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2022-11-22王章豹张漂漂

关键词:尊师重教德育发展

王章豹,张漂漂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代领导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对历史科学借鉴、对国情深刻分析、对国际大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逐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其中,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尊师重教、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问题的精辟论述,更是一脉相传而又与时俱进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百年传承与创新历程,对于推动新时代教育理论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却鲜见。历代领导人的高等教育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本文围绕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人才这条逻辑主线,从六个维度,对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高等教育思想的百年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脉络进行回溯和探讨。从培养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看,在历代领导人这些一以贯之、相互关联的高等教育思想维度中,党的领导是保证,“优先发展”是前提,培养目标是方向,立德树人是根本,尊师重教是基础,深化改革是动力。

一、关于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缔造者,他一贯重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权是毛泽东在革命建设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确立了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地位,他在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延安时期创办的陕北公学也直接把“教育为持久抗战服务,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并开创性地实施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40。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年他在视察天津大学时强调高校要抓住的“三个东西”中的首条就是党委领导。[3]随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率先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在完成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后,邓小平更加坚持党要掌握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校的领导体制也经历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个阶段[2]40。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4]104为此,“各级党委 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5]121针对党对高校的领导,他郑重指出:“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一定要选好”[4]53。

江泽民也指出:“要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6],这样才能确保高等教育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江泽民还非常重视高校的领导体制改革,他强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等院校,党委要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 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充分行 使职权。”[7]371胡锦涛同样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8]。

习近平也旗帜鲜明地继承发展了关于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的思想,针对“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9]347的状况,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九个坚持”中的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并认为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坚强保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也曾指出:“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0]。这是因为,高校办学的政治方向是决定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11]。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认为这是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方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的领导体制也先后经历了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

二、关于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一直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早在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早期共产党人在长沙创办了中共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湖南自修大学。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在苏区又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支持和领导下,延安还先后办起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12],从而培养了大批适应抗日战争需要的干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着力推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1957年,他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3]309

邓小平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样给予了充分重视。1977年,邓小平毅然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也在拨乱反正中步入恢复和调整发展的正轨。邓小平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多次强调从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35“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5]120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而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双重使命,因而邓小平还突出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科研功能,他指出,大专学校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其中“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4]423

江泽民贯彻了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233,1995年他又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要“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428。在“坚持教育为本”的基础上,江泽民还确立了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地位,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6]

胡锦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4]他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再次强调:“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5]

习近平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同样重视优先发展教育和高等教育。他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16],必须“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 之大计”[17],“坚持优 先发展 教育事业”[18]。习近平还将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更加突出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他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潜力的重要标志。”[10]“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等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共领导人始终将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们关于教育优先发展和高等教育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也是一脉相承、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三、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毛泽东是从马克思教劳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出发,来谈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他在1957年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226毛泽东的“三育”观,为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提供了行动指南。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985年,他提出要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5]110的一代新人。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也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确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毛泽东“三育”观和邓小平“四有”人才观的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1]332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这是胡锦涛对“三育”观和“四育”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36。要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将“四育”拓展到“五育”,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臻完善。习近平关于“五育”并举的提法,是他对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前几代领导人人才培养目标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制定的有关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它反映了党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价值取向。教育方针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它导引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23]。综上所述,在历代领导人的高等教育思想中,有关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述都占有重要位置,都是以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24]作为理论支撑的。随着他们对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党的教育方针的日趋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也经历了从“三育”到“四育”再到“五育”的演变历程。

四、关于立德树人

毛泽东对德育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不懈抓德育工作。他之所以这样重视德育并将其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是因为德育工作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毛泽东尤其重视高校的德育工作,早在延安时期创办陕北公学时,他就提出要将德育置于培养“革命先锋队”的首位。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中,把德育放在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首位,翌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也明确要求:“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25]。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德育和思政教育目标,提出必须将德育贯穿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1978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 养。”[4]1051980年,他再次 强调:“要加 强各级 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4]369

江泽民承继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德育首位的思想,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他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6]。江泽民认为,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并特别强调发挥“两课”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1998年,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就德育工作向全国大学生和各界青年提出了“四个统一”[21]124-125的希望,赋予“德育首位”和“德育为先”以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

胡锦涛在总结老一辈领导人“德育首位”思想的基础上,对德育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7]420这充分体现了育人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德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胡锦涛也非常重视高校德育工作,他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28],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继承了前几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并赋予“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将其提升到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要求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阐明了“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0],“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6]习近平非常强调德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首要地位,他表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6]这里的“德”是分层次的,既有个体层面的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更有社会层面的公德和国家层面的“大德”,也就是古代圣贤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习近平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6]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成为道德自律的人,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习近平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他对师德提出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等的“四个统一”要求,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9]

