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一步跨千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直接过渡”理论的诞生
2022-11-22谭世圆
谭世圆
德宏芒市一片茂密的甘蔗林中,远远地便可看见一座巨大的目瑙纵歌标志性建筑,建筑上方中间“西山·中国景颇第一乡”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西山乡,中国境内景颇族最集中的聚落,“直接过渡”方针诞生的地方。如今的西山乡富含民族元素的砖瓦建筑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热情好客的景颇族群众时常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020年底,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步伐,西山乡景颇族实现了整体脱贫,步入幸福美满的小康社会。
很难想象,70多年前的夏天,“刀耕火种”“被发跣足”还是西山景颇族社会的真实写照。1950年5月,德宏全境解放,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大批民族工作队员来到这里开展起了红红火火的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的过程中,西山景颇社会的样貌逐渐翻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开始在景颇人心中萌芽,“直接过渡”的政策也在这一系列的民族工作中被探索发现。
“做好事,交朋友”:德宏民族工作的初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项事业亟待复兴。1950年初,随着人民解放军陆续进入“大西南”“大西北”,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解放。如何让边疆少数民族真正当家作主,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重心。于是,轰轰烈烈的民族工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
解放前,德宏作为云南省沿边地带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管理的边缘,各族民众视土司为一方之主,给土司交税、做工是各族群众的日常。经济上,因毗邻缅甸,当地社会一直“内疏外密”,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坝区物产丰富,山区却是“刀耕火种”,不少少数民族群众物资匮乏,温饱难以保证。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一师进入德宏,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德宏开展民族工作。面对德宏各民族群众缺少食盐、棉纱、布匹的情况,“部队在繁重的剿匪任务下,组织军马驮运,把物资源源运往边疆”,同时,作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决定》,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多做好事,广交朋友”。人民解放军的民族工作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被当地群众称为“远方飞来的金孔雀”。随着德宏全境解放,为了更好地团结边疆各少数民族,1951年,人民解放军团结德宏民族上层和有影响力的人士,建立起了德宏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为了巩固刚刚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的人民政权,中共云南省委决定组织民族工作队,宣传党的政策,解放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1952年,组织了两支由生产、贸易、卫生、文教、电影等部门组成的民族工作队进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其中第一队到达保山专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工作。到达保山后,第一队根据情况又整合成了两支队伍:一支到潞西(今芒市),一支到陇川。6月下旬,一队到达潞西,按照当地行政区划分为五个小分队。其中一支就分到了西山,秉持为边疆各族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西山工作队一到达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
“做好事,交朋友”是民族工作队最开始的工作方针。6月,正值农忙,工作队根据当地情况决定参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栽秧,与其交朋友。可是,西山的少数民族群众早被压迫许久,对这突如其来的好心顾虑很深,“怕分粮,怕收钱”。一天,西山工作队的李双主动下田帮助一对景颇族母女栽秧,但母女两人完全漠视李双的帮助,李双只得尴尬地离开。离开路上,李双想起民族工作队出发时的教导:“在民族地区要受得住冷淡。”于是,他连忙回去,先是与母女搭话,将自己带来的干粮分给她们,顺势和她们一起栽秧。结束后,景颇族母亲高兴地赞扬李双:“毛主席、共产党,格本!格本!”(“格本”系景颇语,意为“很好”)
落后的社会经济使得德宏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医疗条件也十分堪忧,由于宗教信仰,当地少数民族一直以为生病是被鬼咬,需要具有神力的法师来救治。初到西山时,民族工作队的段跃华就遇到了一位腹泻多日的景颇族妇女。那天,段跃华和景颇族山官代表李老六一起上山,快到西山驻地时,李老六指着田边的一处窝棚说,“这里有位二十多岁的景颇族妇女,已经腹泻很多天了,一直都不好!”段跃华听后,主动到窝棚里看诊,诊断后给了她一个小药包,嘱咐她如何服用,果然,过了几天这位景颇妇女痊愈了!之后,寨子里许多同样病情的景颇族人聚到一起,主动到民族工作队驻地找段跃华看病。就诊期间,景颇族群众表现出了对工作队的感激和信任,主动与工作队员谈笑,民族关系一下子融洽起来。
随着民族关系的日益渐好,为了更好地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其困难,西山工作队发起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高潮。工作队每个同志的口袋里有两本笔记本:一本是工作笔记,一本是语言笔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多数同志都学会了一部分景颇族或傣族的日常用语,减少了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的语言障碍,进一步拉近了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距离。
民族工作队真心实意为兄弟民族做好事的真心与诚意,打动了西山少数民族群众,得到了百姓的赞许,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改变了看法,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过去不一样”,许多同志与少数民族成为好朋友,“孩子们见到队员,就要求给他们唱歌,‘街子天’工作队同志到街上买玉米回来遇见景颇族群众,他就抢着把玉米送到工作队员住的地方”。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民族团结新景象:山官大会的召开
1952年底民族工作队进入时,西山解放也已经超过两年。但西山地处德宏山区,交通不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半辈子一生不曾下过山”,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共产党是做什么的,民族工作队来西山干什么,都是未知数。
民族工作队来到西山一个多月后,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交朋友”,少数民族群众才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切身实地考虑的党,是领导各民族推翻不合理制度的党,才知道人民解放军、人民政府和工作队都是中国共产党派来的人,是“帮助穷人结束苦日子的人”。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转变与加深,证实了工作队在西山的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党在边疆的群众基础正在筑牢。
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喜欢工作队,热爱与工作队员交流,肯定中国共产党,西山工作队决定趁热打铁在西山召开有关团结少数民族的大会。
1952年7月下旬,工作队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代表沟通,打算依照景颇族的传统聚会方式,杀一头牛、一头猪,载歌载舞,召集德宏有影响力的景颇族头人、山官、代表在西山召开团结大会。大会主要的议程包括三项:一是工作队讲话总结一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二是各山官发言;三是喝鸡血酒盟誓。
会议期间,几位主要山官代表依次宣读了誓词,大意为:“听共产党、毛主席的话,紧密团结,互不欺骗,搞好生产,过好生活。”宣誓结束,各位山官与工作队员将鸡血酒一饮而尽,边喝边喊:“共产党好!团结起来!”
