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来“找回失去的心”

2022-11-21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莫小聪副教授苏静静

大众健康 2022年11期
关键词:比尔斯心理卫生精神病院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莫小聪 副教授 苏静静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首次出版于1908年5月。这是一本由精神病患者写就的回忆录,迄今已再版50余次,被誉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克利福德·比尔斯(Clifford W. Beers,1876—1943)。他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发起了一场治疗和预防精神疾病的群众运动,毕生都致力于改进和革新对精神病患者的照管、治疗与预防。

从“圣病”到“疯癫”

前古典时期的人们认为,疯癫是一种来自上帝的赐予,被称为“圣病”。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在著作《论圣病》(On the Sacred Disease)中认为,“以往被看作一种超自然现象的癫痫,实际上是一种和其他疾病一样的常规疾病”,即所谓的圣病应归于医学范畴,强调血液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否定了疯癫来自上帝的观点。

根据“体液论”,即人体有四种基本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四种体液的比例平衡则健康,失衡则致病。这些体液对精神障碍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忧郁症被认为是因为黑胆汁过多,这是对精神类疾病的病因提出的初步设想。

中世纪,疯癫往往被视为“被恶魔附身”或被神灵附体的超自然现象,精神病患者被视为异类,通常以符咒为药,或借宗教祈祷、禁食、刑罚等“驱魔”手段来处置。这些人往往会在当地得到“照顾”,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知识和理性逐渐增长,疯癫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但精神病患者往往被排斥、驱逐,或通过“愚人船”从海上流放到异国他乡。

早期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看起来更像酷刑,画作《疯狂之石》展示了开颅取石的过程。

17世纪,在理性主义者看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的人们都被视为非理性、狂热或疯狂的人,疯癫也被看作是理性的缺失。因此,同其他非理性的人一样,精神病患者也面临着被禁闭的危险,当时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出现了大量用于收容的济贫院与精神病院等机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开始对疯子进行集中管制,掀起了全欧洲范围的“大监禁”。1656年,建立巴黎总医院的敕令颁布,精神病患者也被不加区分地收容其中。

18世纪,药物(如锑剂、吐根)与机械约束(用镣铐、锁链束缚病人)是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常用办法。精神病院的患者披枷带锁,任由残忍的看护摆布,或是被当权者随意使唤。即使是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可能会给精神病患者带来不幸,如美国医生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1745—1813)就强调使用“镇静椅”来强制使其安静。

“道德疗法”

18世纪50年代,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提倡“道德疗法”(Moral Treatment)。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1745—1826)与英国贵格会图克(Tuke)家族宣扬的“道德疗法”,成为当时一些精神病院成立的核心理念。它主张以理性与人道等方式来影响或“管理”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与思想,主张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与枷锁,创造一种人道的环境,恢复他们作为理性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提出,在田园环境中过着放松的生活,对于缓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大有帮助,因此这些机构都设立在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地方。

作为一个全国性机构,英国伯利恒医院接收全国各地的病人,病人主要来自伦敦和周边各郡。

这一时期,非法监禁理智健全的人,促使了法国1774年《疯人院法案》的颁布。法案规定私立疯人院的正式认证与许可,私立精神病院受到了严格的管理。无独有偶,1838年,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在法国诞生,促使皮内尔的改革和《拿破仑法典》的规定得到体系化,要求“每一个省或建立自己的公立精神病院,或要保证为疯子提供适当的设施”,以立法防止非法监禁现象。

这些开创性的人道主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精神病院的条件,但由于资金不足、患者数量庞大,以及缺乏切实有效的疗法等,法国州立精神病院、疗养院等机构渐渐变成监押式的收容院。尽管精神病患者已免囚于锁链,但他们在庇护之名下的精神病院中,仍受到种种粗暴而残忍的虐待。

19世纪以来,尽管精神病学专家主要在精神病院工作,负责对患者的管理与收治,但更多是偏向管理,而

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内尔为精神病患者解除镣铐。

尽管精神病患者已免囚于锁链,但他们在庇护之名下的精神病院中,仍受到种种粗暴而残忍的虐待。不是诊断、研究与治疗。进入20世纪,电休克治疗、额叶切除术、胰岛素昏迷疗法、低温疗法以及精神分析疗法等治疗方式和精神病学理论的转变,在精神病院或者疗养院中接连上演并盛极一时,精神病患者成为各种疗效未明的不同疗法、医学理论的实验对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的发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

改良精神病院等机构的管理模式和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的力量,还来自精神病患者自身。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克利福德·比尔斯根据自己患病的经历和体验,倡导并掀起了一场发轫于美国、最后遍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卫生运动。

