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科技期刊促进公共卫生学术交流与传播的策略
——以《生物安全与健康(英文)》的办刊实践为例

2022-11-21张小山刘亚宁曹玉玺武桂珍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编委专刊科技期刊

蒋 涛 张小山 刘亚宁 曹玉玺 武桂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生物安全与健康(英文)》编辑部,北京市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100052

学术期刊不仅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起步较晚。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重大进步[1]。英文科技期刊是我国学术成果走向国际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鼓励期刊更高标准的发展[2-4]。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公示数据,2021年共有42 种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获批CN号,相比2019年的24种和2020年的15种,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大幅增加[5]。虽然国内刊号收紧,但国家对英文科技期刊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生物医学科技革命的兴起,生物安全既面临着新发传染病、外来物种入侵等传统威胁,又面临着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生物技术带来的新的生物安全威胁。生物安全与健康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显著的拓展,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生物安全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华医学会主办了150 种医学期刊,其刊群在国内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生物安全与健康(英文)》(BiosafetyandHealth, B&H)于2019年创刊,填补了我国生物安全与健康学科领域期刊的空白,成为中国生物安全领域国家科学平台建设的风向标[6]。

B&H在创刊初期学习了很多期刊的办刊经验。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发展较为成熟的期刊[7-9],或只是针对新刊的某个特色进行分析[10],未能为新创办期刊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借鉴;而新创办期刊往往缺乏办刊经验,易在发展早期走弯路,亟需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指导。本研究根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发展特点,回顾B&H创刊3年来的发展实践和探索,总结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办刊举措,希望通过对主要的办刊举措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英文科技期刊,特别是拟创或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提供借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这些办刊举措可助力疫情防控,对其他公共卫生领域期刊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坚持国际化办刊之路

1.1 明确办刊宗旨,填补我国学科空白

英文科技期刊要想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具有国际化的办刊理念是对期刊经营者的基本要求。B&H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搭建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平台,创刊以来发展迅猛;积极追踪报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热点科学问题和研究成果,在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武桂珍研究员倡导并带头创办了B&H。2019年3月,B&H创刊;2019年6月,创刊号(第1卷第1期)正式上线并出版。B&H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期项目(D计划)。B&H是我国生物安全领域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的第一种英文期刊,填补了我国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英文期刊的空白。

B&H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由《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爱思唯尔(Elsevier)发行。B&H编辑部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在与爱思唯尔合作的过程中,B&H采用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11],以双月刊的形式出版。B&H主要发表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重点涵盖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研究及基础研究,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等。

1.2 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

期刊国际化是我国科技出版界面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也是一些高水平科技期刊正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12]。B&H第一届编委会由侯云德、高福等8位院士和7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国内外知名专家中包含45名国内专家和34名国外专家,国外专家占43%。B&H总编辑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现任亚太生物安全协会(Asia-Pacific Biosafety Association,A-PBA)主席武桂珍研究员,执行总编辑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研究员,有副总编辑12人。B&H的所有编委均在生物安全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和影响力,均为活跃在临床和科研一线的卓有成就、年富力强的学者,编委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生物安全、生物风险、生物安保、生物装备设计、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学科。B&H根据编委的具体研究方向,由编辑分别与不同研究方向的编委沟通,加强组约稿和稿件的学术质量把关。目前,B&H正在筹备组建30~40人的青年编委队伍,青年编委均为活跃在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一线的青年才俊和拔尖人才,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激情,能为期刊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B&H通过吸纳不同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已经形成国际化、梯队化的编委队伍。

B&H侧重加强专刊出版,每期专刊请2~4位客座主编负责约稿和论文把关。专刊客座主编队伍由1~2位资深编委或专家,以及1位青年编委或专家组成。期刊编辑定期通过召开工作会议与国内国际专家沟通,跟踪约稿进展。通过促进资深编委和青年编委的合作,B&H出版了“生物安全材料学”“冠状病毒和感染”“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等专刊,专刊的论文下载量和被引频次均达到较高水平。

