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综述的策划、约请与出版实践
2022-11-21郑真真杨志华
郑真真 杨志华
《中国科学》杂志社,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中文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主体[1],承担着展示科研成果、促进科技交流、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限制[2],面临优秀稿源缺乏[3]、影响力不高、发展动力不足[4]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学者专门分析了影响作者向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因素以及期刊的改进措施[5],研究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6]和建设策略[7];期刊编辑部采取了若干措施,在加强组稿约稿[8]、提高学术影响力[9-10]、优化办刊策略[11]、提升国际影响力[12]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方案;也有学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专门探讨了中文综述文章的组稿策略[13-14]。
为了应对和解决中文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科学:数学》编委会和编辑部采取了若干有效措施,其中约请中文综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中国科学:数学》约请综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化期刊定位,通过选定学科、题目和撰稿人定向约请中文综述,促进期刊更好地引领和推动数学学科发展;其次,通过约请著名数学家的中文综述,提升期刊学术质量,进而提高期刊在数学领域的影响力;再次,精心挑选学科和题目专门约请的综述文章,可以使学者快速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最后,约请系列综述文章,可以很好地充实中文稿源,从而吸引更多优秀文章。
近10年,《中国科学:数学》策划、约请和出版了一系列综述文章,很好地促进了期刊的发展。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总结和梳理《中国科学:数学》在策划和约请中文综述方面的工作经验,结合实例介绍多种行之有效的约请方式,包括创新性地开设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专栏、在数学中文期刊中首次发表压缩感知领域的综述等,以期为各学科领域中文综述的约请和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中文综述的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期刊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节介绍《中国科学:数学》编委会和编辑部结合具体工作实践确定的中文综述文章约请原则以及总体规划。
1.1 约请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约请稿件的质量,约请中一般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1)受邀人在其研究领域需做出一定的杰出工作;(2)邀请撰稿人需提前征得相关学科主编的同意;(3)建议受邀人介绍所在研究领域的国际热点前沿课题及其研究进展情况,从而对国内相关领域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确定受邀人后需向受邀人发送正式约稿函。
1.2 约请的总体规划
《中国科学:数学》对约请综述有明确的规划,即依靠编委会和编辑部的通力合作,广泛约请数学及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中文综述。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体编委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正副主编会议、全体编委会议、学科编委会会议的方式,邀请编委为期刊策划选题或撰写、推荐和约请中文综述;另一方面,编辑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科进展和学术圈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向编委提供选题和邀请对象建议,征求编委和主编意见,促成邀请。以上两个方面的协同规划决定了受邀综述学科分布的广泛性以及约请方式的多样性。
2 中文综述的约请方式
不同期刊约请综述文章的方式各有特色,《中国科学:数学》编委会和编辑部在约请综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2—2021年,《中国科学:数学》共发表了160篇综述,其中除了3篇是自由来稿以外,其他综述(98%)都是约请而来。归纳起来,综述的约稿方式有6种,分别是依托专辑约稿、向荣誉/基金获得者或参评人约稿、向编委等知名专家约稿、编委亲自约稿或推荐撰稿人、通过学术会议或讲习班约稿,以及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约稿,各种约稿综述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中国科学:数学》2012—2021年综述的约稿类型及占比
2.1 依托专辑约稿
