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视阈下青少年法治教育问题分析
2022-11-22梁建忠
梁建忠
酒泉市委党校,甘肃 酒泉 735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权利渐渐移交到公民手中,社会治理成了共同协商、全民参与的活动,公民便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利。有了民主,还需要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社会的健康运转;同时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人才,肩负着无比重大的责任。因此,相关负责人应紧抓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呼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系统、全方位地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尤其需要紧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下找到法治教育的合适出路,并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深层次的法治教育来提高完善中国的法律教育的效果。
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关系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当今时代的目标,是中国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重要一步,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治理社会,有利于增进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责任是在每一位社会公民身上的,也就意味着社会的治理权利与义务被渐渐移交到公民手上。公民均可参与社会治理更加有利于为人民的幸福谋福祉,而社会治理权利的移交也需要同步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在公民有相应的思想觉悟、自觉履行个人义务的前提下给予其权利。
法律作为公民行为不可触碰的底线,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社会可以安全有序发展,将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则是树立法治权威的重要手段[1]。而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是完善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那么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任务。然而目前青少年的法治观念仍不成熟,仍有违法事件频频发生,近日还有安徽A县B中学1名初中学生在宿舍内与同学打架致死的事件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推进对青少年的普法工作的进行,不单单是增进青少年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更是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遵法守法的能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历史参考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当今变革的时代里不断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我国作为第一个决定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国家,并没有相应的历史经验提供参考,种种方面都需要进行新尝试、新方法、新革新。但是崭新的局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这一难题被突破,我国的法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也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二)难于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的兴趣
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认为法律仅仅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厚厚的法典、乏味枯燥的法律条文知识,即使安排专业的老师上课,也难以使学生真正将法律的知识记在心中,难以真正让青少年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学生没有兴趣,法律知识就无法渗透到学生心中。正如老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增加再多的普法课程,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其对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任务还是作用微弱。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对善恶是非还没有明确的分辨能力,同时还具有这个年龄段独有的叛逆精神,容易认为“家长教师不允许”“与众不同”的事情便是帅气的,从而接触打架斗殴、校园霸凌、吸烟等事件,在“不知法”的情况下触犯我国法律底线。激发青少年学法兴趣,向青少年进行普法工作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学校缺乏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
在分数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追求时,法律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分到的课程时间自然就少了,且存在为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让道的行为。即使有着法律相关的课程,也大多数是形式主义,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法治教育的重视。这归根结底也是因为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较低、甚至是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大多数人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甚至仍有少部分人妄图钻法律的空子,例如最近发现的不少明星犯下偷税漏税罪,甚至是强奸罪,非法持有、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罪。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进程的增加,也必定要重塑社会大众对法律的固有印象。
(四)难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联系起来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举措,其背后蕴含着非凡的意义,但也正是由此,向青少年解释这些举措的意义是较为困难的。这个难题到现在仍未解决,大多数教师只得把法治教育工作浮于表面,不去解释法律的深层意义及作用,只是去要求青少年记忆法律条文。其结果正如学者谢文俊、王鑫所说,学生成了法学教育所培植的法律人,也许熟知箴言条文知识,但缺乏缜密的法律原理性思维;也许精通法律职业技术,但缺乏以人文理性为基点的法治精神,缺乏对正义法律的崇高信仰[2]。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不应浮于表面,相关负责人应设法完成对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的革新,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让法律深深刻在每一位青少年、每一位公民心中。
三、关于加快加深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建议
(一)教师、学校加强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1.学校应增加青少年法治课程占比
2021年底,国家教育部发布文件提出要“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青少年的教育课程各科目占比即将发生变化,法治课程继2014年后将再次迎来较大幅度增加。青少年法治课程的增加将促进我国法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同时能够提高社会全民素质,为日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好坚实的基础。学校应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要求,杜绝“副课给主课让道,以提升考试成绩增强本校升学率”这种追名逐利舍本逐末的行为,增加青少年法治课程占比,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进程。
