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学术出版中心集约协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1白雨虹
张 莹 白雨虹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吉林省长春市东南湖大路3888号 130033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20年全国期刊年检数据显示[1],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63种,共有1311个主管单位、3140个主办单位、4261个出版单位(单刊编辑部作为出版单位占比约为77%),体现为“主管、主办、出版”多级单位。编辑部是办刊主体,“小、散、弱”“单打独斗”现象突出,集约化能力较弱;单一数字出版平台建设重复,导致资源浪费,出版效率不高。
纵观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形势,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凭借多年的历史积淀和资源积累,已在世界范围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数字化、产业化的垄断优势,它们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期刊,而且在各领域都拥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品牌期刊。这些国际出版集团以海外合作出版的方式,纷纷进军中国出版市场,建立分支机构,抢占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致使我国大量优秀稿源外流,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2]。
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为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存在“规模小、出版单位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意见》提出:“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重组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因此,优化期刊资源配置,实行集约化管理和集群化建设,以增强期刊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历史不长。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办刊理念,结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实际,《中国科学》杂志社[4]、中华医学会杂志社[5]、卓众出版社[6]、上海大学期刊社[7]、中科院金属所材料期刊社[8]等一批集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的探路者和践行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推动了刊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影响力提升。例如,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子项目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资源整合、集约化出版、数字化转型、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为世界一流医学期刊集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以下简称“Light中心”)在系统研究国内外期刊集约化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协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提出集约协同管理模式。本文以Light中心为例,从创新管理模式、统筹资源共享、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融合出版5个方面,系统总结与梳理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中心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与成效,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 Light中心基本情况
Light中心隶属于长春光机所,负责学术期刊出版和科学知识传播与服务,旗下拥有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以下简称“Light”)、eLight、Light:AdvancedManufacturing(LAM)、《光学 精密工程》《中国光学》《发光学报》《液晶与显示》7种学术期刊(以下简称“Light期刊集群”),以及富媒体平台和全媒体矩阵。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长春光机所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是国家争夺科技创新话语权的重要渠道,担负着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围绕长春光机所的研究领域、学科布局和发展方向,Light中心明确了“超越期刊与论文,服务创新与发展”的办刊定位,制定了“强化集约协同管理,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的期刊发展策略,形成了以Light为领军期刊,以Light子刊为梯队期刊,以中文精品期刊为支撑期刊,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Light期刊集群。
2 集约协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推动下[10],长春光机所从2015年开始探索集约化管理模式;2016年获批中科院期刊编辑部整合项目;2017年作为首批实施整合的9家单位之一,通过前期整合、中期考核及项目验收,最终作为典型单位顺利通过了项目认定。为了进一步加强期刊集约化管理与集群化建设,2018年6月,长春光机所整合原隶属于信息中心的期刊编辑部,成立Light中心,并对Light期刊集群的发展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在主管、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Light中心以“强化集约协同管理,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的发展策略为抓手,充分发挥集约协同管理在期刊集群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Light中心的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Light中心的集约协同管理模式
2.1 创新管理模式,集约协同发展
集约化管理是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约、高效为价值取向,使部门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7]。协同机制是以业务目标为核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责体系为保障,以制度标准为准则,以考核评价为导向,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保障企业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11]。Light中心结合自身办刊特点,将集约化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协同管理机制相结合,提出了中心领导负责制下的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原有各编辑部的基础上,Light中心组建总编室、发展部、出版部。总编室负责学术管理,由总编辑与各刊执行主编组成期刊学术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办刊定位、办刊方针并负责选题策划、编委会建设、质量控制、流程监督、项目申请等。发展部和出版部负责行政管理与出版运营,主要涉及Light中心的发展规划、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考核评价、团队建设、条件保障、平台建设、媒体融合、印刷出版等。Light中心在人员配备、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统一规划,绝大部分共性工作实施“一人牵头负责,多人配合协助”的集约协同工作模式。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为优化Light中心各要素资源配置、实施精细化管理、发挥团队合力、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Light中心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2 明确办刊定位,统筹资源共享
