,君子要用这种品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具备这种品德的人又受到天地的庇佑。《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孔子的天人合一观,从中可见一斑。孔子不仅注重格物致知,向天地学习,还能够从自己的行为出发,“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与自然和谐相处。除孔子外,孟子等人也对天人合一的观念多有阐述。以四书为主要阅读教材的宋元时期,继承并坚定不移地发扬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明体达用

明体达用是中国古代实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安百姓(关注社会现实,力求有用于世道)和修己(躬行踏实地践履,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两宋元明清以来的“实学”思潮始于二程,是对传统经学反思的结果。在二程看来,汉唐以来以对儒家经典进行章句训诂为目的的经学乃是一种不实无用之学,如程颐说:“汉之经术安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明经之属,唯专念诵,不晓义理,尤无用者也。”为了改革浮华的时弊,胡瑗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培养既有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又有实际才干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较早的。

总之,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有不可替代的凝聚和辐射作用。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文化不断向外传播,多次走出中原,不断走向世界。今后,黄河文化也必然能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以新的姿态展现华夏的风采!

猜你喜欢

宋元孔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谁远谁近?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