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PS类型网络游戏诱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2022-11-22刘仁杰

法制博览 2022年28期
关键词:游戏

刘仁杰

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FPS类型网络游戏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FPS类型网络游戏的概念

FPS类型网络游戏也称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在以往的游戏中,玩家需要操纵屏幕中的虚拟人物来进行游戏,但FPS类型网络游戏是以玩家的主观视角来进行的,在参与时虽然玩家看不到自己所操作的角色,但却能享受到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而游戏中所谓的“射击”,大多是玩家扮演的角色通过枪械等武器攻击其他玩家。

(二)FPS类型网络游戏的特征

随着手机、电脑设备的普及,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现日益低龄化趋势,集中在6至14岁,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FPS射击类游戏之所以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是由于它有以下几点特征:

1.体验的互动性和真实性

在FPS网游里,你的对手或队友不再是一个事先编写好的机器人程序,而是一个可以对你的行为表现实时反馈的游戏玩家,这种高度的互动使得未成年人特别容易沉迷其中。再加上3D或VR技术的运用,使得游戏中的射击手感和打击感更加逼真,配合上血腥的画面和环环相扣的剧情,带给玩家身临其境体验的同时也留下了大胆的暴力想象,这使得未成年人强烈的好奇心在FPS类型网络游戏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模式的竞技性和紧凑性

FPS类型网络游戏有着极强的竞技性,市面上常见的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都有着严格的排位赛系统,玩家之间通过不断比赛,在一次次的胜利中达到更高的等级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而且FPS类型网络游戏与其他网络游戏相比节奏更快,一场游戏快则5到6分钟,慢则20分钟左右。紧凑的游戏节奏使得未成年人可以一旦有空就可以玩上一把FPS游戏,大大增加了其对此类游戏的依赖性。且玩家所扮演的角色“死亡”之后可快速复活重新投入战斗,让玩家体验到了酣畅淋漓的战斗,感受前所未有的快感。

3.画面的残暴性

FPS类型网络游戏与其他类型游戏相比,由于它特殊的游戏视角和精致的画面细节,使其能更加直观地将射杀、爆炸、鲜血等镜头展现在玩家面前。未成年人正处在身体的发育期,精力充沛,血脉偾张,对此类画面比其他年龄段人更具兴奋度。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易在FPS类型网络游戏中释放荷尔蒙,享受在现实中无法体验到的紧张、刺激的打斗快感,无限释放原始欲望。

二、FPS类型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一)导致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化,价值观扭曲

未成年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喜欢标新立异,对是非善恶还缺乏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极易受到引导,自我控制力差。FPS类型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射杀、爆炸等画面有一定的煽动性、吸引性,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无意识模仿,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现实,导致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2018年在湖南,沉迷于一款暴力网游的15岁少年唐某,为了在现实中体验虚拟世界杀人的“刺激快感”,将23岁的女邻居残忍杀害。该犯罪嫌疑人被捕后交代,在初二时就因游戏产生杀人渴望,“想体验一下真的杀人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像在游戏里一样简单又有快感。”在审讯过程中,这名未成年人并没有表现出悔意,供述杀人过程时思维清晰、举止平静,甚至不时露出得意之色。不难看出在FPS类型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只要玩家与他人一言不合,即使是队友也可以射杀,而屠杀过后又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种任意杀戮和破坏的游戏模式不仅极易扭曲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还会逐步淡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二)FPS类型网游高消费诱导未成年人实行财产型犯罪

FPS类型网络游戏往往入门门槛较低,但事实上,想要在游戏中取得更好的排名,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价格不菲的游戏“装备”,否则很难在游戏中体验到快感。《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有过付费行为,11到14岁的未成年玩家中,有65%曾有付费经历,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以当下热门的某品牌FPS游戏为例,游戏中的各种虚拟枪支装备售价动辄成百上千,这些装备无一例外都具有华丽的外形,对未成年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金钱的认识并不成熟。家长往往不会花费数百元支持孩子打游戏,为了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未成年人很可能选择诈骗、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来购买游戏装备。[1]

