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昂扬、唏嘘与隐逸
——李白涉“髮”诗的情志表达

2022-11-22卢芮青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太白白发李白

卢芮青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学体裁之一,其创作于格调、声韵、语言、意境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诗歌的审美范畴中意象亦是值得注意的,关于意象最早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1]《文心雕龙·神思》则是首次将“意象”二字合用,“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2]。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3]由此知,意象亦是诗歌创作的灵魂所在。近代学者蒋寅先生讲到:“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意义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4]

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5]的诗歌创作中,李白常将“髮”涉入其中,使之成为独特的意象。《说文解字·髟部》:“髮,头上毛也。”(下文均使用简体“发”字——编者注)段注:“各本作根也。”[6]且古人认为“肾者……其华在发”[7]“血之荣以发”[8]。由此可知在古人眼中,头发于生命而言如同草木的根,是元神之精。《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9]身体发肤遗传自父母,是父母的结晶,损之是为不孝的。头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古代的髡刑上,据《周礼·秋官·掌戮》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10]剃去头发的髡刑在中国古代是同劓刑等酷刑一样,除肌体刑法外,还需服劳役。髡刑虽然对人体器官伤害不大,但是对于士大夫而言则是一种耻辱性的惩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云:“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11]司马迁所言可知髡刑比古代五刑之一的笞刑更重。意象具有主题性,作者选择不一样的意象表达出不一样的心境。太白引“发”入诗的创作,赋予了“发”独有的含义,使“发”这一意象,成为李白的审美意识与寄托感情的载体。

一、云鬓素丝,青春情态

李白曾两受道篆,道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己丑,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等,每年准明经例举送。”[12]唐代的统治者也是十分推崇道教的。道教思想提倡自然无为,晋人王戎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13]《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103《庄子·渔父》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15]正是道家这样的思想文化,影响了李白,使李白身上有着真挚、不矫揉造作、爱憎分明的特殊气质。观李白之诗歌创作,无论是青年之际,抑或暮年之时,都洋溢着青春气息,表现出了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6]1406的审美理想。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描述的唐代文艺特征:“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17]诚如李白之青春情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并写下了一系列青春诗篇。其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云: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掣晋宁为功?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棣华傥不接,甘与秋草同。[16]260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太白也不例外。他年少时所书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诗,都是干谒之作。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据《李太白年谱》载:“春间与从弟幼成、令问等由安陆游襄阳,始识韩朝宗及孟浩然……又案:韩朝宗于开元二十年,由荆州长史调襄州刺史。太白上韩荆州书,即在二十一年游襄阳所作。其仍称荆州者,以韩宗在荆州时,已有提拔人才之名。”[18]李白在这次呈上的《与韩荆州书》便是他的“求职信”。这首诗则于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被韩朝宗拒绝,归安陆后所写。前半部分李白自述年少时,对世事的认识并不通达,与热血豪迈之人有过深入交往,也曾为朋友两肋插刀,对旁人豪爽义气。后半部分则述说自己的仕途不顺、时运不济。整首诗李白用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表现出了自己年少时的裘马轻狂,以及豪爽热血的青春情态。

泰山作为道教名山,李白曾也去游历过,并写下六首赞美泰山的组诗。其中《游泰山六首》(其三),诗歌中描写了诗人天亮时登日观峰,远观黄河,游览八极,悠然惬意之际,偶值“绿发双云鬟”[16]391的道教徒小青童,仙童“笑我晚学仙”[16]391,当太白想要一问究竟时,转眼仙童忽逝。《唐宋诗醇》称誉此诗:“泰山观日,天下之奇,故足以舒其旷渺,而写其块垒不平之意。是篇气骨高峻,而无恢张之象。”[19]仙童的青发引入,表明自己已不再年轻,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之态。