组织特色专辑,有助于期刊集中约请到高质量的综述文章和研究论文。《中国科学:数学》约3/4的综述是依托组织专辑约请到的(表1)。本文所指的专辑是指以老一辈著名数学家(以下简称“数学大家”)70周岁以上的“满五逢十”寿辰为契机而专门组织的一期科技论文集[15]。专辑通常由期刊主编或编委发起,由期刊编委以及数学大家的学生代表共同邀请专家撰稿,并组织稿件评审。专辑收录与数学大家的研究工作紧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一般在数学大家满五逢十的生日月份出版。组织专辑有几个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为之策划专辑的数学大家需是70周岁以上且对祖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著名数学家;(2)专辑应由特邀编辑组织,特邀编辑由主编或相关学科的编委推荐,应至少包含一位编委;(3)专辑不接受自由来稿;(4)应至少在出版前12个月填写《专辑书面报批表》向主编申请,得到批准后开始组织。组织专辑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大家、拟定一位专辑副主编、确定特邀编辑名单、拟定约稿专家名单、征求数学大家本人意见,并请主编审批。之后,编辑部会向每位受邀专家发送正式的专辑约稿函,并注明邀请撰写综述文章或研究论文。因此,依托专辑约请综述需要同时遵循约请综述的基本原则和组织专辑的基本原则。
《中国科学:数学》从2014年开始策划出版中文专辑,到2021年共出版了20期含综述的中文专辑,包含331篇综述和研究论文,其中综述数量为121篇,即平均每期专辑发表6篇综述。图1展示了综述文章在专辑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每期专辑中综述的数量不等,少则一两篇,多则10~11篇,平均占比为37%。
图1 《中国科学:数学》2012—2021年含综述的各期专辑中综述所占的比例
2.2 向荣誉/基金获得者或参评人约稿
重要荣誉和重要基金的获得者或参评人是其研究领域内的出色代表,满足前文提到的“受邀人在其研究领域需做出一定的杰出工作”的约请原则,因此是重要的约请对象。这里所指的重要荣誉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获得重要奖项,这些奖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萧树铁应用数学奖;重要基金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例如,首届萧树铁应用数学奖获得者闫桂英研究员受邀在《中国科学:数学》发表综述《图神经网络》[16],该文发表于2020年,中国知网显示其下载量已有3800余次,在《中国科学:数学》所有文章下载量排名榜中位列第3,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2.3 向编委等知名专家约稿
科技期刊的编委一般都是本学科的国际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17],因而向编委等知名专家约稿是获得中文综述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数学》历届编委会都由当时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组成[18],是办刊的重要力量。近10年来,《中国科学:数学》已发表约30篇编委应邀撰写的综述(包括依托专辑约请的综述),约占受邀综述总量的20%,充分展现了编委对期刊发展的重要贡献。除了向编委约稿,编辑部还向其他重量级的知名专家约稿,例如编辑部曾向国际期刊DiscreteandContinuousDynamicalSystems-SeriesB主编、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楼元教授约请到一篇生物数学方向的综述[19],该文发表于2015年,中国知网显示该文已被引用26次。在此之前,《中国科学:数学》没有发表过生物数学方向的文章,可以说,这篇综述对国内生物数学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并且自约请到这篇综述以来,《中国科学:数学》和楼元教授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2016年,《中国科学:数学》召开编委会全体会议暨首届高端学术论坛,论坛主题是生物数学,楼教授受邀成为论坛4位特邀报告人之一;2020年楼教授又担任特邀编辑,在《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组织出版了生物数学专题,约请到5篇生物数学领域文章,包括一篇美国科学院院士Avner Friedman作为通信作者的研究论文。从《中国科学:数学》的实践可以看出,约请中文综述可能会给期刊带来更多有益的收获。
2.4 编委亲自约稿或推荐撰稿人
编委亲自约稿或向编辑部推荐撰稿人往往是十分有效的约稿方式。编委对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领域、重点方向与趋势,以及代表性学科组有着充分的了解与关注。编委凭借自身的学术优势,在专业领域内推荐优秀的科研人员作为撰稿人,能够为期刊争取到更多的前沿性优质稿件,具有很好的学术导向性[17]。2012年9月,《中国科学:数学》发表的许志强研究员的综述文章《压缩感知》[20]是一篇典型的编委约稿。截至2022年4月初,中国知网中篇名包含“压缩感知”的期刊文章有2900余篇,其中最早的文章发表于2008年12月。许志强研究员的这篇综述是该研究方向中第一篇发表在数学期刊的中文文章。2016年该文被引43次,现已被引162次,在2900余篇篇名包含“压缩感知”的期刊文章中被引频次排在第12位(前11位的文章全部来自非数学类期刊),该文也是《中国科学:数学》迄今为止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压缩感知》是《中国科学:数学》袁亚湘主编在担任《中国科学:数学》编委期间向许志强研究员当面约请的。虽然许志强研究员当时并没有重要头衔,但这篇以“热点前沿”为约稿原则的综述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大量关注,热度不减,这与《中国科学:数学》希望中文综述“对国内相关领域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初衷完全吻合。
