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绣、西兰卡普为代表的湖北非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22-11-22吕丹
吕 丹
[1.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2.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汉绣、西兰卡普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珍贵宝藏,民间艺人通过一幅幅绣品展现了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渴望;作为代替文字、运用图案纹样的变化记录土家族百姓迁徙历史的西兰卡普,凸显了先人的智慧,其历史意义更是不容忽视。汉绣、西兰卡普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市场流通量及价值日益下降,原因是繁复高超的手工技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发展步伐,传统实用价值也逐渐被取代,仅存的手工匠人无法以此谋生,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现代审美。这些问题使其陷入发展困境,逐渐走向灭亡。
本研究对汉绣、西兰卡普的历史起源及现状进行阐述,提出发展策略,使非遗文化的发展能真正顺应时代发展,进入大众视野,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1 汉绣、西兰卡普的历史起源
汉绣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绣,距今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主要分布在湖北武汉、仙桃等地,是湖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汉绣的针法十分丰富,运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结合“平金夹绣”的表现形式,下针果断,图案边缘整齐,采用分层破色,层次分明,颜色艳丽,对比强烈,同时蕴含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传统汉绣以真蚕丝为主要材料,由双股线捻合而成。根据布料的不同质地和不同的图案花纹,运用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双面绣等针法,对“齐针法”进行补充,最特别的是片金绣,能让作品呈现出立体效果,这些独特的绣法使汉绣在绣业中独树一帜。以楚文化为发展土壤的汉绣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内涵赋予了其瑰丽珍贵的灵魂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
“锦”是指丝织品上具有彩色花纹的织物,在古代多指锦袍。中国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统称为民间四锦,土家织锦又分为土家花带和西兰卡普。由于历史因素,土家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于是聪明的土家族先人便将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媒介载体,他们试图通过图案纹样的变化来展示整个土家族的历史变迁,用一幅幅精美的编织品来记录生活变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艺术,因此,可以说西兰卡普是土家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西兰卡普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以丝线、棉线和毛绒线为主材料,通过土家族特有的通经断纬、手工反面挑织的织锦手法,真实反映了土家人的生活、变迁和风俗习惯,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1]。纹样图案丰富,主要分为自然景物、生活习俗、民族舞蹈、现实生活和几何图案五大类。
2 汉绣、西兰卡普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汉绣在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讲究的是“一画、二绣、三收拾”,凝结了手工艺人高超的刺绣技法,蕴藏着浓烈的荆楚情韵。2000年后,湖北省政府成立了许多与汉绣艺术研究有关的单位,汉绣艺人独立工作室也相继出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纵观整个绣品市场,与其他绣种相比,汉绣的市场发展情况不甚理想,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今市面上可寻的汉绣作品大多是戏剧服饰、装饰品、宗教信俗用品和特定的生活用品,具有特定性,难以大面积普及。汉绣作品在纹样创作上延续了传统纹样的特点,创新性不足,缺少时尚感,无法融入大众审美和日常生活中,更无法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
(2)汉绣的从业者分别以刺绣艺术工作室、刺绣绣坊、刺绣生产作坊、文化公司等形式经营[2],装饰类绣品以挂件为主,虽开发了一些文创用品,但绣品的图案设计缺乏创新,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不仅影响了市场销售量,还影响了顾客对汉绣的评价,造成了不好的印象,使汉绣与苏绣等其他发展较好的绣种相比,市场知名度较小。
市面上的汉绣产品种类不全,作品展示以汉绣工作室和特定场馆为主,即使是目前装饰类刺绣发展较好的杨晓婷、黄春萍,也仅依托个人工作室展示、销售作品。近年来,在政府和企业的扶持和支持下,与高校对接,开设了相关非遗课程,使传承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完善了体系的建构,但普及率仍远远不够,知名度和区域经济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3)制约发展的原因还在于绣娘稀缺、艺术传承力薄弱以及流传圈子较小。从汉绣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传统刺绣技艺技法只流传于湖北武汉及周边农村的妇女群体,如今虽然有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但流传面较小,学习此项技艺的大多是圈内人和对汉绣感兴趣的人。针对这一现象,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来培养专业绣娘,使汉绣得以发展和传承。
西兰卡普是土家语,汉语意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3]。作为土家族先人代替文字记录生活变迁的图案语言,西兰卡普是土家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土家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在2006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由于缺少文字方面的记载,许多关于西兰卡普的信息无法查证,传承渊源难以论证。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当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是通过旅游点和专卖店及广告宣传等途径了解西兰卡普,呈现的物件多以装饰挂毯、背包等旅游纪念品为主,制作粗糙,消费者认为定价过高,无法大面积普及推广。湖北恩施的西兰卡普面临如下问题。
(1)恩施西兰卡普的手工制作过程复杂,需要有耐心、条理、经验和力度;除此之外,在制作原料、图案花纹色彩及纺织工具上都有特殊要求,人力资源都存在过大的消耗。通经断纬、精细斜纹的织锦需要的时间翻倍,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此项文化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即使西兰卡普蕴含巨大的艺术价值,还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更多复杂的制作方式也逐渐消亡。又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传统图案纹样大量流失。本地年轻人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了解浅薄,大多数人虽然希望该非遗文化能够传承发展,却没有有效的突破途径。
