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给母亲

2022-11-21张建华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母亲

又到迎春花开时,又是一个不眠夜……

今天是农历的二月初四,是母亲去世三周年的忌日。如果不是事出有因,正值学校假期的我,要赶回烟台老家,祭奠母亲的。再过一会儿,天就亮了,在长春工作的三个儿女却不能在母亲的坟头叩拜……母亲知书达礼,一向开明,一定会像生前一样宽容大度,理解儿女的身不由己……在此,只能面向故乡的方向鞠躬致意,感激养育之恩,铭记教诲嘱托,愿天堂的母亲安息!

又到迎春花开时,格外想念母亲。当年,母亲是十里八村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姥姥、姥爷家八个孩子,母亲排行老大,知书明理的母亲,读完了中学,没有继续升学就回乡帮着姥姥姥爷操持家务了……记得我们小时候贪玩不用功,母亲常述说她渴望继续读书的过往,言语中流露出不忍不舍……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隽秀俊朗,编快板,出板报,演节目,樣样在行,算是当年活跃的文艺青年了。我出生不久,母亲就凑钱买了缝纫机,自学服装剪裁,给娘家、婆家、亲戚们做针线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缝纫机绝对算是奢侈品了,逢年过节,我们兄弟姊妹都能换上新衣裳。母亲照着电影电视上、书报上的时兴服装样式,给亲戚、乡邻设计服装,努力让大家也沾点儿时髦气息。十里八村的人都找母亲做衣服,这手艺也累坏了母亲,逢年过节为了赶活,母亲往往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劳累,积劳成疾,颈椎腰椎疼得厉害,是靠膏药在维持着,缓解着疼痛。在我上中学时,到了年关岁尾,家里接的裁缝活多,我也会上阵,钉纽扣、锁扣眼儿、熨衣服、锁边儿,我也样样在行。我是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读书的学费、生活费,后来到外地读大学的交通费、伙食费,都需要父母精打细算,增收节支。家里养了猪和鸡鸭鹅兔,课余要薅草、挖野菜,饲养这些家畜家禽,换取零花钱。

母亲重言传,更重身教。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忠孝礼仪之道,我从小耳濡目染,承续成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耳熟能详。家里做点好吃的,母亲总是让我们先送给同村的长辈们。姥姥姥爷家、爷爷奶奶家,隔三岔五就去嘘寒问暖。童年时,经济条件不好,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母亲让我们把肉馅的饺子送去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自己家吃点素馅儿的。父亲会理发,每当给我们理发的时候,父母总要先让我们把村里的几位老爷爷请到家里义务理发,母亲烧好了热水,父亲给老人们理完发,我们帮着洗头,甚至洗衣服。

在我和小伙伴们热衷玩泥巴、上房爬树的当儿,母亲有意识地引导我们识文断字,家里买了不少“小人书”,关于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关于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的,以及英模人物《白求恩》的,我和小伙伴们耳熟能详。(我对小人书情结之深,说起来有人会笑,年已半百的我,二○一八年到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时,闲暇时路遇出售再版小人书的,一下子买了十来本,不问贵贱,不为阅读,只为追忆)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猴子捞月,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在童年时光里,都是饭后乘凉时,父母摇着蒲扇,绘声绘色常讲的。在小伙伴们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母亲就教我背“乘法口诀”,她希望孩子有知识、有本事。有一次,我和母亲包饺子,她说可以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点火烧着水,饺子包完了,水也开了,两不误,后来,我知道了这是“运筹学”……

母亲的孝心,是邻里乡亲公认的。在三弟出生那年,奶奶患病,半身不遂,洗衣做饭的事儿,母亲也要细心打理。爷爷奶奶晚年的时候,我家和伯伯家轮流照顾,当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下还没有浴池,母亲就烧水,定期给老人在盆里洗洗身子。爷爷去世后,母亲就独自照顾奶奶,不再跟伯伯家轮班了,她跟奶奶同睡一铺炕,悉心耐心,怕奶奶卧床起褥疮,定时给奶奶按摩,温水擦身子,邻里乡亲都夸母亲“做儿媳的赶上亲闺女了”。