“找回失去的心”

克利福德·比尔斯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商科毕业生。目睹他哥哥患上癫痫、最终不治而亡的悲剧,他唯恐自己也患上这种疾病,并因此陷入极度紧张和恐惧之中。最终,他因妄想和自杀倾向入院,并亲身经历了精神病院糟糕的医疗环境和不人道的治疗。在经历众多不同医院治疗精神病的制度化生活后,“失去自己的心又找回它”的比尔斯出院,在社会上和事业上重塑自我。

面对本可以掩盖的过去,比尔斯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勇气,不惜自揭疮疤,大胆剖析自己的经历,撰写了《一颗找回自我的心》一书,细致地描述了自己的自杀意图、妄想、抑郁和躁狂等症状,披露自己在住院期间所受到的虐待和惩罚性治疗,以及社会的误解与歧视,重击了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陋习,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革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并扩大到预防精神疾病。

比尔斯的著作得到了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和精神病学家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1866—1950)等权威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阿道夫·梅耶称这本书为心理卫生的巨著,并选择“心理卫生”这一术语为该运动定性:不仅要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条件,还要加强对精神病的预防。专业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帮助推进比尔斯计划的心理卫生运动。通过与美国医学专家和慈善家联手合作,比尔斯领导组建了一些新的社会机构形式,由此引发了一场改善精神病院设施、捍卫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的心理卫生运动。

1908年5月,在比尔斯等14人的筹备下,美国康涅狄格心理卫生协会成立。这是心理卫生运动的第一个组织,被视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全面开展的发端,并成为一个示范模式,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美国在1909年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委员会。此后,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先后成立了心理卫生委员会。1930年,在比尔斯等人的大力推动下,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成立“国际卫生委员会”的决议。1948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在伦敦成立。

正当心理卫生运动在美国蓬勃开展之际,当时留美学习的我国心理学家——章颐年、吴南轩和胡寄南等人受到影响,归国后积极推动了心理卫生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开设心理卫生相关课程、出版教材《心理卫生概论》等。1936年,在章颐年等32人的发起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南京成立。

“没有精神卫生就没有健康”

20世纪以来,人们努力了解精神疾病,对其进行分析和分类,并调查其发病原因。1952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20世纪50年代,以氯丙嗪为代表的抗精神病药物被引入精神病学,使得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而不必长久待在精神病院中,开启了精神病治疗的新时代。

精神卫生是健康和福祉的内在组成部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组织法》中关于“健康”的定义便体现了这一点,“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将精神维度纳入健康的考量之中。此外,该定义对精神卫生的描述,超出了没有精神疾患或残疾的范畴。正如其他维度的健康,精神卫生也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政府总体的做法、综合的战略进行处理。

194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设立了心理卫生处,大大促进了心理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1960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协议,该年为“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重视心理健康。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了“世界精神卫生日”,规定为每年的10月10日。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卫生报告《精神卫生:新理解,新希望》,指出精神卫生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整体福祉至关重要,必须以新的眼光看待。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启动了多项行动规划、行动计划和倡议,强调人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的权利。这些计划、倡议的核心无一不是“没有精神卫生就没有健康”。

至今,心理卫生运动已发展成为广泛性的健康运动,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其心理素质为任务。克利福德·比尔斯及其著作对于20世纪初以来的心理卫生运动,对于精神卫生学科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发的法规的人性化、治疗机构的规范化以及心理卫生服务的发展,都远超过去的19个世纪,给予了我们“对待精神疾病的共同新态度和对人类个性的新理解”。

恰如比尔斯所预见的,“写此书的目的是作为改善精神疾病本身的永久性运动的一种呼声。它本身并不是结束,而是这场运动的开始,是它的第一步”。这场心理卫生运动尚未获得最后胜利。尽管将精神病患者视为“异类”的观点占据主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患有精神疾患的人遭受严重的人权侵犯、歧视和污名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精神疾病的治疗仍面临多重挑战……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图片源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在现代精神病学正式建立之前,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残忍的,精神病患者被关押在精神病医院中,受到折磨。

猜你喜欢

比尔斯心理卫生精神病院
王俊凯佩戴戴比尔斯珠宝(DE BEERS DIAMOND JEWELLERS)浪漫告白《喜欢你》
新局势下浅谈精神病院绿化养护的重要性及其管理方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十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通知
考研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特征研究
精神病院的故事
英国皇家海军心理卫生保障
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戴比尔斯珠宝中国内地首家精品店开张
“被精神病”之殇
被强送精神病院原告获赔 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