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新思考

2022-11-21张敏华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素养

张敏华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已经发布,我们应该用新思想、新理念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崔允漷教授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将带来哪些教学上的变革?》一文中写道:“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素养是后天习得,一定要经过学习而逐步养成的……20 年前我们就没有讲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什么:知识技能(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线老师一操作、有些专家一操作,就变成了三条目标、三类目标……所以我们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①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笔者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思考主要是:教师首先要理清教材的素养定位,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让核心素养逐步走向深度化,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自我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看地形——教材的素养定位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音乐教师新学期的教学流程:明确自己所教年级,拿好教科书、教参及相应音响资料,这就是新学期的准备工作了;接着开始教授一课又一课、一个单元又一个单元,教完基本的几个单元后,开始总复习和考试。以上就是很多音乐教师一个学期的基本教学流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管自己耕耘的那块“自留地”。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来,看看周边“庄稼”的长势情况,再看看“自留地”的生长环境,顺应时令地给“自留地”浇水、施肥和松土,毕竟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让“花花草草”茁壮成长。开学初,当我们拿到教材后,很少有教师会主动去钻研音乐学科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总体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以及了解什么才是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分别是什么,等等。实际上,我们应该改变惯有的教学流程,从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开始,看一看自己所教学段的学生在之前已经(或应该)具备的素养基础,明确本学年需要达成的音乐素养目标,以及一两年后学生要具备哪些音乐能力?从而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地去帮助学生达成本学年的音乐素养。

比如,小学音乐教师在研究小学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去看看初中、高中的音乐教材,因为有些内容其实在小学教材中也会有所涉及,只是教学目标、教学深度等不同。教师不能只关注“今天需要教些什么”,而是应反过来思考教材安排这个课题的意义是什么?它要培养学生什么音乐能力?之前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师看待教材的视野开阔了,对教材的挖掘层次就会更深,也才有能力思考教师如何更好地教、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让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让简单的内容深度化。站在课堂远处看教学,走进教学去看每一节课,边教边反思并退出身来看看整个教学环境,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郝松德老师在《“用好”教材虽本领 “用活”教材才智慧——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每一本教材都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但‘一套课标,几套教材’的现象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唯一途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对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持批判的态度,在实际使用中要认真地研究,这就需要教师以高超的专业素养去加以审视、修正。”②教材是学生音乐学习的“总策划师”,需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取舍有度,方能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

二、挖地基——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

(一)合理衔接,打好素养基础

要想建造一幢高楼,一开始我们不是拼命地往上建构,而是先往下挖出很深的地基,且向上建造得越高,地基的深度就越深。这是什么原理呢?地基就像树的根,树根扎得不深或被腐蚀了,树就会倒。音乐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就如盖房子前的打地基环节,基础打得不牢,课堂教学就无法优化,更不会被学生所喜爱。笔者近期在公开课上借班执教了一所实验小学的三年级的课,学生们的音乐素养让笔者非常震惊,原本计划十分钟完成的歌谱教学,用了两三分钟就圆满完成了。歌曲中的教学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八分休止符,轻轻松松就解决了。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个班级是授课教师从一年级带上来的,且平时每一课该讲的知识点都踏踏实实完成。而笔者现在教的三年级班级由于今年刚接手,且之前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导致在教授附点八分节奏、八分休止符等知识点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解决。其实附点八分节奏在二年级已经涉及,如果教师在平时能够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教学,这些就不会成为三年级的教学难点。

很多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往往缺乏对学段衔接的考虑。因此,首先建议分管校领导能让音乐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带到六年级,以此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其次建议音乐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仅要了解本学段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更要注重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素养达成度才会更高。

(二)双基不离,注重素养实践

素养目标不是靠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达成的,要强化学科实践。笔者外出听课后发现,很多音乐课都会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播放吸引眼球的各种视频,加入跳一跳、奏一奏及小组活动等,似乎音乐课不融入些综合元素就不是教学新理念的体现。回想一下,现在的音乐课上还有多少发声、节奏、音准的训练呢?还有扎扎实实的二声部合唱训练吗?还能听到一开口就是训练有素、高质量的童声吗?技能训练到底还重不重要?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音乐课非常需要学科技能,脱离学科技能的课堂是无法走远的。我们应该在各种富有童趣的音乐体验活动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

(三)从双基的量变到素养的质变

笔者在跟一位资深的音乐学科带头人交流时意识到,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学生合唱比赛的水平在下降。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不在合唱比赛,而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浮躁,缺乏一种静下心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与信仰。相反,有些学校持之以恒地坚持几年做一件小事:在音乐课堂中进行音准、节奏的双基训练,比如用击拍法学唱歌曲、开展节奏组合训练、运用科尔文手势训练音准、唱一唱简单的和声音程等,这些学生的音乐素养会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若这样的学生去参加合唱比赛,既不用突击训练,也不用焦虑于比赛的训练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拉松运动员的耐力不是一天练就的,学生的素养也不是几天就能速成的。以节奏素养形成为例,我们应该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将涉及的节奏罗列一下,看看小学音乐教材中什么时候出现附点节奏?什么时候出现切分节奏?什么时候出现休止符?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每一节课下来都要让学生学有所获。例如,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新的节奏型,下一节课学会听辨和声音程,再下一节课了解音乐速度,扎扎实实地把每一节课的难点解决到位,避免每一年的音乐学习都是在重复“炒冷饭”。从低年级的科尔文手势到中年级创作两小节的歌谱,再到高年级创作一个简单的乐句或一小段乐曲,使学生的音乐能力随着学段的递增不断提高,实现从理性到感性的审美感知,从量变到质变的素养提升。

