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茶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路径探索

2022-11-22蔡建华

广东蚕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油茶农户经营

蔡建华

油茶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路径探索

蔡建华

(湖南省祁东县林业局湖南衡阳421600)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植物,覆盖范围广、栽植面积大,茶油为优质食用油,还可以作为润滑油等工业产品加工生产的原材料。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油茶生产经营模式发生变化。文章阐述了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重点从村社合一、“公司+大户+农户”、油茶复合经营三大方面探究油茶经营模式的优化路径。

油茶;生产经营模式;优化路径;复合经营

20世纪60年代以来,油茶在我国开始大面积种植,但始终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油茶产业。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环境基础、资金基础、条件基础及技术基础等愈发完善,高产稳产优良油茶树种的研发、集约化栽培技术的逐步成型,油茶加工工艺的逐渐发展,为我国油茶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就现阶段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而言,油茶在经营上不适宜大规模经营,而是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政府主导、相关行业及企业的支持下探寻油茶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农户家庭生产经营、大户生产经营及企业经营结合为有机整体,从生产源头上保障油茶高产稳产,提升油茶品质与单位面积产量,并且通过油茶复合经营进一步扩大油茶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继而促进我国油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油茶()为山茶科山茶属中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经济栽培价值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的总称。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其茶籽可以制作优质的食用油,还可以用于生产润滑油等工业产品。油茶四季常青、树形优美,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再加上油茶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根系较为发达,抗低温冻害,且经济效益高,具有改善环境、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等作用,用途广泛,极具发展潜力,因此在我国拥有较为广泛的种植面积[1]。

截至2021年12月2日,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 800万亩,其中,高产油茶林1 400万亩,茶油产量62.7万t,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 160亿元。自2019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在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油茶产业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对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截至2020年,已经改造364万亩,部分地区油茶产量提升4倍~10倍,为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但就现阶段我国油茶生产经营模式而言,依然以农户家庭生产经营为主,一方面,种植较为分散,整体性管理难度较大,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且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经济回报效益偏低,再加上受到油茶生长习性的限制,导致油茶生产经营的局限性较大,单纯依靠油茶经营难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缺乏新型技术、设备设施的支撑,在栽植油茶时倾向于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栽培技术等的应用率不足,加之部分油茶林处于山地、丘陵位置,土地平整度不足、道路设施等不完善,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生产经营中劳动力消耗较大,导致部分地区油茶产量偏低,不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整体上来看,我国油茶产业现阶段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更重要的是发挥区域内部的生产合力,将各方经营主体结合为有机整体,由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从整体上保障我国油茶稳产高产,再以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推进油茶生产经营的产业化。

2 油茶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路径

油茶生产经营模式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与动态化的“工程”,既需要了解油茶产业发展现状,把握好油茶市场的需求,了解现阶段制约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多措并举解决现实问题,又需要结合我国当下的经济市场条件、油茶生产技术以及油茶种植的分布特点,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基本原则探索出更加多元、高效、环境友好的油茶生产经营模式。

2.1 稳步提高油茶产量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油茶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亩产茶油平均由2 kg~3 kg提升至现阶段的9.22 kg。虽然取得可喜成就,但平均亩产量依然与50 kg的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油茶产量不足,难以满足优质食用油生产需求,是制约我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想优化改进油茶生产经营模式,首要条件便是切实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油茶高产稳产,以此为油茶生产经营新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2.1.1 改造低产油茶林

低产油茶林最为显著的特征为油茶结果少或不结果,土地荒芜较为严重,土壤贫瘠且杂草丛生,油茶根系不发达、长势较弱,再加上管理粗放,使得高大乔木与油茶争夺光照、养分与水分等,甚至会导致油茶树死亡。低产油茶林的产业也与油茶树种相关,部分树种自身产量较低,即使精细管理也难以大幅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2]。