在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下,为推动期刊集群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办刊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在办刊定位统筹规划方面,领军期刊Light定位国际一流光学期刊,持续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逐渐缩小与光学领域顶刊NaturePhotonics的差距,保持在国际光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前三;Light的子刊eLight致力于发掘和报道光学相关新兴交叉学科的开创性研究,引领光学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高起点Light子刊LAM旨在出版先进制造领域前沿重大成果,致力于服务科研与产业工作者;《光学 精密工程》与《中国光学》定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持续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保持在国内仪器仪表技术类、物理学类期刊中排名前二;《发光学报》与《液晶与显示》定位中国专业化特色期刊,突出专业特色,扩大在发光、液晶与显示领域的影响范围,保持排名位于国内物理学类期刊上游。差异化定位凸显了各刊的特色,能够使各刊优势互补,有利于塑造期刊集群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Light中心通过以下举措实现了期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1)通过主编/编委的办刊经验共
享,依托Light的品牌资源优势,创办高水平的Light衍生期刊;(2)通过编辑资源共享,同时吸纳专、兼职的高学历、高层次人员,集中力量推动国际一流期刊建设;(3)中文期刊采用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审稿专家资源共享,扩大单刊的审稿专家圈层;(4)围绕某一热点主题,分别面向国际和国内知名专家有针对性地组织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的特色专题,扩展国内外优质稿源;(5)通过稿源共享,实现Light退稿(退稿率达87%)向其衍生期刊eLight和LAM输送,以充分利用优质稿源。统筹资源共享推动了刊群的协同发展,营造了“以刊带群,以群育刊,刊群联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2.3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统一标准
2.3.1 推进制度先行,优化岗位设置
制度建设是实现期刊出版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基础和保障。Light中心按照主管单位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办法》,实施“主管单位—主办单位—Light中心”三级管理制度体系,逐级签订《科技期刊管理工作责任书》,推进期刊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体系化,为期刊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制定《Light中心工作指南》,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和流程,实现统一业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地,《Light中心工作指南》《Light中心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做什么”;《Light中心工作分工与岗位职责》明确“谁来做”;Light中心各项制度、流程、标准、规范,包括编委会/编辑部工作制度、编辑部工作流程、编辑工作规范、编辑行为规范、职工培训/绩效考核/财务/办公用品/印章管理制度、期刊印刷管理规定、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等明确“怎么做”;Light中心各业务模块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何时做”;Light中心的月度工作计划与总结、年度工作总结与考核确保“做到位”; Light中心定期开展培训、业务研讨与交流,保障“持续改进”,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制度的完善推进了期刊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目标设定—统筹管理—协同执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实保障。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充分考虑Light中心发展规划与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将Light中心的业务统筹规划到49个工作岗位/事项,涉及行政、编辑、出版、媒体、财务、资产、培训、考勤、党建、工会、安全、保密、品牌活动、特色栏目等。考虑到Light中心事务繁多、工作量大、人力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结合编辑人员的特点、能力和优势,对49个工作岗位/事项进行优化配置,将责任落实到人,实施一岗多责和精细化分工的工作模式,在工作分工与岗位职责中明确和细化了每个人的岗位和工作职责,并设置工作“B角”,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事项、制定明晰的岗位职责,集约协同管理和绩效考评更易落实,也为编辑提供了晋升空间和展示舞台。
2.3.2 建立统一标准,推进流程管理
为推进Light期刊集群国际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Light中心以领军期刊Light为标杆,建立统一的出版伦理规范标准,组织各刊在期刊网站发布符合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标准的出版道德声明,积极申请加入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DOAJ,目前Light、LAM已成功加入DOAJ。此外,按照“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原则,Light中心制定了期刊封面设计与版式设计标准,以呈现科技成果、突出视觉美感。在中国科协“2021年中国卓越科技期刊十大最美封面”评选活动中,Light成功入选。此外,Light和Light中心的中文期刊均获得了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的“优秀封面设计”“优秀版式设计”奖项。
在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编校质量控制方面,Light中心制定了统一的期刊出版/媒体信息发布的“三审三校”工作规范,明确了审核标准、校对标准、具体流程和编校职责,促进了编校工作的标准化和流程化。在优化出版流程和加快出版进程方面,Light中心与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统筹推进各刊一体化生产,实现了单篇文章快速发表,缩短了出版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统筹出版发行和加强传播推广方面,Light中心各刊的出版伦理审核、数据分发、印刷发行、订阅邮寄、精准推送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实施,此举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Light中心推进了出版全流程的协同管理进程。
2.4 加强集约协同,促进人才培养
编辑人才队伍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地位不高、薪酬待遇低等问题,长春光机所高度重视,为Light中心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国际化办刊环境。编辑工资、福利由长春光机所支出,人员编制、职称晋升、工资分配等与科研人员享有同等待遇,编辑也可优先得到出国访问、培训等的机会;此外,长春光机所为编辑人员提供集工作、交流、展示、创作、休闲、会议于一体的500 m2国际化开放式办刊环境。