三、建框架——素养深度化

(一)点面结合,强化素养

假如说教材是一幅名画,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临摹名画的过程。临摹的最初阶段就是训练技能技巧,做到形似;最高阶段则要求能够感悟名画的意蕴之美,做到真正的神似。教师在认真设计教案的基础上,必须把教案中的深度学习体现出来。具体到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才能举重若轻般做好衔接。教师只有全面了解、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素养目标,才能更加准确地定位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任务。站在大单元的视角进行备课,既要有纵向的视野,也要考虑横向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零散的知识内容才会变得系统且完整。心里装的格局越大,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做得更实、更深,前进的步伐才能走得更远。

比如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针对演唱学习领域,一二年级和三到五年级等都有递进的阶梯式目标要求:一二年级的演唱学习任务是趣味唱游,即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三年级及以上学段的演唱学习任务是独唱与合作演唱,要求学生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地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音型伴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③脱离总目标的音乐教学,其知识的获得将是“断点”的,审美经验的形成也是“断层”的。绘画的临摹内容可以被替换,教材同样也可以重组和编创。按照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确定单元学习的主题,可以打通年级和学段的界限,跨越教材单元对内容进行整合。

备课不是一课一课备的,而是应基于单元进行跨越学段的整合。以笔者所在地区选用的音乐教材为例,其中涉及三十多首民歌,如若“就民歌唱民歌”“就作品赏作品”,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中国民歌为主线,进行内容的迁移和整合,无论是基于民歌的地域性特点,还是基于具体的表现形式,都会比单纯的零散式教学更有成效。即不再是单一地教唱或欣赏某一首民歌,而是让每一次教学都有根基,实现知识、技能,甚至素养的系统积累与提高。

(二)自我实践,深化素养

高中“新课标”的修订告诉我们:我国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开始向“学生本位”课程真正跨越。音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音乐课堂教学中涉及柴科夫斯基及其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去寻找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等,了解《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剧目中的经典乐曲(比如华丽典雅的《花之圆舞曲》),表现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六月船歌》……在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除了课堂教学可以实现自我实践外,笔者还尝试了课前音乐欣赏的实验环节,即提前布置课前音乐欣赏的曲目要求:所选的音乐作品内容必须健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待到下一周,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带来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包括他们喜欢的优秀流行音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等。如此,课内与课外的音乐学习便纵向衔接了起来。笔者还设置了课后特长表演三分钟活动,让学生带上自己的乐器,弹一弹、拉一拉,丰富课后音乐生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课前、课后同样能够成为他们音乐梦想开始的时刻。此外,期末考评时,笔者允许学生不仅可以展示教科书中涉及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通过唱、奏、舞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课外学习的优秀音乐作品。学生自主化音乐实践使音乐课堂更加立体化,也使他们发现原来音乐学习不是只有单行道,而是课内课外的多元化学习。当学生的学习变得更自主,当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时,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自我实践中得到可持续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也就落地了。

(三)文化理解,完善素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等知识。每一首音乐作品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课上引导学生在演唱、聆听等活动中感受、理解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比如,要想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兴趣,我们就应从听觉体验出发,不断增加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引导他们深度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理解力。以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教学为例,该作品是笔者设计的音乐活动课程“五彩民歌风”中的一个子课题,“五彩”形容丰富多样,选用的作品来自青海、海南、云南、贵州、台湾等不同地区,涉及汉族、回族、彝族、傣族、高山族等民族,表现的形式有歌、有舞、有器乐,有着较广泛的代表性。我们引导学生以“怎样才能唱好这首欢乐的舞曲?用怎样的声音表现出浓浓的民歌韵味?”为驱动性问题,通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音乐任务,帮助学生找到唱好、唱美民歌的各种要素,在唱一唱、跳一跳、舞一舞、辨一辨等任务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歌曲。民歌、民族舞蹈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所以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理解与音乐共生并存的风土民情。总之,要通过音乐课堂中的多种音乐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从而提升和完善音乐素养。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新艺术课程标准的精神,细细品味音乐核心素养的精髓,像“电影导演”一样,去整合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像“民间工艺师”一样,既要有整体的品质考虑,又要有细枝末节的匠心独运,来实现音乐课堂从双基的量变到素养的质变,最后引领学生走向自我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堂。

注 释

① 参见“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2021 年8 月24 日推文。

② 郝松德《“用好”教材虽本领 “用活”教材才智慧——对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中国音乐教育》2020 年第3 期。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第16、28 页。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