改造低产油茶林的方法主要有四。其一,清除油茶林间杂草及阻碍油茶生长的灌木、乔木等。同时,对油茶林地进行复垦,每年进行浅锄,深度约为8 cm~10 cm,既可以清除杂草,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每隔3年对油茶地进行深耕,耕深约为25 cm~30 cm,可以起到提升腐殖土壤厚度、改良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进而促进油茶树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其二,采用嫁接技术对低产树种进行改良。即将优良无性系油茶树的枝条等嫁接在现有的低产树制作的砧木上,嫁接后4年~5年便可投入生产,产量可以提升10倍以上。其三,培育高产壮苗。即在优良无性系母树上剪取接穗,嫁接后等待苗木萌发,后转移至预先准备好的苗床上,通过科学的苗期管理以保证油茶苗木粗壮,从而显著提升油茶栽植成活率,有效提高油茶产量。其四,调整林分密度、短截修剪。油茶林林分密度过高会影响油茶对光能的利用,从而影响油茶的产量。大部分低产油茶林存在林分密度过小或过大的情况,且林相不完整、分布不均匀。针对此类低产油茶林,要保持株行距相对整齐,以70株/亩为宜。对于主干多、树冠拥挤、枝条重叠的油茶林,要剪除不结果或结果少的主干、病死枝或枯死枝,以疏剪为主,保持林间通风及光照情况良好,强化油茶树的长势,以此为油茶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2.1.2 应用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

油茶集约化高产栽培的内涵体现在两大维度:一方面,以最小的资金、物料等投入达到最优化的产量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油茶正常生长发育,为油茶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应用油茶集约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量化各类生产要素,精准控制水肥量。首先,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林业措施防治为主,联合运用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再配合药剂防治。通过改善林间通风及卫生情况、及时清除林间杂草、做好越冬防护及覆土等措施提升油茶长势,继而提高油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同时,积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如生物寄生防治技术可以起到害虫防治效果。此外,应用物理防治技术,利用油茶害虫的习性,在林间悬挂黑光灯等进行诱杀,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药剂防治技术时,需要依照病虫害的类型、危害程度等合理控制用量。例如,针对油茶炭疽病可以选择50%多菌灵500倍液喷洒在患病处,每隔15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这样既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用量,又可以增强病害防治效果。

除此之外,油茶栽植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应当根据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油茶生长习性及生产阶段合理选择施肥类型、控制好施肥量,例如,在油茶幼树阶段需要施加钾肥以促进树冠生长,用量约为833 g/株。科学施肥可避免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在保护油茶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还可以稳步提高油茶产量。

2.2 创新创优油茶生产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油茶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大户生产经营模式、合作社生产经营模式、公司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不同生产经营模式有其各自的优劣势及适用条件,总体而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导致油茶品质难以保障、油茶生产经营管理过于粗放。因此,当前油茶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的思路为村社合一,或是由公司牵头,以大户带动农户循序渐进地提升区域内油茶生产经营水平,具体策略如下。

2.2.1 村社合一生产经营模式

油茶村社合一生产经营模式是指建立村社合一的股份制合作社,由村两委作为合作社运行管理的主体,以油茶产业发展为导向带领农户参与油茶生产,主要负责制定油茶生产规划及方案,完善村社合一的具体章程等。农户可集资入股或个人入股,无论何种形式都保留明晰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同时,可入股的生产资料较为多样,资金、农机、土地等都可通过参股后重新分配,且在利益分配上包含按资金分配、按股权分红分配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农户参股的积极性,将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规模结合为有机整体,形成规模效应。此外,在经营管理上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相互促进与相互督促以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与再分配,显著提高油茶生产力。在生产及产品销售上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种植抚育实践培训等,并且通过统一化的销售保障油茶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发展村级产业,促进集体经济水平的提升[3-4]。

2.2.2 “公司+大户+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大户+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指由公司牵头,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前提下承包其土地,再将土地承包给大户或与农户签订单,由大户在公司与农户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沟通,为农户提供油茶产业相关信息、油茶种植抚育技术等,以此让农户专注于油茶生产。在“公司+大户+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下,油茶生产经营模式适度扩大,可以减少为扩大规模而进行的资金投入。同时,相对于传统油茶生产经营模式而言,新模式下油茶生产经营的技术含量明显提升,克服了传统粗放式经营带来的弊端,可以实现油茶生产经营的现代化、高效化与绿色化。此外,该模式的销售渠道一般为企业订单,兼有上门收购,可以高品质油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实力,继而有效提高农户的收入。

2.3 大力发展油茶复合经营模式

油茶复合经营模式是指以油茶为主体,促进林农牧副渔等多种产业相结合,实现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组合、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的高级生产体系,其根本目标在于让林业相关产品多元化,扩大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效恢复与保护林业生态系统。实践表明,发展油茶复合经营模式可以改良土壤肥力及林间小气候条件,保持土壤含水量,为杂草及病虫害管理提供便利。