Light中心现有编辑人员2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8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87%,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访问经历人员占50%。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白雨虹主任的带领下,Light中心引进了中科院期刊出版领域优秀人才李耀彪、常唯、张莹,以及中科院青促会成员、年轻的80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郝振东等,自主培养了中科院青促会成员、中科院科技出版先进个人奖获得者、90后副研究员郭宸孜等,形成了一支热爱期刊事业、精于编辑出版业务、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光学发展前沿热点、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编辑通力合作的编辑团队。
为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Light中心采取“工作—学习—输出”的培养模式,如推荐编辑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组织编辑参加国际业务/学术培训。Light中心每年选派编辑访问Springer Nature集团总部,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选派了优秀青年编辑袁境泽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为提升编辑人员了解科研、服务科研的能力,强化内部交流与业务融合,Light中心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包括邀请领域知名专家作学术讲座或编辑出版相关讲座、规定主题的业务研讨与工作总结,以及不限主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或经验分享等。
在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下,Light中心致力于优化人才使用方式,充分发掘编辑人员的潜力和价值。(1)通过举办Light品牌活动(Light Conference、Light青年科学家论坛、Light未来之星、Light在线直播、Light学术联赛等),使编辑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等流程,为编辑人员提供锻炼机会和展示舞台,提升编辑组织策划和协调沟通的能力。(2)通过鼓励编辑参加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编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助力青年编辑快速成长。Light中心青年编辑郭宸孜斩获第三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第一名,快速成长为Light中心副总编、eLight编辑部主任,成为Light中心不可或缺的青年骨干之一。(3)每年推荐编辑作会议报告,在宣传推广期刊的同时,为编辑创造学习交流和自我展示的机会。(4)鼓励编辑牵头/参与发表文章、申请项目。近年来,Light中心编辑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等期刊发表了20余篇文章,Light中心的期刊及编辑团队获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高起点新刊项目、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中国科学院中文科技期刊择优支持项目等。通过论文写作和项目申请,编辑提高了策划调研、组织协调、归纳总结、综合写作能力,办刊理念和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更新与提高。(5)组织热点专刊和特色专栏。近年来,Light中心围绕信息超材料、拓扑光子学、微腔光子学、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等主题,发动编辑组织出版了一系列热点专刊,集中报道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追踪和引领光学及交叉前沿学科发展;同时设立了“Light人物”“Light科普坊”“院士访谈”“新闻与观点”“历史评述与展望”“研究亮点”等特色专栏,由编辑人员参与组织策划、组稿约稿、采访交流。编辑通过全程参与专刊出版和栏目建设,提高了学科专业素养,加深了对领域热点前沿的了解,加强了与客座编委、专家的沟通和联系。自2020年底“Light人物”专栏启动以来,编辑已邀请了3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接受专访,访谈嘉宾不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院士,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高端、精彩的访谈内容以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呈现,在Light期刊官网、“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Light人物”专栏为编辑提供了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编辑能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优秀编辑的风采,显著提升了编辑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沟通能力。
2.5 发力科技媒体,推动融合出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出版模式向媒体融合出版模式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向科技媒体转型,对于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影响力与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期刊实现融合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下,Light中心统筹资源融合,倾力打造Light期刊集群富媒体平台和全媒体矩阵,持续发力科技媒体,不断推动融合出版。
Light期刊集群富媒体平台以“立足期刊,服务科研,传播科学,促进交流”为宗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联合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打造集资源管理、期刊出版、国际传播、知识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学术资源平台。该平台聚集Light期刊集群的优质学术资源,集中报道国际顶刊文章解读、产业进展解读等,孵化出Light Conference、Light青年科学家论坛、Light国际光日系列学术活动、Light在线直播、Light未来之星、Light学术联赛、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人物、Light拾光、Light科普坊、院士访谈、Seed of Light星光奖学金计划等品牌IP,搭建科学研究与产业的桥梁,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最大化地提升期刊影响力。通过聚集整合优质资源,Light期刊集群改变了单刊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影响力弱的局面,实现了优质期刊资源与品牌学术交流资源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值得一提的是,Light期刊富媒体平台可根据用户对平台的使用情况和兴趣行为进行深度学习与分析,构建AI交互图谱,向读者和用户精准推送学术内容和知识服务。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Light中心借助全媒体矩阵加强新媒体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和学术交流中的全面应用[12]。全媒体矩阵不仅包括自主运营的微信平台(“中国光学”“Light”“先进制造”等微信公众号,以及60余个微信社群)、直播平台(“Light在线”直播)、视频平台(“中国光学”视频号),而且汇集了四大媒体网络,包括以新华网、凤凰网、科学网、《半月谈》《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传媒》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网络,以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网络,以EurekAlert!、科学网、两江科技评论为代表的科技媒体网络,以科睿唯安、TrendMD、AMiner为代表的推送资源网络。通过全媒体矩阵对Light期刊集群的优质内容资源和创新办刊经验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和报道,加速了期刊集群影响力的提升,扩大了科学传播的范围。
