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面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图文志的编纂

2022-11-22谭美军

广西地方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交通线抗战时期图文

唐 凌,谭美军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2.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取得了伟大胜利,并为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国家正在组织力量,编写各地抗战通志及抗战专志,旨在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促进抗战研究的深入。笔者结合自己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抗战时期桂越国际交通线文献资料整理研究》,拟对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图文志编纂及其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做一探讨。

一、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形成与地位

(一)西南国际铁路的修筑

1885年,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据此,1896年6月5日,中法在北京签订《龙州至镇南关铁路合同》,明确铁路沿中越边境而建[1],由法国费务林公司承建。法国修筑这条铁路,目的是为了使其势力由越南伸展到中国。期间,清政府鉴于法国不断向中越边境渗透军事和政治势力,担心自己的国防安全受到威胁,加上费务林公司借机推销自己的陈旧设备,为中国社会舆论所不容,因此在铁路修成后,清政府不同意开通,以赔偿法国50万两白银了断此事[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维护国家权益,防止利权外溢,中国社会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法国以“帮助中国修建铁路”为名,力图将自己的势力扩展至中国西南边疆地区。1903年,法国与清政府签订《中法滇越铁路章程》。1910年3月,滇越铁路建成通车。是年,云贵总督多次奏请设法筹备滇桂铁路,指出“越滇路成,边患日急,宜全力经营滇桂铁路”[3]。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这一计划未能实施。民国建立后,法国利用中国政局动荡、政府财政困难之机,再次企图插手中越铁路的修筑,促使桂越线与滇越线对接[4]。只是因为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与西南军阀之间产生矛盾,无法形成修筑铁路的共识,法国的计划再次受挫。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法国一直没有放弃以越南为跳板扩大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的计划,因此,始终主导着西南国际铁路的修筑。

(二)桂越国际铁路的形成及地位

桂越国际铁路,主要是指由广西通往越南的铁路。其内涵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初为龙州经镇南关到越南谅山、河内,范围较为有限。这条铁路修筑完成后,并未真正开通,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修筑了湘桂铁路,接着又修筑了黔桂铁路。这两条铁路均在镇南关与越南铁路相接,故名桂越国际铁路。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是进一步开辟西南国际交通线,其范围随之扩大。这条铁路修筑之后,仍未实现国际联通,但是,无论在中国抗战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其地位与作用都非常重要,表现在:第一,中日两国统帅部均把这条铁路的控制作为军事战略目标;第二,桂南战役和桂柳战役,中日两国始终以这条铁路的争夺为重点;第三,中国、日本和法越政府围绕这条铁路的运输权,在外交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博弈,英美等西方国家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第四,中、日两国在分别控制这条铁路期间,为维持这条铁路的运输功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这样说,桂越国际铁路,是全面抗战史的重大问题之一,相关的图文资料,是抗战志编纂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图文志的编纂基础及现实意义

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从修建开始,就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申报》《东方杂志》《广西省政府公报》《贵州省政府公报》《广西动员百万协筑铁路纪实》等记载了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修筑的情况,以工程进展和人力、物力投入数据为主。《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外交档案选辑》《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外交密档》等收集了抗战时期中美、中英、中法、中越关系的有关档案,其中有的直接或间接涉及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此外,钟文典主编的《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和《广西通史》,重点论述李宗仁为首的桂系集团修建这两条铁路的政策与措施,并对其在抗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朱从兵《铁路与社会经济:广西铁路研究(1885—1965)》对湘桂和黔桂铁路的修建与运输情况作了一些介绍。徐万民《战争生命线——国际交通与八年抗战》用专章论述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勾勒出其大致的轮廓。张宪文的《日本侵华图志》,收集了部分与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有关的图片资料。这些著作,帮助人们深化了桂越国际交通线的认识,还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线索。