李白年轻的心态,绝不仅存于青丝之际。时知天命的他所赠好友元林宗的《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里“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16]381表现出了此时自己已渐渐年老仍功业无成,蹉跎之意浮上诗篇。太白并不就此消沉颓靡,在诗末的“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两句则举乐毅、苏秦初去赵国、韩国游说的例子,向世人诉说自己功业虽不再年少,但仍怀有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描绘出了镊白发时,想着自己还有着年轻的心态、满腔的热血愿为国效力之心的画面感。又如《古风·其十一》: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16]377

“白在开元后期屡有惜余春、悲白发之作,实则均感叹功业未成。其《惜余春赋》云:‘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此西飞之白日’本诗亦此意。”[16]378此诗开头描绘黄河滚滚东流、太阳西下之万物易逝的画面,以此感叹韶光易逝,转而想到自己鬓发霜白不再年轻,人非青松,青春不会常驻。但自己仍心怀志向,想要乘着云螭,趁此让青春散发光彩,以及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再如弃妇诗《古风·其四十四》: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16]538

关心同情妇女的命运,是唐诗的重要内容,如张籍的《离妇》、白居易的《太行路》、孟郊的《去妇》等都为弃妇诗。诗歌的前四句用绿萝、松柏两种植物来指代这位妇女依赖其丈夫,从未心生别离分开之意,而是一心一意忠于他。接着李白对其外貌形象进行了刻画,云其“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虽貌美如花,发如青云,但仍遭到丈夫的抛弃。此诗虽写弃妇,但非只写弃妇。李白将自己比喻为弃妇,貌美青丝的弃妇对应自己的怀才不遇,最后下场也如同弃妇被丈夫抛弃一般被赶出长安。诗虽无“怨”字,却满是“怨”意,也可谓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性情。

二、嗟老伤怀,唏嘘感慨

在李白的诗歌间,引“发”表达嗟老伤怀之情亦多,尤喜用“白发”这一词来抒怀唏嘘。李白是一位道教徒,在道教中的仙人通常都是长生不死、年貌常新的。“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20],可知道教通常以炼丹服药以追求长生不老。然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头发自然会发生生理变化,发稀变白,“白发”意味着年老体衰,精气衰退。在这样的信仰影响以及正常的生理现象下,李白对长出来的白发所带来的嗟老伤怀,显得更为激烈,表现了一种“超人的痛苦”[21],就像姜宗强先生所说:“道教的不死追求才是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潜意识心理影响最重要的方面之一。”[22]在引“白发”这一意象入诗时,李白常发出时光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的不甘。如《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幛满,拂镜沧江流。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16]347

诗歌前半部分忆往昔与旧友游襄阳时的场景,后半部分写到故地重游,感叹“你”朱颜未老,而“我”却唏嘘白发。前后由忆旧时光到伤今感叹,李白把年少岁月不在,功名未成之慨表现得淋漓尽致。类似的赠好友诗作《赠王汉阳》,诗歌先以王汉阳拟王乔,赞其仙风道骨。接着诗句援“发”入诗,“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16]1393,叹时光易逝,而王汉阳的鬓发还是那么青秀,容颜也如童子般。末句合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泳贫士》道出了“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16]1393之意。

太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爱即爱,恨即恨,性情毕现,没有半点虚伪和造作,情感完全不着痕迹地显露出来。如送从弟至长安应举之作《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16]716

南宋严羽《严羽集》评此诗言:“白才真如此,可以自赠”。[23]此时太白又回西京,不免回想起自己以前在京的经历。从开篇所忆起的梦中伴君侧之景,次写“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自己放还回来之时,头发白如凋霜,而这皆因思念牵挂朝廷所致。其中隐隐流露了自己虽已白发,但仍愿为朝廷效力的愿望,以及对京都的深切想念。抒写出李白仕途不顺的悲愤之情,以及虽长白发但仍有雄心万丈之感。