2.3.1 “油茶+养鸡”复合经营模式

油茶林下放养鸡通常会按照每公顷1 500只的密度配置,每亩可增加收入12万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应避免在油茶花期9月下旬以及12月下旬放养。在油茶林区散养鸡等动物,容易导致土壤紧实,因此需要强化垦复,适当疏松土壤,以此来保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另外,养鸡时产生的鸡粪直接留在油茶林中,经过堆沤发酵,很容易导致各种病虫害问题发生。因此,要保证病虫害观测工作以及防治措施在实践中全面有序地开展。此外,在鸡的品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油茶林内的食物种类、活动空间、光照强度等因素。一般来说,尽量选择当地的土鸡。土鸡肉质紧实且营养丰富,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能够自由捕食林间的昆虫、采食林间杂草,配合玉米等稻谷的喂养,可以健康成长。打造“油茶+养鸡”生态循环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油茶林的经济效益,改善当前油茶生产经营模式。

2.3.2 “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油茶复合经营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寻求适宜油茶林下发展的经济新品种,充分发挥林地空间资源优势,逐步实现以耕促抚、以林养林,以此有效解决油茶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的问题。黄栀子在我国的种植面积约为20万亩,其可以作为盆景植物,果实内提取的栀子黄既可以作为化妆品等的天然着色剂原料,又可以作为天然食品色素,并且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在油茶林地间作套种黄栀子,可以有效提升每亩的林下经济水平。不仅如此,黄栀子叶片含水量较大、不易燃烧,可以在油茶林地周边形成生物防火林带,所产生的经济收益也可用作油茶栽植抚育。在发展“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时,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宜的黄栀子品种,如“天顺4号”等。在推广前要建设示范基地以开展试点套种工作,一方面,体现出油茶林下复合经营的优势,吸引广大林农积极参与并创新油茶复合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解决复合经营中出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并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各区域大力运用“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数据显示,“油茶+黄栀子”复合经营模式下,每亩林下效益可以达到1 380元,而油茶管护及经营成本约为每亩400元,完全可以抵消油茶经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3 “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

油茶林地下间作药用黄菊是油茶复合经营下的林药复合模式。实践及调查研究表明,“油茶+黄菊”复合经营模式下可新增产值85 000元/hm2。不仅如此,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油茶生产成本,改善土壤条件,尤其是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上效果显著。数据显示。“油茶+黄菊”经营下土壤0 cm~26 cm土层有机质是纯林模式下的2.6倍。除此之外,相对于油茶纯林而言,林下种植药用黄菊会对油茶树体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调查显示,套种黄菊后,油茶树树梢的抽梢数量会增长25.32%,梢长度平均增加24.03%,树高增长14.28%,土壤内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显著提升。在林下种植药用黄菊时,要对林地进行复垦,整成宽度为1 m、高度为0.15 m的条带,开小穴并施足底肥,将黄菊的种植密度控制在19 500株/亩左右。且在后续的管理中要做好除草工作,并在根部培土15 cm~18 cm以防止植株倒伏。5月下旬,开始第一次摘心,之后每隔15 d进行一次,至7月下旬停止。黄菊种植当年便可以收获,第一次采摘50%,第二次采摘30%,最后一次性采摘完毕,后采取恒温烘干方法对采摘的黄菊进行处理。

除了套种黄菊外,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间作决明、大豆等,进一步发展林农与林药复合经营模式,优化油茶生产经营[5]。

3 结语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现阶段,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快速但还不成熟,因此需要稳步提高油茶产量,为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奠定基础。同时,要实行村社合一、“公司+大户+农户”的油茶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实现油茶的适度规模经营。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油茶林下复合经济,逐步实现对油茶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

[1]陈福,郭晓春,刘倬志,等.油茶+莪术复层经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1(17):122-123.

[2]郭传金.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8):34-35.

[3]李志勇.油茶幼林主要生态经营模式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14):95-97.

[4]瞿虹,季新良,彭辉,等.油茶林地不同复合经营模式根系生长特征[J].林业科技通讯,2021(1):40-42.

[5]钟友海,单伟平,郝泽金,等.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困难与对策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2):146-14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45

F326.2

A

2095-1205(2022)03-139-03

蔡建华(1978- ),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油茶经营模式。

猜你喜欢

油茶农户经营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