编辑可以从正式发布的前沿研究报告中获取“热点前沿”信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编委,征求他们的意见,邀请其推荐撰稿人。例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在全球范围内发布报告——《2021研究前沿》,该报告遴选、展示了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61个新兴前沿,其中有10个热点前沿属于数学领域,这些可以作为期刊热点前沿研究的约稿参考。
2.5 通过学术会议或讲习班约稿
学术会议中往往会有高质量的综述性报告,编辑可以在会议之后邀请报告人基于报告内容撰写综述,继续扩大报告影响力、发挥期刊传播知识的重要作用,这对撰稿人来说也相对容易。例如,2015年,浙江大学沈一兵教授在黎曼-芬斯勒几何及相关课题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综述性大会报告。报告之后,《中国科学:数学》编辑在会场立即征求了同时参会的学科主编的意见,在征得学科主编同意后,当面邀请沈一兵教授撰写综述。沈一兵教授欣然接受邀请,在会议结束23天后便发来了初稿。同样地,这篇综述文章也使期刊和沈教授有了更多的缘分,例如,沈教授后来担任了《中国科学:数学》微分几何英文专辑的特邀编辑,并且《中国科学:数学》正在为庆贺沈教授寿辰组织一期中文专辑,这2本专辑向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微分几何专家成功约稿,有助于扩大期刊影响范围。
每逢寒暑假,高校和研究所往往会组织讲习班,通过短期课程的形式系统讲述某些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例如,2019年《中国科学:数学》发表了张振雷教授的受邀综述《锥状 Kähler-Einstein度量开性定理》[21],正如张振雷教授在文章引言部分写的那样:“本文是作者在2016年北京大学‘几何分析与退化椭圆型方程’讲习班的系列报告的综述。”讲习班老师将报告内容整理成综述文章,可以使更多不能参加讲习班的老师和同学了解到课程内容和研究前沿,从而对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2.6 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约稿
围绕期刊重要纪念日组织专刊或系列文章具有很好的纪念意义,同时可以约请到一批高质量文章,有助于扩大期刊影响力。2020年正逢《中国科学》创刊70周年,2019年3月21日《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会议决定组织出版“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系列,计划在2020年《中国科学:数学》除专辑外的每一期各发表一篇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以这样的方式庆祝创刊70周年。正副主编会议之后,《中国科学:数学》编辑部联系各个学科主编,确定邀请撰写特邀综述的数学家名单,随后具体推进约稿工作。编辑、各学科主编、编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最终在2020年的8期《中国科学:数学》中各出版了一篇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这8篇综述涉及代数、分析、几何、概率、统计、计算、优化、信息8个学科领域,受邀专家团队由2位院士、3位编委、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和1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领域内国际顶尖数学家组成,文章质量高、受众广。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篇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的作者田野研究员近期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田野研究员撰写的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与他之前在《中国科学:数学》发表的另一篇综述都和他此次的获奖工作有关,是对他获奖工作的重要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3 中文综述的评审、出版和推广
所有受邀综述的评审原则和流程与《中国科学:数学》其他论文的评审原则和流程相同,即由相关学科的正/副主编指定一位编委组织评审,再由编委邀请2~3位审稿人进行严格评审,以确保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正式出版时,《中国科学:数学》会将综述文章安排为当期的第一篇,充分展示编委会对综述的重视。综述出版后,编辑部会通过电子邮件等途径将综述的电子文件推荐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扩大宣传范围;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期刊传播的重要渠道[22],编辑部利用《中国科学》杂志社、《中国科学:数学》编辑部以及中国数学会的微信公众号对中文综述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文章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在约稿、评审和出版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出版的时效性。以《中国科学:数学》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为例,从开始邀请撰稿人到第一篇特邀综述正式出版,仅间隔了9个月的时间,之后还须保证每月出版一篇特邀综述,所以综述对出版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现代优化理论与应用》这篇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长达70页[23],这对投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和审读及质检的时间要求都非常高。编辑部通过细致地把控投稿提醒、催审、编辑加工、审读等环节的时间,最终保证了全部8篇创刊70周年特邀综述按时、保质、高效出版:审稿周期最短为31天,最长为80天,平均56天;文章从网络出版到印刷,时间间隔最长为39天,最短为8天,平均用时20天;多篇文章之间的出版做到了顺利衔接。