2.社会应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师资力量
国家应鼓励大学生学习法律相关的行业知识,填补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师资力量的缺口,增加青少年法学教育者的数量,增加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才数量。除此之外,法律工作者需更加端正自己的内心,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有着教育者和法律工作者双重职责的青少年法学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发展、价值取向,必须做到敬法守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教导青少年法律知识为己任的法学教师更应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职业操守,教导学生如何追寻正义、抨击邪恶,教导学生如何明辨是非,为进一步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及其深层含义、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及法治观念而努力奋斗。
3.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模式
如果只是在学校中增加法治教育的课程,学生们对于法律法规的学习仍然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增加再多的时长还是无济于事,学生依旧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法治教育仍旧是失败的、白费力气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应该尽力让学生了解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普及法律法规的力度,让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决心。目前青少年容易犯罪的类型为暴力性犯罪、侵财型犯罪、毒品犯罪、性犯罪,教师应将重心放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就可以从身边的案例讲起。例如安徽灵璧县渔沟中学一名初中学生在宿舍内与同学打架致死的事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此次事件以及犯罪孩子的后果为所有青少年敲一记警钟,让青少年明白寻衅滋事罪可以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罪根据受害人受伤情况量刑,让青少年明白法律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创新课堂的方式有很多,从小的方面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手段,结合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加入事实案例、视频使自己的课堂视听结合、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激发青少年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同时将有趣的案例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讨论,甚至安排专门的一节课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真正做一回“小法官”“小律师”,不再让法律的课堂上只有冗长的文字,让法律课堂变得活泼热闹起来;从大的方面看,教师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应将时代背景、时代目标融合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完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真正的、创新性的、根本性的革新,在向青少年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渗透当今世界的主要局势、学习法律的真正意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我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社会成员共同营造遵法守法敬法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良好的社会氛围将养成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社会大众对法律的尊敬之情,营造出全民遵法守法敬法的社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因此增强社会遵法守法敬法的社会氛围是分外重要的。
而营造遵法守法敬法的社会氛围,需要将“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人民的共识,让公民充分认识到社会的运转离不开法律的存在,法律既是规范人民行为的社会准则,更是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有力工具,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和国家机关作为执政人员、管理人员,理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推进全民普法的进度,完善我国法治体系[3]。同时相关负责人员可以组织讲座,面向社会大众讲述法律知识,结合当下时事,将重大刑事案件中出现的法律知识讲述给学生及社会大众,向听众讲述在一时冲动下犯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而造成的后果,防止影响恶劣的犯罪事件再次发生。
(三)教育人员将法治教育工作靠近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本质是将参与主体单一的政府主导转为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体现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治理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下放,让社会整体氛围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在这种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下,社会法治化就显得分外重要,政府减少了严厉的管理,给予了人民更多的信任,就更需要公民做到“心中有法,行动守法”,所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在当今突发事件防控情况下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在平常状态下,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及社会公共场所都可以举办普法活动,或是邀请重要法律工作人员举办讲座为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然而在突发事件防控的种种措施下,为减少人员密集接触的次数,相关人员应积极准备线上活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进度。线上讲座有着能向更多人普及法律知识的优势,但也有其劣势,听众无法像线下讲座一样全神贯注,这时工作人员可联动学校及学生家长,共同推动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开展。同时运用好线上普法平台,鼓励青少年参加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例如根据具体案例分析犯罪嫌疑人都触犯了哪些法律,有什么后果等等,营造青少年人人学法的良好氛围。也可依托于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可以在课余时间向青少年宣传罗翔等讲述法律知识的学者,在平日时间里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普法工作,在法律教育方面也做到“停课不停学”。
四、结束语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是一个长久的工作,需要法律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影响着法治社会的建立。两者相互促进的当下,对代表着祖国未来的青少年来说,法治教育就显得无比重要,甚至影响着其人格的建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教育行政部门应肩负起其身上的重担,将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相结合,在黑暗中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为其他国家提出新的“中国意见”。推进我国进一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最终真正实现理想中的法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