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音乐直播课内容设计的几点思考
2022-11-21李丹
李 丹
2020 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微课制作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微课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已成为线上教学的宝贵资源。但考虑到音乐授课互动性、启发性、实时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多地教育部门开始倡导以“直播课”的形式完成音乐学科的线上教学,因此,教师们面临着从播放微课向直播课转变的全新考验。目前,音乐学科直播教学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尚有不少困扰音乐教师的客观问题,如授课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歌唱教学难度较大、无法及时观察学生的状态等。尽管直播课是目前防疫状态下的权宜之举,仍需要音乐教师高度重视与思考,进而有效提升直播课的教学质量,因为其关乎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效和未来发展。
可以说,直播教学与线下教学是相同课程理念下的两种不同的外化教学形式,且殊途同归。在思维层面,教师须明确的是,直播课同样需要实现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对当前多地、多校小学音乐线上直播课的观摩与研究,笔者就直播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提出如下思考。
思考一:关注直播课中的作品融合
考虑到小学生的基本学情及用眼健康,直播教学时间通常定为20 分钟左右。与40 分钟的线下教学相比,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作品多、时间少和讲不透。对此,教师应充分尊重现实,及时改变之前线下教学的固有思维,以提升直播课学习效率为目的,调整教学内容与行为。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着眼于单元人文主题,以基本音乐要素为主线,对教材单元作品或同主题的课外优秀作品进行融合。
现行各版本的音乐教材中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等实践内容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素材。教师应带领学生找到音乐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及音乐要素之间的共性链接,在有限的直播时间内发挥多媒体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地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想象能力。同时,发挥音乐课的德育功能,用教授音乐的方式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中的“朝夕”一课为例。这一课以朝夕情景为主题,选编了两首欣赏作品:一首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曲《晨景》,作品表现了太阳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另一首是中国传统古筝曲《渔舟唱晚》,作品描绘了安宁悠远的黄昏画卷。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直播教学,让学生掌握作品中最核心的内容呢?首先,为避免因音乐的冗长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选择作品主题段落进行重点学习;其次,将两首作品的主题段落进行对比聆听,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在屏幕上(见表1),启发学生自主分析音乐要素对作品风格、情绪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直播间用语言对音乐要素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由教师对音乐作品特征及文化背景进行总结。
表1
上述直播设计,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流程。同时,通过两首作品的对比聆听,能够丰富学生的聆听体验,帮助学生了解到作品音乐要素的基本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光阴的赞美与热爱。
另外,可以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加入当下学生感兴趣的优秀课外作品,以此拓展相关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进而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教授作品《戏雪》时,可以播放2022 年北京冬奥音乐作品《一起向未来》《雪花》等相关视频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并简单介绍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与成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作品《足迹》时,可引用当代优秀抗疫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音乐来讴歌不同时代的英雄;在学习“两岸情深”一课时,可启发学生为诗人余光中创作的现代诗歌《乡愁》选择配乐,等等。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优秀的直播资源,启发学生去品味文化、激发情感,那么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美的享受。
思考二:倡导直播课中的问题驱动
直播中的问题驱动指的是学生直面问题,教师因势利导,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的自主探究与自我理解,进而促成直播课由“讲授”到“引导”的转变。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亦有不确定性。在音乐直播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应通过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有效聆听,启发学生产生对音响的自我认知,激发其内心的真实情感与审美体验,帮助他们理解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
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单元教学重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与经验,设计系列听力题目,调动屏幕前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让他们在其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我们的朋友”一课中,聆听作品包括《空山鸟语》《荫中鸟》;演唱作品包括《顽皮的杜鹃》《柳树姑娘》;“知识与技能”包括顿音记号、笛子、刘天华及5、6、7 唱名等,教师可根据上述内容,设计如下听力问题。
题目1:
请听歌曲《柳树姑娘》,判断歌曲的节拍,并用身体感受节拍的韵律。
题目2:
(1)刘天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聆听这首由他创作的《空山鸟语》,判断主奏乐器是什么?
(2)根据教师之前布置的作业,请打开摄像头与大家分享你搜集到的关于刘天华的资料。
题目3:
《顽皮的杜鹃》是一首奥地利童谣。请聆听教师的旋律范唱并观察乐谱,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一共唱了几次“5、6、7”?
(2)你知道“▼”这个音乐记号的名字吗?了解它的作用吗?
学生与屏幕形成一对一的“人机对话”方式,最后再由教师对题目进行分析与总结。这种先质疑、再感受、后讲解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思考三:鼓励直播课中的创意展示
通过创造,学生对音乐及其他各种音响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①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居家上课的学生来说,可用于“创造”的生活资源更为丰富。教师完全可以在直播课前后布置一些充满创意的学习任务,如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声音、节奏(旋律)编创、创意表演等。
任务1:选择家里的任意物品自制打击乐器,演奏歌曲的节奏或为歌曲伴奏。可使用单一物品,亦可多种音色结合。(饮料瓶、纸箱、扇子、水杯、铁锅、米桶等均可)
任务2:模仿教师的律动,并根据音乐作品的要素特点,编创新的动作。
任务3:请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表演歌曲《浏阳河》。(钢琴演奏、古筝演奏、独唱、舞蹈及情境表演等均可)
任务4:“古风新韵”一课中涉及了两首古诗《游子吟》《关山月》,请富有感情地吟诵,同时根据古诗的意境及自己的理解,选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并说明理由。
课前,学生可以将以上学习任务录制成小视频,由教师在课堂上择优播放,也可以在直播中实时展示。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融通是提升音乐直播教学质量的“法宝”之一,且线下的兴趣拓展会大大增加学生对直播教学的期待。学生的创意作品更是一种鲜活的教学素材,大大吸引了同班同学的关注度,好的作品还能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以学定教的方式,能够使课堂以体验、表现为主,充分发挥直播优势,给予学生开放性的创造空间与展示平台。
思考四:重视直播课中的示范效应
线上教学由于缺少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温度”,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专注度。那么,如何在直播课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除了生动的活动设计之外,教师的示范及与学生的交流状态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直播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以一名“优秀主播”的状态,在演唱、演奏、律动、声势等实践环节中,将示范效应发挥到最大化,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特长,唱好、说好、表演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并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愿望。
第一,演唱示范的指导效应。在音乐直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对欣赏课“情有独钟”,对唱歌课则是“敬而远之”。的确,由于网络延时、声音失真、评价指导不及时等问题,唱歌课在直播教学中所呈现出的效果差强人意。但歌唱教学是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直播课中亦不能忽视。教师应克服网络教学中的客观不利因素,努力提升歌唱教学的授课效果。好的演唱示范是音乐直播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喜爱程度。直播中,学生可以通过屏幕“近距离”地观察教师歌唱时的口形及姿势,将视觉与听觉相互转换,模仿教师的演唱,尽可能掌握正确的演唱与情感处理方法。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直播条件下,以饱满的热情、细腻的声音处理来呈现作品,进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其打下良好的歌唱基础。
第二,活动示范的带动效应。为提升屏幕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选用声势、律动、图形谱、情境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充满激情、富有表现力的示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表现热情。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善于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虽然面对的是屏幕,但也可以形成“一对一”式的无干扰教学状态。教师要随时鼓励学生打开摄像头参与表演,并及时给予学生积极、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在享受互动的乐趣和参与的成就感的同时,感受到时刻被教师关注着。
结 语
受疫情影响,线上直播教学已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对教师的教材整合能力、作品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媒体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途径也在发生改变,教师应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进步。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切实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坚持以美育人、以美润心,为学生守候一方美育空间。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第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