李白所作的赠诗《雪谗诗赠友人》,郭沫若指出创作此诗的缘由:“刘氏与李白离异后,曾向李白的‘友人’处播弄是非,故李白乃‘雪谗’自辩。”[24]当受到世俗毁谤,李白写下此诗为己洗雪。在诗歌的第二部分(从“白璧何辜”到“谁察予之贞坚”),则极力说明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在古人“肾之体在发”[7]“血之荣以发”[8]的观念里,头发是人精气神之根,李白在此诗中更是用“擢发续罪,罪乃孔多”[16]858来说出毁谤自己的人就是拔下其全部头发来数其罪,也不足以言其罪。接着后面两部分更是表明自己虽被谗害但不屈服的心志,以及虽感有志无时但怀有抱负的雄心。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25]古人以七十始称老。然李白在不惑之年就常叹身老体衰。如“今日非昨日,明日还复来。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16]665,“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留别西河刘少府》)[16]666,都在感慨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所有的心愿未实现,心中仍未释怀。想要借酒消愁,酒后吐露心声,更奈愁更愁。

千古绝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16]1122,清人吴烶阐述:“发不可数,三千丈言其长也。愁多故易白,秋霜,形其白也。倏然对镜,睹此皤然,感兹暮年,愁怀莫述,偶于秋浦自叹之耳。”[26]此言是将李白“白发三千丈”结合身世经历来解释。诚如,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色老体衰,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当太白揽镜自照时,看见镜中的自己甚是触目惊心,不禁写下“白发三千丈”,将自己的无形的愁绪用三千丈白发来有形的表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除自抒感叹外,李白还有拟代女子的口吻用观照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情感。如《代美人愁镜(其一)》:“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16]1629塑造了一位览镜自叹的女子形象,拟代女子临镜梳妆时所发出的青春易逝之情。《相逢行》描绘了与美人相逢的情形,“相逢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名。……此篇乃白在朝时不得于君,托男女邂逅而不得相亲以寄意”[16]501。“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16]502,再一次感叹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之情。在感叹之余,对有志无处报的现状,太白还时常借酒表意,表现出及时行乐的观念态度。如劝酒诗《对酒》云: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16]1546

诗开头写下在春天、月下、树旁饮酒的情景,接着讲到昨日还是朱颜子,今日便白发催。由此感叹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繁荣帝都也会成为废墟,进而表达自己既然如此,何不及时行乐的态度。名篇《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16]276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不能倒回,光阴就在早上青丝暮成雪间飞逝,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再如《前有樽酒行二首》(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16]224

这首诗是依照乐府古题而填的新作。诗歌的前六句先写到春风掩面,由此联想到园中落花,再想到美人红颜如桃李一般,历经岁月,终会凋零。后四句言当想要与君起舞时,奈何夕阳西下。少年时的意气不肯磨灭,但如今白发如丝,感叹又有什么用?《李太白全集》评此诗:“傅玄、张正见诸作皆言置酒以祝宾主长寿之意,太白则变而为当及时行乐之辞。”[27]此外,李白还有寄内诗中也表达出时光流逝相别许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里的思念,如《寄远十二首》(其三):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16]211

“《寄远十二首》,非一时所作,多系本年前后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寄内或自代内赠。其时,妻为许氏,居安陸。”[16]210此诗是李白写给其妻子许氏的,诗歌前半部分道出异乡怀内,信尽情未尽的思念之情;后半部分感慨离别已有三个春秋,朱颜已凋,白发新生之情。前写信表达思念,信纸无法载满思念之情;后引入故园之桃李,更见其相思之切。捎信给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妻子宗氏的《秋浦寄内》云“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16]1193也有相似之情。最后在暮年之时所作的《览镜书怀》云:

得道无古今,失道缓衰老。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16]1576

这首诗中李白得出了“失道”的结论,“得道无古今,失道缓衰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诗人览镜抒情,看着镜中年老的自己,枯槁的形象,回想自己为其倾尽一生,最后用青丝变为白发的衰老事实印证了自身道教神仙理想的虚妄,这是晚年的李白对自己曾信仰的道教思想的否定。