1.3 采用国际化的投审稿系统,确保出版质量

B&H在与爱思唯尔合作办刊的过程中,充分借助爱思唯尔专业的资源,与爱思唯尔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紧密联系,利用其先进的国际出版模式,实现快速发展。

Editorial Manager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投审稿系统之一。B&H使用Editorial Manager投审稿系统,该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保障了作者、编辑、审稿人、出版者的学术交流,审稿意见、作者修改说明、校对意见等在该系统里均可得到高效呈现。在Editorial Manager中,作者投稿后可以清楚地了解稿件的状态;编辑部也可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工作效率较高,完全实现了投稿、审稿、校对等过程的无纸化操作。该系统还可以生成统计表,比如审稿周期表、作者地域分布表、审稿数量表等,功能较强大。此外,Editorial Manager中内置了国际上著名的英文论文抄袭检测软件iThenticate。在同行评议前,编辑部若发现稿件的相似度较高,就可以果断退稿,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为了保证稿件质量,B&H制定了严格的审稿程序。Editorial Manager系统里嵌合了Scopus数据库,编辑可从Scopus数据库的海量专家资源中,通过关键词、研究方向等精准检索审稿专家。编辑从Scopus数据库中邀请审稿专家,并确保B&H的每篇稿件都经过2~3名审稿专家的评审,充分保障了期刊的学术质量。B&H的所有稿件均需经过严格的“三审三校”才能被录用发表。论文发表前,B&H聘请专家或专业公司对论文进行润色。所有稿件一旦被录用,即进入在线出版流程,一般论文可在5天内实现在线出版。

B&H在处理涉及国家利益和主权及舆论导向等问题时,确保使用与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一致的规范正确的表述。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直观反映国家的主权范围。B&H论文中若有地图,编辑均会认真检查,并按程序上报审查,确保地图的合理使用。例如,B&H曾收到一篇关于寨卡病毒流行预测的稿件,该文含有中国地图,期刊编辑与作者联系,向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提交了地图审核的材料,B&H在地图审核通过后才录用、发表了此论文。

1.4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科型编辑

B&H期刊编辑部现有5名全职学科型编辑,所有编辑均从事过生物安全与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编辑中,有3人拥有高级职称,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有2人曾在国外留学,有2人在30岁以下,他们组成了一支兼具生物安全与健康学术背景与期刊出版热情的编辑队伍。B&H鼓励编辑参加国内外生物安全重要学术会议,追踪重大选题和行业前沿,以定向约稿。编辑参加过的会议包括“新冠疫情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讨会、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冠状病毒国际前沿研究与创新论坛、全国生物资源管理与利用学术研讨会等。B&H也鼓励编辑参加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向高水平编辑专家学习、与爱思唯尔的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和交流等,以提升编辑的国际化视野。

2 吸引优质稿源,积极策划专刊出版

2.1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生物安全领域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生物安全法》被提上中央最高决策层议事日程,并于2021年4月15日正式实施。

2020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全球性大流行[13]。迅速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严重的生物安全危机事件,生物安全受到全社会的空前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3月15日公布的数据,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连续十周每周报告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万例,亚洲地区呈现快速上升态势[14]。

2.2 通过编委积极策划专刊出版

B&H总编辑武桂珍研究员指出,发表好文章是B&H的根本,期刊需一直奉行“内容为王”的理念。在组稿过程中,B&H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15],重视向在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编委约稿。同时,为了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B&H不遗余力地邀请生物安全领域的国际编委撰稿。

B&H编委会成员均活跃在一线,且在生物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地位,也具有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在选题、组稿、撰稿、同行评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H通过召开编委会议征求各编委的意见,同时向编委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贡献稿件、评阅稿件、宣传期刊等,大部分编委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助力期刊发展。B&H的编委积极组织了8个专刊,有的专刊进展迅速,大部分稿件已组约完毕,这些专刊将陆续在2022年和2023年出版。副总编辑刘军研究员正在组织“生物安全与免疫”专刊;编委李亦学研究员正在组织“预测新冠突变以及其生物特性和社会影响”专刊;编委魏强研究员正在组织策划 “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研究”专刊,此专刊包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生物样本库及实验室主任Zisis Kozlakidis撰写的稿件,将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有的编委把自己撰写的优质稿件贡献给B&H。处理这些稿件时需考虑审稿伦理因素,确保作者不参与稿件同行评议过程,一般由2~3名国际审稿专家展开评审,如编委许文波研究员撰写的《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病原体谱》,经国际专家审稿,发表在B&H 2019年第1期。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该文的被引频次为33次,表明在生物安全领域,国内专家的学术成果在国际舞台上也有较大影响力。