4 《中国科学:数学》约请中文综述的实践效果
依托上述6种约稿方式,《中国科学:数学》约请到一批高质量的综述文章。2012—2021年10年间,《中国科学:数学》共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1145篇,其中包含160篇综述(约请综述157篇),占出版总量的14%,即综述文章数量和研究论文数量的比例约为1…6。由于自由来稿中综述数量极少,本节仅讨论约请中文综述的实践效果。图2统计了《中国科学:数学》每年发表约请综述的情况。可以看出,在2012—2014年这3年中,《中国科学:数学》每年发表的综述文章数量很少。从2014年开始,《中国科学:数学》将中文综述出版视作一项重点工作,由编辑部配合编委会共同推进综述出版。通过细致的策划和多种途径的约请,《中国科学:数学》出版的综述数量从2015年开始有了较大增加,近年平均每年出版20篇综述。在这些综述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组织专辑约请到的,非专辑约请的综述平均每年有4篇。虽然非专辑约请的综述数量不多,但质量非常高。中国知网显示,《中国科学:数学》被引频次最高的2篇综述来自非专辑约请;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综述中,60%是非专辑约请的单篇受邀综述。同时,综述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从表2可以看出:数学的六大分支学科,即代数、分析、几何、概率与统计、计算与优化、组合与控制中,都有相关的综述发表;代数、分析、几何这三大基础数学分支学科的综述数量占65%(约2/3),这与《中国科学:数学》的定位,即以基础数学为主的综合类数学期刊,是一致的。
图2 《中国科学:数学》2012—2021年约请综述的年发文量
表2 《中国科学:数学》2012—2021年约请综述的发文学科占比
《中国科学:数学》编委会和编辑部约请中文综述的实践,全方位促进了期刊的发展。(1)精心策划的选题使期刊起到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例如:许志强研究员的《压缩感知》是该研究方向第一篇发表在数学期刊的中文综述。(2)邀请和出版多位杰出数学家的文章,包括17篇院士综述,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学术质量。(3)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中国科学:数学》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文章中,有3篇是约请综述;下载量排名前10的文章中,有5篇是约请综述。(4)方便学者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学者可通过阅读综述文章快速掌握学科发展前沿,期刊借此提高读者黏性。(5)期刊借助约请综述,充实了高质量的中文稿源。(6)约请和出版杰出数学家撰写的中文综述,带来了更多后续收益,有助于期刊吸引更多相关学科的优秀文章,进而促进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中国科学:数学》的出版实践表明,约请中文综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中文期刊强化定位、提高质量、提升影响力、充实稿源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约请综述不仅对期刊发展有许多益处,而且对于扩大撰稿人自身的学术影响力乃至对于推动学科的长远发展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发表中文综述对于各个学科的中文科技期刊都有相似的作用和效果,因此《中国科学:数学》约请中文综述的策划原则、工作流程和实践经验可对其他学科的中文科技期刊(不管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起到一些借鉴作用。《中国科学:数学》将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强规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中文综述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撰稿人为了将更多更好、更新的工作纳入到综述中来,可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撰写综述,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编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跟进,和撰稿人保持联系。期待所分享的《中国科学:数学》实践经验,能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中文综述约请乃至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杂志社安瑞编审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提出的细致的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