三、披云散发,隐逸情怀

在一个文化大融合、大包容的时代,李白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正是在思想上将百家思想熔铸一体,继往开来,才成就了李白。正如赵昌平先生所说:“与其说是哪一家的思想,无宁说是驳杂的思想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28]道家飘逸、无拘无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其一生除了在长安任职翰林供奉的三年,其余都是在四处游历或隐居生活中度过。正如他所云:“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16]1501地方文化、广泛交友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李白成了一位表达自我精神和理想的自由主义者。在其诗歌间能看出李白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对心志的真实表现。加之,隐逸文化在古代文人间早有出现,孔子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29]道家主张“无为”“自然”,从许由到陶渊明都是对隐逸文化的一脉相承。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中所述陶渊明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可知李白的隐逸情怀也受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影响。古人常束发戴冠,“散发”这一形态“庄子道家则赋予其(散发)蔑弃礼法、去除世缨的精神自由的内涵,赋予其正面意义”[30]。在这样轻松自在的情境下,太白往往披云散发举杯浇愁,以此宣泄自己的不满与苦闷。因此,在李白的诗作间亦有用“散发”这一意象,来表达其隐逸情怀。如《古风·其十八》:

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香风引赵舞,清官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16]984

道家经典《道德经》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4]35此诗全诗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桃花朝盛暮枯、流水相续、人来人往的易逝画面情景。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变称名,自谓鸱夷子皮。”[31]1752鸱夷子就是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位蔑弃富贵、无拘无束的道教学者、军事家。太白在诗末举例“鸱夷子”,就是由此借喻表达自己想要携西子江湖泛舟,功成身退的隐逸思想。诚如这既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历史的经验。再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状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6]1052

这是一首太白在宣城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亦是太白的名篇之作。刘熙载在《艺概》中评此诗说:“昔人谓‘激昂之言出于兴’,此‘兴’字与他处言兴不同。激昂大抵只是情过于事,如太白诗‘欲上青天揽日月’是也。”[32]虽为饯别诗作,但诗人强烈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以及豪迈洒脱的情怀。前文自述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鄙视以及心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尾句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一举例“乘扁舟浮于江湖”[31]3257的范蠡功成身退后辞别越王勾践。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情况下,诗人陷在“不称意”的烦闷之中,所以选择像范蠡一样“散发弄扁舟”归隐之心。再如秋思之作《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16]1619

秋时,叶落花枯。文人在这个时序更易产生悲凉之感。正如朱熹所言:“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哀,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遭谗放逐者,感事兴怀,尤切悲叹也。”[33]已至暮年的李白归家途中,回想自己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想到儒家的兼济思想无望,仕途难登以及无法远足行游,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归隐之心。此时此地写下的归隐诗有些许的无奈,虽内心愤懑,但故作豁达样,披散头发卧于舟中江上,吞吐着云霞。

临别赠言诗《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全诗前半部分写下因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兵燹人祸,后半部分写自己能在乱世中拥有与崔钦这样的友谊交往。末句云:“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16]1212,奉劝好友崔钦不要为五斗米折腰,不要奔波于官禄,并指出这样将会被陶渊明责备的。虽是奉劝好友之言,侧面也表现出李白想要寻求道家清静无为的心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白无论是年少时抑或暮年时,在其诗歌间都喜引“发”入诗,赋予“发”独有的含义,从青丝到白发再到披头散发。“发”这一名词,成为李白的审美意识与寄托感情的载体。吴晟先生所说:“‘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及其存在的生命符号,是中国诗歌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它积淀了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要探讨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品格,必须从‘意象’切入。”[34]因此,从意象的角度对李白诗歌进行赏析是很有必要的。援“发”这一意象入诗,李白将自己的青春之情态,嗟老伤怀之唏嘘,隐逸之心志尽情地展现出来,让后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李白。

猜你喜欢

太白白发李白
父亲的白发
深夜拟词有感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清点乡愁
妈妈的白发
倒下的那一刻
点穴祛疾:急性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