2.3 其他吸引优质稿源的方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B&H总编辑武桂珍研究员带领B&H期刊团队加大了组稿力度,也为原创性高质量研究论文开通了绿色通道,以第一时间报道最新的新冠病毒相关的研究成果。B&H第2卷第1期刊登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撰写的《新冠肺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16]、《新冠肺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三版)》等指导性论文[17],第一时间报道了国家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政策指导。B&H通过约稿,刊登了意大利专家Marco D′Arienzo的论文。据该论文报道,截至2020年3月12日,意大利成为欧洲地区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最初仅限于意大利北部的新冠肺炎疫情,最终蔓延到意大利国内所有地区。该论文评估了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早期新冠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发现缓解策略(如社交距离控制、隔离措施、旅行限制)对于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至关重要[18]。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该论文的被引频次为82次。此类高水平原创首发论文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鼓舞了B&H编辑的士气,鼓励编辑继续加大对原创首发论文的约稿力度。

新冠病毒溯源是备受世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最根本途径,而新冠病毒溯源就是要从根本上控制疫情传播。同时,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舆论压力,新冠病毒溯源关系到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公开透明的问题,关乎我国国家形象。Liu等[19]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分离到活病毒,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该论文刊登在B&H第2卷第4期,对于新冠病毒溯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该论文的被引频次为58次,论文被Nature、Science、TheLancet等知名期刊引用,极大提升了B&H的学术影响力。

B&H通过期刊网站征稿函、邮件精准推送、参加学术会议、拜访专家等方式约稿。B&H利用了爱思唯尔的数据库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组约新冠病毒研究专刊稿件,向全球专家学者征求稿件,传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的成果。此外,B&H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查询新冠病毒研究的相关项目,通过邮件向项目负责人约稿,例如B&H邀请了Peter Daszak、王健伟、谭文杰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撰写新冠病毒研究的最新成果论文,这些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量较高,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

3 多渠道宣传,提升期刊影响力

3.1 利用邮件精准推送方式推介期刊

为了扩大信息的传播效应、提升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纷纷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例如通过期刊网站、科技博客、微信等平台进行传播。这些方式虽然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但冗余信息过多、精准度不够。邮件精准推送作为科技期刊文章传播的重要手段,具有及时性、高效性、互动性及成本低、内容灵活等优势[20]。

B&H使用唐杰教授团队研发的AMiner平台,将选定的研究论文精准推送给国际上的专家学者。首先,需明确推送目的和主题。若以提高论文被引频次为目的,推送邮件需包含多个研究方向的论文,因此在推送时需选择较大范围的国际同研究领域专家作为收件人群,在邮件中加上访问推荐论文列表页面的超链接按钮,以提高推送邮件版式的美观性。在邮件推送工作中,B&H不断改进邮件的内容版式设计,力求让收件人打开邮件后感觉赏心悦目,愿意进一步阅读推送内容、打开原文链接。同时,也要制定恰当的推送频率,若推送频率太低,就达不到让相应领域的科研人员记住并关注期刊的目的,但是推送太频繁,也容易引起收件人的反感,甚至把推送邮件归类到垃圾邮件中。B&H采用2~3个月推送一次的频率进行邮件精准推送。B&H精选了已发表的新冠病毒研究论文,限定了“COVID-19”“SARS-CoV-2” 等关键词,将邮件精准推送给国际上与论文作者研究领域相匹配的专家学者2000人;邮件打开次数为1219次,打开人数为863人,邮件打开率为43%(表1)。根据第三方公司的反馈数据,期刊论文的推送邮件打开率普遍在20%~30%范围内,B&H推送邮件的平均打开率和点击率均较高。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继续总结和改进,B&H的邮件推送效果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表1 B&H使用AMiner平台推送的邮件报告

