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习近平《论“三农”工作》踔厉推动上海乡村振兴上新水平

2022-11-21■孙

上海农村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农总书记农民

■孙 雷

一、习近平《论“三农”工作》文选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我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文稿61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推动全党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人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三农”工作中,讲得最多的是粮食安全问题。在2013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的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年12月23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明确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为此,他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当我国粮食储备出现阶段性过剩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醒我们:“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二)“‘两不愁、三保障’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就在七年前,我国尚有9800多万贫困人口。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一块短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组织、亲自指挥,亲力亲为,从明确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到走遍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之中。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党的十九大推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2018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体学习时《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的讲话中。在回答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时,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人代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要求。在2019年3月8日参加全国人代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四)“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农业农村改革。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专程去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在随后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怎么理解这一重要判断?习近平总书记说:“最大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不能动摇。”“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我们要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和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在2014年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五)“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他说:“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国家国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他还指出:“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大豆等种子讲了多少年,但突破进度还是不理想。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主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

(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他要求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各地农村考察调研,走访农民家庭嘘寒问暖,看看农民吃什么,住得怎么样,问得最多的是农民一家人有哪些收入,一年收入有多少,比过去收入增加了吗,还有哪些困难。他说:“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年度增幅还略高于城镇居民,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数较大,相对比例略有缩小,绝对额的差距仍在扩大。

(七)“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城乡的二元结构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八)“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贯穿文选全书的重大要求。“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文选开卷篇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为题,正是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明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三农’工作》中,还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提出了工作要求,都很重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论“三农”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二、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结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实际,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在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前列。

(一)制定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开展了具有上海特点“三园”工程建设,即“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这个规划与实施方案到今年底就要到期了。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各涉农区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落实规划和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各项主要目标有望基本实现,比如“三园”工程方案中提出的农民居住相对集中要完成5万户的目标有望全面实现。

(二)培育和建成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到去年底,全市共三批评出了6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比较有影响的示范村有: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嘉定区安亭镇向阳村、宝山区罗店镇塘湾村、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闵行区浦江镇新村和崇明区港沿镇花园村。今年第四批示范村24个已启动并开始建设。以奉贤区吴房村为例,全村1447亩耕地种植黄桃700多亩,村民1392人。创建前全村存在着“三老”:人老(老年人多)、地老(农业设施陈旧)、树老(桃树已进入更新期)。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现在呈现出“三新”:人新,常住在村里的年龄在30岁左右的新村民增加到175人;地新,农田生产设施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了城里人旅游休闲的网红打卡地;树新,桃树更新已完成480亩,黄桃品质大幅提升,开发了黄桃汽水、果汁、啤酒系列产品。

(三)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全市开展了农村环境“五违四必”整治。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现有的1577村全部参加。截至去年底,全市按时保质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布局和改造提升工作同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得到重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四)都市绿色农业取得新突破

“绿色田园”工程的建设,促进了都市农业转型升级。用绿色的手段和技术,生产绿色的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上海郊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自觉行动。松江区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经受了非洲猪瘟的考验,猪养得好,田越种越肥,种出的稻谷加工成有机大米,屡获金奖。不久前,松林公司承建了年产8万头生猪、种养结合零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项目已投入运行,破解了“猪肉都想吃,但谁都不想养”的困境。上海的农业总量虽小,但科技含量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罗利军团队致力于水稻种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首创的节水抗旱稻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去年,他们再接再厉,凭借“水稻遗传资源的创新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界的翘楚。

(五)农村综合帮扶取得新成绩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对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家庭基本实现就业全覆盖,对无就业能力的贫困家庭和因病致贫的家庭实现了城乡一体的托底保障制度。但是农村中生活相对困难的农户(按农村最低收入保障线水平1.5倍以下认定为低收入农户)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400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依然存在。为此,上海在2013年开展了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市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中心城区与郊区涉农区对接,市属国企参加,所在区也安排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自筹和提供相应平台,对特定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开展“造血式”的帮扶工作。2018年起开展了第二轮综合帮扶。预计到今年底,两轮共投入帮扶资金89.08亿元,产生的收益已成为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增的财产性收益和低收入农户以及其他成员的财产性收入,开辟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新途径。

(六)农村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21年底,全市108个镇和1577个村基本完成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任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松江区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工作地区获得成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一样同地同价入市,开启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篇章。奉贤区参加了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宅基地,开展“三园一总部”项目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新典型。嘉定区华亭镇引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建设“乡悦华亭”项目,集体经济组织用土地作为条件参与项目建设,第一期农户已入住,商业地产首期产品已销售一空。崇明区开展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改革,2.3万户住户参与其中。

三、踔厉推进上海市乡村振兴工作上新水平

学习习近平《论“三农”工作》文选,贵在抓好贯彻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不久前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上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新部署,值得新华社上海分社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村联动、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为了更好利用乡村资源禀赋,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聚优势,宝山区罗泾镇将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5个村,共13平方公里的区域一并规划,开启了五村联动创建示范村的新尝试。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市农业农村委及时总结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从去年开始,松江区和闵行区结合本区实际,也开始了连片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实践。松江区叶榭镇将东石-兴达村、东勤村、塘泾村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引导建房农户向规划区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合理调整与优化,产业项目合理布局,带动农民就业创业。闵行区浦江镇将大治河以南的六个行政村一并动员组织起来,参加示范村创建行列,运行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比起原来村卫生室,卫生医疗服务的项目明显增加,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充分彰显上海都市乡村的美学价值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大家对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比较容易理解,但美学价值怎么理解?上海乡村是上海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大上海,保护、继承、发扬光大上海乡村美学价值尤为重要。彰显上海乡村美学价值,既有理论问题,更是实践中必须予以进一步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要认真总结已经在实践中证明具有美学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影响美学价值发挥的瓶颈制约因素,提出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坚持的原则和行动导则,从而把上海乡村振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加快农村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农村数字化转型中走在全国前列。近期着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实现农业数据资源库、网络平台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协调指导地产农产品生产销售效率更高、效益更好。二是加快农业物联网区域化应用,探索大田种植、温室栽培、水产养殖、农技服务等物联感知和智能化控制,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是加强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实现“互联网+政务”向乡村延伸,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要加大农业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融合发展的力度,培育更多像浦东清美绿色食品集团那样为农产品综合供应商的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大上海市场需求优势,让优质、安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综合集成的供应商,直接进入市区零售网点或通过网上平台进入千家万户。要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的休闲旅游,培育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民宿,让郊区广大农村成为上海市民双休日或节假日放松心情的首选地。

(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权益依法得到保护,同样需要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项工作已列入了今年乡村振兴工作的任务清单。各涉农区要结合实际制订操作的路径和方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要搭建好统筹发展相关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找准发展项目,创新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正确处理收益与分配关系,不断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覆盖面。在效益增加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水平,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对乡村振兴财政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市与区联手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农业绿色生产、生态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人居环境、农民集中居住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继续密切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对科技农业、种源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投入力度,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坚持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强化职业培训为引领,增强年轻人就业技能,拓展就业门路和渠道,让年龄偏大的农民找到新的岗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宅基地及农村住房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强化农村综合帮扶,根据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开展新一轮城乡结对帮扶工作,力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三农总书记农民
耕牛和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