不难看出,中外学界在档案资料和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为人们开展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例如: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资料的系统性不强,尤其是支撑体系方面的资料更是如此。仅有“线”,缺乏“系统”支撑的铁路交通线资料结构,不仅导致大量资料无法容纳,更严重的是,导致战争生命线的领域狭窄,以偏概全的弊端突出。因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拓资料收集途径,完善资料结构,发掘资料价值,提供系统、新颖、真实的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图文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实为当务之急。

三、桂越国际交通线图文志的总体框架

以展示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为主,也包括支撑交通运输线的相关系统,如车站、油(煤)站、修理站、货场、桥梁、隧道、渡口,以及运输线上政府、军队、职工的行动等图文资料。资料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图,二为文字。叙述方式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首先为综述,概述抗战时期桂越国际交通线图文志编纂的意义及其作用,编写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图文志的主要特征及其采用这种形式的理由等。基本内容包括:

(一)抗战以前桂越交通线建设基础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围绕河内至镇南关和龙州铁路的修建过程,叙述中法战争后中越交通格局,目的是了解抗战爆发前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历史基础。证明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开辟,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产物,其意图是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市场连为一体,以便于其销售商品和掠夺原料。

(二)湘桂、黔桂铁路的修筑

抗战时期,桂越国际交通线的主体是湘桂铁路和黔桂铁路。这两条铁路都是为适应抗战中后期的军需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而修建的,带有突出的应急性。在修建过程中,国民政府和湘、桂、黔地方政府调用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据统计,1937—1938年,国民政府和湘桂两省共为湘桂铁路投资3600万元[5]。对此,应分线分段予以展现。揭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用的异同点,说明中国在战时生命线上付出的巨大努力。法国政府根据当时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向中国提供了部分借贷资本,同时还组织力量参与桂越国际铁路的修筑。对此,要如实记载有关的过程及其缘由,并注重与晚清时期的情况进行对比,明确两个时期的异同点。

(三)战时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运输

按照时间顺序,以政府、军队、企业以及亲历者的图文记载为依据,分类予以展现,重点说明桂越国际运输线对支撑抗战的作用。同时,注重运输“点”“线”“面”的体现。所谓“点”,是指桂越国际交通线各个站点。所谓“线”,是指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所包括的湘桂线和黔桂线,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所谓“面”,是指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所经过的地区。惟有如此,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出这条国际交通线的作用及其特点。

(四)战时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维护

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除了1939年底至1940年初、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被日军控制,其余时间主要由中国掌控。这条战争生命线既要靠军事维护,也靠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维护。在概述各种维护力量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图文,凸显战时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维护系统。

(五)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争夺

抗战时期中日双方围绕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的争夺主要表现为昆仑关战役和桂柳会战。为此,要通过比较研究,确定不同图文的史料价值,将军事斗争背后的运输线争夺充分展现出来,证明这条运输线关系到中国抗战的前途,也是支撑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线东方战场的重要因素,并注重表现不同阶段的争夺重点及方式。依靠军事、政治和外交所开展的铁路运输计划、行动、人与物的关系等是争夺状况的具体反映,应尽量使之具体化,凸显历史的细节。

(六)日军败逃时对桂越国际铁路交通运输线的破坏

选择中、日、美等国的图文资料,分路段展现破坏的状况。昆仑关战役期间的局部破坏和桂柳会战期间的全面破坏,虽然性质相同,但是方式却存在较大差异,要注重区分。破坏程度不仅要关注当时的状况,而且还要关注潜在的影响;不仅要看铁路运输业本身的损失,而且还要看相关行业的衰退。

(七)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运输线的历史地位

用中国及国际社会评价的图文予以诠释。以军事上的地位为主,兼及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鉴于国际社会的评价立场不一,方法各异,应本着真实全面的原则,尽量收录,以供后人参考。政府、军队、社会媒体的评价,最接近历史的真相,而且文字和影像记录也相对较多,应努力发掘这方面的资料,使之成为表现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历史地位的基本内容。