3.2 利用跨平台技术推介期刊

B&H与TrendMD公司合作进行精准推荐,即通过在网页上安装独有的精准推荐插件,将B&H在线出版的内容通过链接方式精准地推荐给国际平台上有特定需求的广大读者[21]。如图1所示,B&H第2卷第1期中由美国知名生物安全专家Peter Daszak撰写的新冠病毒研究方面的论文通过TrendMD,被精准推送至《美国医学会杂志》(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 JAMA)期刊网站上。2018年,JAMA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51.273。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目前,该论文的被引频次为54次。通过TrendMD的精准推荐,B&H吸引了大批读者,增加了读者黏性,进而扩大了期刊的全球影响力。在与TrendMD的一次合作中,B&H在45 周内推送的论文链接数总共涉及TrendMD 期刊联盟里的573 种期刊的573个网站,有337 种(58.81%)期刊属于SCI期刊,链接总点击数为11661次(表2)。利用跨平台技术推介期刊延伸了期刊的展示空间,提升了B&H的国际和国内知名度。

图1 B&H使用TrendMD跨平台推送的论文

表2 B&H使用TrendMD精准推送的统计数据

3.3 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推介期刊

微信公众号现已被大量的期刊使用,是重要的期刊宣传推广平台[22]。有的人力较充足的期刊社通过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和学习,实现专人负责运营微信公众号,也有的期刊社委托专业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机构运营微信公众号。B&H于2020年11月申请并开通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Biosafety and Health”,由编辑部专人负责运营,不定期地推广期刊内容,主要包括期刊的简介以及已经发表论文的内容导读。同时,编辑也会精选优质的文章撰写文章导读,并将其作为推文发布,例如:2021年4月21日推送的文章《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专题——Biosafety and Health》的阅读量为1122次;《高福院士团队评论:奥密克戎变异株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的阅读量为1890次。据报道,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30个微信公众号推文的篇均阅读量为1133次[23]。此外,B&H也通过爱思唯尔的微信公众号和推特账号发布宣传内容,有效实现了期刊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

4 B&H取得的主要成绩

自2019年创刊以来,B&H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提升国家在生物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和2021年,B&H共收稿223篇,其中有110篇国际稿件,占49%。国际稿件的作者主要来自印度(35篇)、孟加拉国(15篇)、巴基斯坦(12篇)、尼日利亚(9篇)、美国(6篇)等国家或地区。截至2022年3月16日,B&H已刊登41篇新冠病毒研究论文,刊发了3期新冠病毒研究专刊,正在邀约“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研究”“预测新冠突变以及其生物特性和社会影响”等主题的专刊稿件,全力助力国内和国际打赢疫情防控战。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显示,B&H的总被引频次为363次。

Scopus数据库显示,2019—2021年B&H论文的总下载量为559271次,下载主要来自美国(8309次)、中国(8470次)、英国(2866次)、印度(1926次)、韩国(1228次)、日本(1119次)、德国(1092次)、法国(858次)、土耳其(719次)等国家或地区,表明B&H在国内和国际均有较大的影响力。B&H已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如DOAJ (Dictiona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RCC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Scopus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and Citation Database,CSTPCD)等收录。B&H现已正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B&H被国内和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意味着B&H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期刊的开放获取政策、出版质量和规范性达到国际评估机构的认可标准。

5 结语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起步较晚,新创办的期刊在起步阶段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本研究总结了B&H自创刊以来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探索,以期为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借鉴和参考。

B&H目前采取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借船出海”的运营方式,已被国内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需在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我国应继续推进本土化出版平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使我国科技期刊“借船出海”转变为“造船出海”。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建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的政策背景下,也要积极探索发展之路,采取一系列积极举措拓宽期刊及出版文章的传播渠道,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搭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传播,促进科技发展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编委专刊科技期刊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编委简介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雷达遥感应用专刊”编者按
本刊编委简介
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