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档案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022-11-22叶丹云任崴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2年2期
关键词:档案学方向学科

焦 浩 叶丹云 任崴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档案学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环境的巨变以及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1],档案学学科身陷认同迷思和身份焦虑之中[2]。开展档案学教育研究有利于揭示学科教育现状,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中美两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对此已有较多学者展开相关研究,何振[3]、王成兴[4]、黄新荣[5]等从中国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视角,对加强档案学教育提出对策建议;肖秋会[6]、李海涛[7]、谭必勇[8]等针对美国高校档案学人才培养特色进行研究,提出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建议;李燕燕[9]、赵芳[10]等针对美国高校档案学人才培养情况,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内容等角度展开分析,得出明确培养目标、开设特色课程、应用在线平台、增设体验式教学等启示。已有研究主要围绕课程设置、课程特色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展开,但较少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层面。

本文选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近五年(2017—2021年)“最佳档案和保存项目”(Best Archives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s)[11]均排名前列的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西蒙斯大学(Simmons University)五所高校,中国选取入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双一流”学科的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南京大学三所高校,分析中美八所高校档案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12]四大方面展开系统的比较研究。

1 中美档案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1.1 培养目标比较

中国高校以培养兼具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美国高校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

对中国档案学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注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二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情况提出要求;三是要求学生同时具备从事科研、教学及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设定还具备自身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旨在培养满足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要求学生积极服务社会;南京大学要求学生时刻了解专业前沿动态,强调人才培养应满足社会需要;武汉大学注重提高学生学术规范水平及科学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熟练应用这门外语阅读本专业文献。

对美国档案学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高校倾向于培养两类档案学人才:一是能够引领专业发展的信息行业、档案学领域领导者、决策者、变革者;二是档案领域专业人才和教育先驱。培养目标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对学生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感;三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要求;四是关注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能力。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还提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1.2 研究方向比较

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的设置具有自主性高、专业性强、选择性多的特点,美国档案学研究方向的设置具有指向性强、融合度高但独立性弱的特点。

调查显示,中国档案学教育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政务与档案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经济与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企业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历史档案与史学研究、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电子取证、数字存储与保护等;美国档案学教育研究方向包括档案与文件管理、档案研究、档案管理+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媒体档案研究等。中国高校的档案学专业是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三所国内高校为代表,中国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的设置具有自主性高、专业性强、选择性多的特点。自主性高体现为在中国高校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学院可自由设置研究方向;专业性强体现在研究方向设置注重专业理论基础,多以档案学基础理论、某项具体档案工作或档案实践内容为基点辐射相关领域,如“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电子政务与档案管理”等;选择性多是指研究方向的细粒度划分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专业化、细分化的研究方向设置让学生具有较多选择的同时可选取一个研究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研究方向的设置多以本学院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确保学生能获得教师指导。但研究方向专业性过强、划分过细也可能导致学生局限于某个领域或专题的研究而缺乏学科整体视角,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人才。

美国高校的档案学教育起步于研究生培养阶段,档案学并非独立专业,而是下设于情报学、图书馆学或历史学专业的研究方向[13]。美国档案学研究方向的设置具有指向性强、融合度高但独立性弱的特点。指向性强体现为研究方向划分清晰,以西蒙斯大学为例[14],该校开设有“档案管理+历史”“档案管理”“文献遗产”等研究方向,清晰划分研究领域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融合度高体现为与交叉学科联系紧密,以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15]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16]为例,档案学隶属于信息学院,研究方向多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相结合,拓宽了专业广度,形成了多元化、融合化的研究方向新趋势。但这也导致美国档案学教育缺乏独立性,高校档案学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档案学仅为研究方向,大多为隶属信息科学的一个研究分支,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17]为例,ARM(Archives & Records Management,档案与文件管理)研究方向的相关档案学课程内嵌于信息科学学科之中,且该研究方向学生获取的学位为信息科学硕士学位或图书馆科学硕士学位。

1.3 课程设计比较

中国档案学硕士课程设计具有内容全面、架构较简单、授课方式较单一等特点,美国档案学课程设计体现出内容较前沿、架构较科学、授课方式多元等特点。

从课程内容来看,中国高校开设的档案学课程可划分为通识课、档案学类课程、交叉学科类课程,内容全面且具备自身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理论课程资源,开设有“文件与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理论与实践”“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创新”等特色课程;南京大学[18]注重交叉学科类课程建设,设有“数字内容产业研究”“现代智库与信息机构管理”等新兴课程。美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可划分为档案学课程、信息科学课程、历史学课程等,其中信息科学课程占比最大,档案学课程次之。

从课程架构来看,中国高校课程大多设置了较长学时,且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未引起充分重视,仅有中国人民大学等少数高校尝试开设前置课程,以解决课程内容重叠或疏漏等问题。美国高校多采取短学时、多学分的课程架构以促进学生理解吸收和个性化培养,注重课程的衔接性,常采用设置前置课程的方式增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19],学生在选择“档案利用与用户”课程前需选修过“档案、文件和记忆”课程。

从授课方式来看,中国高校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容易造成学生兴趣缺失、理解困难、个人思考不足等问题。美国高校授课方式较为多元,有研讨会、讲座、实验室教学等多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程度。