“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国古代教育特别是儒家教育历来重视品德养成,无论是孔孟老庄,还是宋明理学,都把品德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也继承了中国古代“崇德修身”思想,对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从“德育首位”到“德育为先”再到“立德树人”,他们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五、关于尊师重教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一贯重视发挥教师等知识分子的作用。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在湖南第一师范主办的工人夜学里担任过教员,随后几年又相继在修业小学、一师附小、一师师范部任教,他还于1921年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教育学”,“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教育事业”[30]。可见,毛泽东从自身的经历中切实感受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并对教师和教育事业充满了感情。1936年,他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31]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32]。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33],倡导尊师重教,并且率先垂范,带头尊敬师长(如徐特立、柳亚子等),关心教师,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

尊重知识和人才、高度评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立场。他总结了“文革”时期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无差别的劳动这一角度出发,坚决为知识分子正名,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值得倚重的力量。邓小平认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4]41他认为,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及提高先进生产力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4]96基于此,他大力倡导在全党、全社会培养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要求“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 社会都 应该尊 重教师。”[4]109为了将 尊师重教落到实处,邓小平不但着力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且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求“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5]275。

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尊师重教的一贯思想。他首先是从民族振兴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战略高度来谈尊师重教的。江泽民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34]502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和保持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7]371江泽民尤其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尊师重教,领导干部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他们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江泽民还非常重视以法律制度来保障尊师重教,在他执政期间制定的《教师法》和《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35]10291998年制定的《高等教育法》也要求:“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35]1018

尊师重教同样也是胡锦涛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肩负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神圣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27]426。为了让尊师重教在全国上下蔚然成风,胡锦涛语重心长地说:“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27]426

如同前几代领导人一样,习近平也积极传承和弘扬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习近平同样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并赋予其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17]。在2020年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再次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36]习近平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曾30次走进大中小学校园,看望广大教师和学生。习近平还高度关注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问题,强调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继提出“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标准[37]之后,他对高校教师又提出了“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素质要求。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美德也对历代领导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他们身上得到代代传承,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六、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毛泽东的高教改革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进行积极稳妥的接管与改造,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仿照苏联教育模式,初步构建了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使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巩固政权服务。他还主张打破封闭式教育体制,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办学,如可以在正规高等教育之外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二是改革教育内容。针对“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38]的状况,毛泽东主张废除旧课程旧教材,建立新课程新教材,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革新教育内容。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他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就对学校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缺乏感情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批判,他尤其反对旧的“填鸭式”教学法,并于1929年提出了启发式、讨论式等“十大教授法”[39]。毛泽东还要求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建立信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文革”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摧残。1977年和1978年,邓小平相继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和研究生招生制度。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突出问题,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4]95邓小平的高教改革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宏观上,他强调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三个面向”;在内容上由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改革转向实行全方位的改革,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发展留学生教育等,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强调:“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在大专院校中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4]54在微观上,邓小平要求对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高校的招生计划、教学方法和毕业生分配制度。1978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4]10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为此,江泽民更加强调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他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1]123作为密切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结合,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他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1]123,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随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江泽民还指出:“高等教育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7]373而“不断推进教育创新”[34]499,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他还就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大学生招生就业制度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但数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质量的提升。胡锦涛深刻认识到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四点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40]。他随后又针对高等教育特别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突出问题。在继承前几代领导人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根植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鲜活实践,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集中全党智慧,就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其中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有独特的历史土壤和国情特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是习近平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走自己发展道路的新要求。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1]2016年,他再次指出:“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0]

二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大国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强国。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这对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和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作出了前瞻性谋划和战略性部署,明确提出我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2021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指出:“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19]。

三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针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矛盾和群众关切,习近平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8],深化办学体制、教育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17]。习近平认为:“高等教育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突出”[9]247,“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6]。为此,他提出要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等,同时要“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17],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改革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由上可知,如何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一直是历代领导人关注和着力抓好的重要问题。

七、结束语

建党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在曲折前行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42],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共历代领导人高等教育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坚 持 开 拓 创 新”[43]。以 毛 泽 东、邓 小 平、江 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共历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论述的上述六个方面问题,都贯穿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人才这条逻辑主线,是合规律性教育与合目的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彼此之间也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优先发展”是重要前提,培养目标是正确方向,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尊师重教是坚实基础,深化改革是不竭动力。此外,历代领导人在关于高等教育公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于高校科技创新、关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经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到胡锦涛再到习近平的百年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展望未来,我们要立足于历代领导人高等教育思想之百年传承与发展,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直面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继续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尊师重教德育发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尊师重教,每天都是教师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