(三)给未成年人提供临时性共同犯罪的平台

FPS类型网游便利的沟通互动功能可以快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目的和利益为导向,随时成立一个“战队”或者“帮派”,再随时悄无声息地解散,这种特殊的组织平台是结伙型犯罪的天然渠道。且恃强凌弱、弱肉强食,是FPS类型网络游戏永恒不变的主题,未成年人在长时间接触后容易产生思维定式,信奉唯有拳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上海市卢湾区检察院在审查一起青少年围殴事件时,发现一个名为“尊龙名社”的网络游戏社团,只要“堂主”发一个帖子,数十名手下就会拿上家伙,迅速聚集,为了网络游戏世界里的“帮派利益”和“哥们义气”,打打杀杀。近些年来,各类未成年人共同犯罪呈现上升势头,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FPS等各类型网络游戏其自由不受监管的社交性为陌生未成年人提供空前便利的结伙条件。

三、防治FPS类型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不良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相关立法,落实行政监管责任

虽然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做出了对网络游戏中防沉迷系统和实名制注册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对于大多数FPS类型网络游戏厂商而言,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游戏市场,如果严格按照法规,要求玩家必须提供真实身份证和姓名,很可能使得用户体验极差,影响游戏评价,最终导致用户流失。因此现实中一些小型游戏厂商利用相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用手机号微信号等方式注册登录来规避实名制。而未成年人为了规避游戏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的限制,大多通过借用其他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注册、在网上购买成年人游戏账号等方式。

虽然目前有着一系列防护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的措施,但效果欠佳。究其本质,主要问题在于下属部门落实不到位,缺乏相应行政责任。纵观上述法规,都只涉及对整个游戏行业提出要求,而对有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却没有任何规定。因此,要解决FPS等各类网络游戏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有权无责的问题,就应该在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行政责任,探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督查问责制度和评估奖惩机制,以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以有效贯彻执行。”[2]

(二)建立严格分级制度,探索新型分级模式

游戏产业发达的美、日、韩等国家网络游戏分级系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以欧盟为例,欧盟游戏分级组织ISFE(欧洲互动软件联盟)在分级时既包含年龄等级标志又辅之游戏内容描述,将游戏分为3+、7+、12+、16+、18+五级,分别代表“适合3周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到“适合18周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五大级别。[3]美国更是规定了7级划分标准。

相比之下,我国仅将网络游戏分为适合全年龄段、12岁以上、18岁以上三个级别,其标准在将来仍需要更加细致的划分。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游戏分级标准、分级制度、分级模式并没有真正形成“政府主导,民众参与,行业自律和协作”的运行模式。由于网络游戏广泛的渗透性,应当采用“社会+政府”联动模式,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网络游戏厂商,网络服务运营商,游戏玩家及其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的系统。[4]

(三)鼓励研发功能性游戏,提高社会关注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一天坦言:‘就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而言,实名制验证、游戏时间限制、收益限制等措施,会发挥一定作用,但依然有办法绕过。即使未来应用人脸识别,或者在每个游戏关卡重复验证,也无法完全靠技术解决问题。’”[5]未成年人的网络技能远超想象,租借账号、雇成年人通过验证各种规避方法层出不穷,实名制等技术并非万能。

我们应该转变思维,在游戏中寓教于乐,鼓励研发具有一定目的性,并非完全服务于娱乐的功能性网络游戏。国家应该对游戏的内容和品质把好关,当前的游戏产品应当注重提升内容和品质,而不是脱离现实,单纯依靠刺激玩家情绪兴奋来牟利。[6]政府可以“鼓励网络游戏开发商开发绿色网游,增加研发知识类、益智类等有裨益的网络游戏,让未成年人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网络游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2]具体而言,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设立专门游戏奖项,每年由游戏厂商推荐和网友在线投票,共同评选出该年度最受欢迎的功能性益智网络游戏,并给予其开发者奖励,鼓励游戏行业积极开发益智网络游戏,引导全社会更多关注功能性益智网络游戏,使玩家在参与评选中对功能性游戏从陌生到熟悉直至喜欢。

(四)家校共创良好环境,杜绝未成年人网游成瘾

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和老师与未成年人相处时间最久,关系最密切,理应承担起更多责任,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亲子关系在网络时代的尴尬。“一是不了解,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二是差关系,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都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缺引导,即父母放任孩子玩网络游戏;四是坏示范,即父母自身也沉迷。”[5]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不能缺位,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心,自然会在虚拟网络中寻找慰藉。在与未成年人相处时,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在要求孩子不玩游戏、不玩电脑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7]

而学校是未成年人第二个家,但是老师对于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知晓度较低,这一现象急需改善,学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还要适当开展“网络文化月”“网络课堂”等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只有家庭、学校;校内、校外;学习、生活资源互补,合力共建,才能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适度游戏,健康生活。

猜你喜欢

游戏
夜间游戏
游戏
送信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游戏五计算
游戏四换牌
游戏三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