(2)传统西兰卡普是以棉线为经线、多股棉线或绒线作为纬线交织形成的织物[5],由于织物的收缩性小、厚重还不易洗涤,现代人又极其重视卫生,不适应现代家居生活。加之作为贯穿土家人日常生活的“花铺盖”被现代用品取代以及实用价值降低,也使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3)西兰卡普手工织锦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纹样的流失及传统手工艺人的缺失使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逐渐演变成用印花和印染技术进行大规模机器生产、糊弄游客的低廉产品。但机器加工而成的图案纹样无法与传统手工技艺所呈现的效果相提并论,由于传统手工织品造价高昂,很难被消费者接受。
明艳富丽的色彩、独特的艺术形态和针法技术使汉绣产品拥有独特的文化韵味;通经断纬、精细斜纹的织锦文化是西兰卡普成为文化瑰宝的重要因素,但设计需要创新,如果一味地临摹图案纹样以及机械地复制,无法体现非遗文化的价值。
汉绣和西兰卡普的传承发展,必须在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同时整合资源,将当代设计理念加入传统元素中,利用有效渠道等,引起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进而分别提升非遗文化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3 传承汉绣、西兰卡普文化的可行性策略
通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考察发现,传统的汉绣、西兰卡普作品图案纹样来自民俗生活、自然动植物、几何图形及文字等,配色艳丽夸张,具有吉祥的寓意和较强的装饰性,讲究构图的形式美,承载了先人卓越的手工技艺。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要让传统文化被老百姓熟知,需要创新研究。在目前的汉绣市场中,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任本荣的绣纺虽有政府和稳定的老客户支持以及一些团体采购和包销合同的保障[2],但因经营范围以宗教、生活用品类为主,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对于缺乏文字资料考证的西兰卡普的传承问题,虽然国家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补救,组织免费的培训,但难以大幅度拓展,市场占有率不高。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拓展两种非遗文化。
(1)采取两步走路线:第一步以打造非遗精品为主,由相关部门出资扶植保护工艺精湛的传承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在沿用传统手工技法的同时,加入时代特点,翻新传统纹样,制作精致绣品和织锦壁挂等,供博物馆收藏,举办主题展览,方便普通百姓欣赏,提升文化价值;第二步以普通消费者为主要受众群体,改良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研发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纹样,拓宽消费市场,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转换。
(2)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由政府组织,提供专业平台,对制作工艺和流程进行创新,出台相关政策,吸纳有心研学人士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提高传承效率,保障传统文化不流失。
(3)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拓宽合作面,从小培养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适当引入汉绣和西兰卡普相关内容,将部分内容与手工课程进行融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历史和图案纹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大专院校开设非遗选修课,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民族文化的创新。
(4)紧跟时代步伐,与商业空间和设计公司合作,渲染空间文化氛围,丰富百姓的文娱生活,研发专题产品,开发非遗文化的市场价值。首先,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武汉多家商业地产会定期举办免费的文化展览,丰富市民的文娱生活。可以借鉴此模式大力普及汉绣和西兰卡普,由政府牵头,与商业地产公司接洽,选择合适的场馆,定期举办相关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此文化;陈设符合场馆氛围的汉绣及织锦作品,提升商业空间文化价值。其次,与室内设计公司合作,组织研发团队,针对高端客户进行室内家居软装非遗产品的开发设计,满足喜爱非遗文化的高端客户的需求。现在的地产开发商会在售楼部旁建设与其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中心”展示样板间、软装设计和相关画作等,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果可以将汉绣和西兰卡普相关作品融入其中,与设计公司共同开发样板间和软装主题展览,不仅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还能提升项目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再次,与服装公司对接,创新图案样式,将传统汉绣图案推陈出新,应用在普通百姓的日常服饰上;结合西兰卡普图案寓意多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在唐装设计中,可以对汉绣纹样进行色彩、纹样的提炼,让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西兰卡普图案中有很多象征性纹样,往往以寓意、谐音等方式赋予图案象征意义,例如“蝴蝶牡丹图”象征幸福美满的生活、“鲤鱼跃龙门”隐喻望子成龙[6]、“蝙蝠与寿桃”称为福寿图、“阳雀花”象征吉祥等。将繁复的图案简化后并应用于传统服饰中,必将大大提升其生命力。最后,利用新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在各大节庆期间,由专业人士制作符合节日气氛的生活装饰品和相关礼品包装设计,以平面广告的方式投放到城区主要街道,并通过互联网、电视、电梯广告等进行宣传,提高非遗文化的普及率和传播率,使其逐渐融入大众生活中;借助各直播平台的力量,在节庆期间直播传统工艺流程、相关历史故事等,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可以制作相关联名伴手礼,通过直播的方式售卖,让更多人认识和喜欢上汉绣和西兰卡普。
4 结语
时代的发展虽不可逆转,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保护工作。如今,众多民族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亡,传承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的临摹复制,需要根据现代人的需求转换新方式,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传承和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只有融入百姓生活,才能使这些文化得以发展延续,进而改变其困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相关部门更应利用该契机,找准保护方向,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切实可行的全局化、长远化、规范性发展模式,推动民族瑰宝在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