两天的大会,收获不小,既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又扩大了党的影响。一直以来,山官作为景颇族的首领,在景颇族内具有最高的话语权。山官与民族工作队的盟誓,证明了德宏景颇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了民族工作队进驻西山的做法。这次大会改变了景颇族对政府的认识,知道了自己是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平等地位的民族,“明确了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西山是中国的地方,景颇族和大家一样“都是中国人”。
一支民族工作队,一群热情洋溢、无私奉献的民族工作队员,一次喝酒盟誓的团结大会,让边疆少数民族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华民族一家亲”,在德宏西山这个边疆少数民族山区生根发芽。
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方针的提出
1953年7月,在西南地区“民族自治区域”建设的大步伐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建立,德宏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益日益完善,民族团结在德宏更进一步。
当年,中央统战部拟定的《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经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讨论通过,其中,对于还未进行民主改革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两种改革方式,即包括:“至于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的少数民族地区,它们也将直接地、但却是逐渐地和我们共同过渡到社会主义。”此后,中共云南省委即派出工作组到边疆民族地区开展调研。
由省边委副秘书长马曜带领的工作组就来到了德宏西山,与中央民委刘冠英、王可一起开展调研。在40多天的时间里,工作组调查了西山41个景颇族寨子,6个典型寨,14户典型户,共计景颇族950户1408人、汉族107户471人、德昂族16户78人。调研期间,工作组结合民族工作队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召开会议,广泛听取工作队员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发现譬如西山一类的未经改革、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是土地占有不集中,阶级分化不明显,山官参与到群众的日常劳动中,其生活水平相当于甚至低于内地中农水平;二是这里的山官特权还没有阻碍生产力,当地生产水平低下,仍是“刀耕火种”,没有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根据调研情况,马曜写出《从遮放西山区的情况看景颇族地区的生产问题》的报告,提出:“景颇族地区土地不集中,阶级分化不明显,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不是山官、头人的剥削。而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和停滞,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及拉事祭鬼神等原始因素和落后因素。”此后,工作组又起草了《关于在遮放西山景颇族地区团结生产的初步意见》。“直接过渡”方针开始在边疆民族工作者的思想里酝酿。
1954年,根据调查工作组的意见,云南省委对譬如德宏西山等情况相似的少数民族地区反复研究,拟定了“直接过渡”的方案,并由时任云南省边委副书记的王连芳到北京汇报给中共中央。云南的方案,得到了党中央主要领导刘少奇、邓小平、李维汉的肯定。8月,西南局即批转了云南省边委《关于边疆民族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指出:“在这类民族地区,不进行内部的土地改革,应以‘团结、生产、进步’作为长期的方针,保证他们直接但却是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10月,《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以下简称》《总结》)经毛泽东、刘少奇批阅后,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文件,成为“直接过渡”方针的指导性文件。《总结》指出:“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的少数民族地区,它们将直接地、但却是逐渐地和我们共同过渡到社会主义。” 28日,中央云南边疆工作组和中共云南省委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加强云南边疆工作的意见》,提出:“云南边疆阶级分化不明显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不经过土地改革云南这一阶段,而是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帮助下,通过互助合作,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至此,“直接过渡”方针正式确定。此后,云南省委根据情况划定了云南开展“直接过渡”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为民而生、因地制宜的“直接过渡”方针在云南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
党和国家在德宏做出的大量民族工作与实践,让“直接过渡”这一创新的民族政策诞生在这里,而这一方针的提出与实行,让云南乃至全国的多个少数民族实现了“一步跨千年”,为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为如今云南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安定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而做出的重要工作之一,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象征。新时代、新征程,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以史为鉴,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