四、桂越国际交通线图文志编纂的创新探索

一要拓展“战时生命线”的学术内涵,正确处理“线”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而运输的顺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铁路沿线的车站、煤(油)站、维修站、转运站、涵洞、桥梁、仓库、枕木厂、碎石厂、战时难民接待站,以及运输管理机构、维护机构等,作为战时生命线的支撑力量,长期以来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即使有所论述,也是孤立地看问题,并未从运输系统的角度进行审视。事实上,这些因素非常重要,在战争环境下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枕木是铁路修筑最基本的物资之一,需要量很大。在战争形势下,不可能从其他地区进口,只能就地取材,而且还要确保货源不中断。为此,广西当局一方面发动群众寻找木料,另一方面指令柳州沙塘广西农事试验场的科研人员对生长快、经济实用的“大叶桉”等作为铁路枕木进行实验。接着,又通过各级政府在各地推广种植。实验过程和推广种植过程,涉及许多科技活动和社会组织活动,值得记载的内容很多。再如,桂柳会战期间,铁路沿线社会秩序混乱,广西、贵州境内的转运站,负责物资的调配和人员的转移,由于政治、军事、经济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各转运站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正是这种差异,反映了战时生命线的真实状况。转运站与桂越国际交通线存在密切关联,没有转运站的保障,铁路交通运输就会受到制约。可见,必须将铁路这条“线”,与相关的支撑力量这个“系统”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其功能与作用。

二要根据图文诠史的要求,对资料结构重新定义并进行科学取舍。对抗战时期桂越国际交通线图文志的编纂而言,合理的资料结构至少包括:第一,图和文要合理组配;第二,各历史阶段的资料比例要大致协调;第三,中外的资料要尽量有所反映,使志的内容体现出国际性;第四,传统的资料与现代的网络资料要相互交融,真正具有多元化特征。在编纂过程中,要根据上述要求,对资料进行科学的取舍,并用在修志当中。

三要加强对非文本资料的解读,扩大资料线索。所谓非文本解读,就是对非文字表达的信息进行解读的过程。照片是非文本信息的载体之一。抗战时期围绕桂越国际交通线的修筑、维护和争夺,社会的各种媒体留下了不同的照片。这些照片有的容易理解,有的则需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情景等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非文本解读的过程。例如,桂越国际交通线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段面临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环境信息若能充分运用在修志中,不仅可以扩展志书的容量,还能增强其表现力。将新的信息运用在图文志的编写中,并将解读的理论成果以注释、备注等方式与文字资料融为一体,提高其史料价值。

志书述而不作,但是并不等于不需要运用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做指导。相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站在历史学和方志学的制高点,把桂越国际交通线放在全国抗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才能编写出有新意、高质量的图文志。为此,下列思想应贯穿在编纂工作之中。

一是抗战时期桂越交通运输线具有国际化特征,必须体现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价值观,以及抗战史国际语境的表达。

二是当前收集整理史料的重心,应利用现代技术,立足于相关资料的融通,增强多重证据运用的简洁与有效。图文志有助于优化史料,提高其真实性和清晰度,促进证史工作。

三是对于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除了关注人物、情景、周围环境,还必须关注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等。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拍摄者、存史场域、证明力等因素。

四是图文志的叙述语言要根据内容进行选择,既可图文并重,亦可以图为主或以文为主。在坚持“横排竖写”的前提下,将分类叙述与综合叙述结合起来,突出国际视野,既揭示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的本质,又展现生动的过程与细节。

五是抗战时期桂越国际铁路交通线是修建、运输、维护、争夺诸要素的统一,图文志必须全面深刻地表现这种统一性。

猜你喜欢

交通线抗战时期图文
画与理
观《绝密使命》感言
中央红色交通线: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出版
抗战时期乌苏里江边的中苏情报站
轨道交通 “风景”独好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喝醉的线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