近年来,Light中心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全媒体矩阵在科技期刊发展和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中,自主建设的“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发展迅猛、成绩斐然。该公众号遴选并发布来自Light期刊集群的重要文章成果以及全球撰稿人撰写的顶刊文章解读、产业进展解读、课题组系列报道等。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数由2019年底的8800名迅速攀升到目前的近8万名,推文篇均阅读量超过3000次,入选“2020年度中国期刊公众号Top 10”。2019年,“中国光学”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评选活动,3年来,该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近40万。经16家行业顶级新媒体平台的转发推广,该评选成功成为行业热点事件,促进了科学研究的传播,让公众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敬畏科学。2021年,“中国光学”微信视频号推出“Light视频说”等短视频栏目,单条视频观看人次超过2万。2022年,“中国光学”微信视频号推出海外人物访谈系列视频,由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Light科学编辑袁境泽精心组织策划。视频的镜头在剑桥大学的历史画面中穿行,将观众带入了国际顶尖科学家的科研世界,引起了学术界和期刊界的较大反响。此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Light中心着力打造“Light在线”网络直播学术活动(包括公开课、论坛、微会议、研讨会、未来之星评选、学术联赛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Light中心近2年已举办了40余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80万。
3 集约协同管理模式的成效
在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下,Light期刊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2022年Light(被SCI、EI、Scopus、PubMed等收录)获得的影响因子为20.257,连续8年稳居世界光学期刊排行榜前三;获得中国出版领域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并多次入选全国“百强报刊”。Light作为领军期刊,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期刊奖,多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奖项和荣誉。依托Light的品牌与资源优势创办的高水平Light子刊eLight和LAM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以领军期刊Light为主导,Light中心形成了“以刊带群,以群育刊,刊群联动、融合发展”的发展模式,带动中文精品期刊《光学 精密工程》(被EI、Scopus、CSCD等收录)、《中国光学》(被ESCI、EI、Scopus、CSCD等收录)、《发光学报》(被EI、Scopus、CSCD等收录)、《液晶与显示》(被ESCI、Scopus、CSCD等收录)持续发展,中文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集约协同发展,Light中心营造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谐创新、富有朝气的团队文化和氛围,形成了一支热爱期刊事业、精于编辑业务、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谐、通力合作的编辑团队。Light中心团队获得了中科院科技出版先进单位奖、吉林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科院长春分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中科院长春分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奖项和荣誉称号;Light中心编辑获得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编辑、中科院科技出版先进个人奖、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中科院长春分院优秀党员、中科院长春分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中科院长春分院青年先锋、长春光机所先进个人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中科院院长侯建国、中宣部及吉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领导、院士专家曾视察Light中心,对Light中心的管理模式、期刊建设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期刊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Light中心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国家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得益于主管、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科学共同体(作者、读者、编委、审者、编辑、出版者)的通力配合,也得益于Light中心强化集约协同管理,推动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推进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 结语
在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推动下,Light中心积极响应改革号召,顺势而为,在系统研究国内外期刊集约化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协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求,探索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与方法。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资源共享、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团队合力、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融合出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集约协同管理模式下,Light期刊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期刊、编辑团队、编辑个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项和荣誉。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开放科学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完善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培养多元化办刊人才,创新出版形式与新型服务,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对科技期刊而言至关重要。在《意见》指导下,Light中心将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一流期刊建设、期刊集群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办刊队伍建设,以及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创新融合发展的模式,为推动我国建设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期刊集群,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一流编辑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