高中时,我住校,那时集体伙食油水少,母亲常让父亲和弟弟给我送点解馋的饭菜。同学家烙的火烧,一般是用糖精,母亲则用白糖,而且烙个半熟再蒸一下,兼有火烧的硬朗,又有馒头的柔韧,家里送的咸菜,是过油的,还放点肉丝,我常和小伙伴们分享,大家都盼着我家里常来人,多带些。高三时最累,朝六晚十,白加黑,母亲托人从城里买鱼肝油捎到学校,我心疼省吃俭用的母亲,硬说鱼肝油不好吃,免得母亲再费钱财。高考公布成绩时,我们班里就三位同学榜上有名。母亲看我不吃不喝,知道我落榜苦闷,她就自己去打听哪所高中能安排复读,那天下起了大雨,母亲是在泥泞里、水洼里跋涉,为她的孩子谋求出路……母亲不会骑自行车,她是在崎岖的山路上、泥泞的沟坎里,一步步试图丈量孩子走出大山、经世济民的路径……

人过半百,眼前的事儿记不住,往昔的事儿忘不掉。我常常思念故乡,怀念故去的亲人,回忆那个时代的往事,心酸曾经的艰辛,感恩已故的长辈们给了我们生命。三弟比喻说道:“就像一场演出,祖辈们在不同的年份,以不同的方式跟我们谢幕告别,尽管有时在梦里相见,但已是永别。”逢年过节,尘世间的亲人们团聚,另一个世界,胶东半岛的蚕山脚下,家族的墓地里安息着母亲的灵魂,二○一七年三月一日(农历二月初四),积劳成疾的母亲因脑出血撒手人寰,驾鹤西去……远在家乡的二弟一家和舅舅舅妈、姨姨姨父,以及堂哥表哥等亲人们,每到烧七的日子、周年的日子,都会前往墓地祭奠。

今天,是母亲去世三周年忌日,儿女到不了母亲坟头,儿女心里有娘,看着一张张亲切清晰的照片,恍若母亲就在身边,亲人正团聚着,没有离开……母亲走得突然,就像母亲生前的感知,真如她所说,突发疾病而撒手人寰。没有留下一句话,但这就是母亲的一种告别方式,她一句话也没说,一点事情也没劳累到孩子们,就这样走了。走得急迫,却让人撕心裂肺……

母亲的一生不可谓不坎坷,就在一九九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也就是老家赵格庄的赶集日,正当我们陆续参加工作之际,我们挚爱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了。已到中年的母亲没有倒下,扛起了这个曾经欢笑的家,挺起了孩子们相聚亲情的希望之所。母亲与潘叔又共同生活二十四载,相互扶持、共担风雨。母亲的一生不可谓不大爱,她有尊严地送别她的长辈们,严格地教育她的孩子,她对她所应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力求周全。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母亲尽职尽责地,甚至是超负荷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娘太累了,娘该歇歇了……

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的唠叨,想起母亲的嘱咐。母亲在晚年是多么希望儿孙们绕膝团聚啊,她的这点期望竟是我们的遗憾了。三个儿女远在长春,她始终在生活了七十六年的小山村……她经常说我们电话少,也表露出关心我们的工作,却不想打扰的心思。母亲年轻时没有出过远门,年老了又打怵出远门。我总想有机会陪母亲走走转转,说说话,聊聊天,却只陪娘去了一趟北戴河,三弟安排大侄和妹妹陪母亲去了趟北京……就连离家最近的青岛和济南,也没能留下母亲的足迹。娘去世后,老家的电话始终没有撤,我的手机号也始终不肯换,这都是母亲熟悉的号码,是母子相通的渠道。可是,那一端的妈妈,您在哪儿呢……

母亲三周年忌日,我没能回乡在母亲的坟头看望母亲,祭拜母亲,就以这篇写写停停、用泪水连缀的祭文寄托哀思,对着母亲的照片,把对母亲的思念说给母亲:请母亲放心,我们当牢记母亲恩情,铭记母亲教诲,做人做事,为人处世,像母亲期望的那样,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关心照顾好家族长辈,哺育教育好膝下晚辈。把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风范传承下去,把父母教育我们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放心吧!母亲……

作者简介:张建华,曾任高校校报主编,主编《岁月有痕》《岁月留痕》《春华秋实》等8部著作。发表新闻与文学作品1000余篇,获全国及省市新闻与文学奖项60余篇次。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并入选优秀作品集。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给母亲的信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