中美两国高校档案学硕士课程设计具有共性和个性,在相似课程方面,中美高校均开设有方法论课程如“档案学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均设立档案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如“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理论与实践导论”等以保障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开办档案交叉学科课程如“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管理”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还有顺应数字转型等背景开设的课程如“电子文件管理”“知识管理”等。在特色课程方面,中国高校开设有思政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更注重设立对档案本身载体材料和内容信息进行保护的课程,如“新型信息载体的保护”“档案文献材料耐久性研究”“文献信息安全”“信息科学原理”等;新兴技术课程方面更倾向从宏观角度开设相关课程如“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生能够建立信息技术整体框架但难以深入理解和具体运用。美国高校注重将档案课程与社会现象相结合,开设有“历史档案和集体记忆”“档案与社会正义”等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如“数据库设计”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借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新兴技术课程方面则更倾向从微观视角开设相关课程如“元数据的理论与应用”“档案描述和存取系统”等,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核心内容进而熟练运用。

1.4 师资力量比较

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教师以高水平的教授、副教授为主体,教师多以档案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美国高校档案学教育中坚力量为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教师研究方向不局限于档案学,而是广泛涉猎交叉学科领域。

中国高校档案学科基本隶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但不同高校信息管理学院专职从事档案学教学的教师数量与占比呈现出一定差距,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师[20]人数22人,占学院教师总数的44%,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武汉大学档案学教师[21]人数11人,占本学院教师总数的12.3%,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南京大学档案学教师[22]6人,占本学院教师总数的9.8%,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在师资分布上呈现出较不均衡的现象,不同院校档案学教师占比差异较大。在职称分布上呈现出教授、副教授远多于讲师的情况,一方面体现出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师资力量和专业实力互为助力。在研究领域上,档案学教师多为专业化程度高的档案学高学历人才,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实践和档案与新兴技术等方面,年轻教师的研究方向则更偏向于档案与新兴技术等研究领域,为专业化、个性化的档案学教育提供了支撑。

美国高校档案学学科大多隶属于信息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等,高校档案学硕士教育师资构成较为复杂,基本可以划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提供一部分课程或实践教学。由于信息难以完全统计,本文仅对全职教师进行分析。不同高校档案学全职教师数量比较接近,均在5—10人之间,占学院教师总数比例也比较相似,均为15%左右,体现出较为均衡的师资力量分布;在职称分布上较为均衡,副教授和助理教授是高校档案学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更多的教学和培养任务;从研究领域来看,专职从事档案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很少,大多是交叉学科的教师涉猎档案学的某个研究领域而展开教学工作,呈现出综合性、复合式的教育特点。美国高校档案学硕士教育师资力量分布相对均衡,职称构成也更为合理,更有利于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研究方向体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不同学科背景如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和历史学等的教师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复合化的档案学教育。

2 启示

2.1 落实培养目标,引入非理论授课方法

当前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培养目标强调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科研、教学及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但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不够完善,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开设形式还存在问题。对比美国高校发现,增加实践类课程占比与丰富实践类课程开展形式能够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实践能力。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档案学实践教学方式,同时引入非理论授课方法[23],将“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至“以学生发展、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通过开展情景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的非理论讲授课程,改善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模式。同时中国高校可通过增设实践培训、实践课程考核、创新实践课程形式等方式落实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2.2 构建多元化研究方向,促进学科融合创新

当前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专业性较强且划分较为精细,学生能根据兴趣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但这也易造成学生专业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学科整体视角的缺失。对比美国高校发现,构建多元化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科融合创新与复合人才培养。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教育在拓展研究方向时需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在坚持档案学固有基础和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如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优势资源和方式,做到“固本拓新”[24];二是要明确档案学研究需求,根据学科定位以及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做到“选择性吸收”;三是在吸收其它学科优势资源的同时,寻找档案学专业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的资源和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做到“资源反哺”,由此实现学科的融合与创新。

2.3 完善课程架构,整合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偏重传统档案学理论课程,对于讲授新兴技术如何应用于档案学研究中的课程开设较少且课程内容不够深入,整体课程架构和课程内容设置还存在问题。对比美国高校可以发现,中国高校课程设置更多地体现了“档案思维”而忽视了“数据思维”“信息思维”“计算思维”等。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正面临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与变革,电子档案、网络档案、社交媒体档案、数据档案等新的档案形式不断出现,档案管理实践对档案学教育变革形成倒逼之势[25]。

具体到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为课程架构的调整和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前者需要对不适应实践需求的“过时课程”如档案复制技术、档案计算机管理、秘书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书等进行删减,增设新兴技术类课程如大数据概论、数据挖掘、数据库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同时对课程之间的逻辑结构和衔接顺序进行分析从而调整课程架构,如采取设置前置课程、专题领域课程多选一等方式。后者需要整合当前内容重叠或相似的课程,对部分关联性和相似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进行融合与创新,如将传统的档案管理课程与新兴的电子文件管理、数据管理等课程进行融合,重新划分为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训两部分进行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将某一领域的课程进行整合,如融合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企业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以学年大课程的方式进行开设,以小课时的方式进行讲授与考核,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整体思维并实时跟进学生掌握情况。

2.4 鼓励跨学科教师授课,促进学缘多样化

当前中国高校档案学硕士的授课教师大多为档案学科教师或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因此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思维大都具有浓厚的档案学风格,呈现出单一化的学缘结构。对比美国高校可以发现,大多数美国高校档案学硕士教师的研究方向较为多元化,既存在以研究档案管理、数字档案、档案记忆等为主的档案学教师,又有以研究数字人文、信息组织、元数据等为主的图书情报学科的教师,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缘结构。教师队伍学缘类型的丰富性有助于提高高校学术资源的丰富性[26],为高校档案学硕士人才培养带来诸多益处。一是鼓励跨学科教师授课有利于学生有选择地吸收不同学科的重要知识并应用到档案学研究中;二是不同学科教师能够带来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三是跨学科教师能够指导学生采用新的研究方式方法或工具如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

猜你喜欢

档案学方向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2022年组稿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中国档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