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蒽的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022-11-21王宏亮苏晓蕊孙晓敏薛婧婧宋佳星张晓娟
*王宏亮 苏晓蕊 孙晓敏 薛婧婧 宋佳星 张晓娟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034000)
1.研究背景
谷胱甘肽(GSH)是有机体中许多小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抵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很多荧光探针都有了谷胱甘肽的身影。然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谷胱甘肽水平经常升高,对ROS/RNS损伤的敏感性与谷胱甘肽水平密切相关。在这一方面,谷胱甘肽稳态失调已被确定可以成为许多的指标[2-3]。鉴于这些硫醇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我们有兴趣开发合适的荧光探针,以实现其对谷胱甘肽的选择性测量和定位。传统的电化学方法、液相色谱法需要大量精确的样本,且只能检测到硫醇的总量。荧光分析法,也具有直接标记活细胞的优点,检测限低而且易于操作,成为当前检测硫醇分子最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4-5]。这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合成一种开启型荧光探针,检测机理是“巯基对缺电子芳环的亲核取代”[6]。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反应后发出黄色荧光的开启型荧光探针,以9-蒽甲醛衍生物为荧光团,与2,4-二硝基苯磺酰氯发生一个反应,荧光猝灭,使目标探针分子身几乎没有荧光,紫外灯照射下基本看不见其发光。该探针的荧光开启响应来自于它与谷胱甘肽的反应,加入响应物质之后,巯基本身由于非常强的亲核能力,导致磺酸酯键极易断裂,荧光探针的主体结构恢复,从而荧光增强[7]。
当某一指定物质,吸收了外界给它的能量之后,会释放出不同强度、不同波长的光,就是我们所说的“荧光”[8]。可以说是这一物质吸收了特定波长入射光的能量,紧接着又发出波长更长的光。物质吸收了紫外光之后可以发出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可以发现它们的波长变化,就是比紫外波长更长,如果是吸收了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那么就可以发射出波长变化更加大、更长的可见荧光[9]。
荧光探针是荧光性质可以随着所处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一类荧光分子。荧光探针的应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非常广泛[10]。荧光探针不仅在化学应用,在生物、环境领域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荧光探针通常是由识别基团、荧光基团和连接体部分组成,当与被检测物质接触时可以看到探针荧光信号的变化,从而实现对被检测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在生物化学和环境检测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11-12]。9-蒽甲醛衍生物是一种稳定的光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种亮黄色的荧光探针。9-蒽甲醛衍生物与2,4-二硝基苯磺酰氯反应生成一种荧光探针,可以称为“磺酸脂”用于检测存在于生物活细胞中的硫醇分子。2,4-二硝基苯磺酰氯的吸电子能力很强,可以让荧光团荧光猝灭。加入被检测的物质以后,由于硫醇分子中的巯基的强亲核作用,发生一个反应使合成的探针分子磺酸酯键断裂,导致荧光探针发光主体结构恢复,荧光逐渐变强。9-蒽甲醛衍生物原料便宜易得、制备方法简便、条件温和,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类材料的生产在生物与环境检测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13]。
2.实验部分
(1)仪器
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市,三水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智能控温磁力搅拌器(上海市,予名仪器设备有限公司);WFH2 204B型手提式紫外灯(上海精科有限公司);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Bruker AV-400型超导核磁共振仪(德国,Bruker公司);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
(2)原料与试剂
原料:对羟基苯乙腈;4-甲基苯磺酸吡啶;3,4-二氢-2H吡喃;9-蒽甲醛;2,4-二硝基苯磺酰氯;三乙胺(以上原料均购买于萨恩化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试剂:无水乙醇(99%);二氯甲烷;四氢呋喃;氢氧化钠(96%)(以上试剂均购买于天津欧博凯化工有限公司,中国)除特别注明以外,均未经处理直接使用。
(3)实验内容
①合成路线
②合成步骤
A.中间体1的合成
量取对羟基苯乙腈(3g,0.014mol)和4-甲基苯磺酸吡啶(2.83g,0.011mol)于100mL茄形瓶中,加入溶剂二氯甲烷50mL,搅匀。在冰水浴条件下滴加(3.08mL,0.035mol)3,4-二氢-2H吡喃,室温下搅拌12h。反应结束后,先用水萃取三次洗去4-甲基苯磺酸吡啶盐,再用饱和碳酸钠水溶液洗去未反应完的原料对羟基苯乙腈,最后,取洗涤过的有机相旋干,固体用石油醚超声洗涤除去3,4-二氢-2H吡喃。产物自然晾干,得产物2.5g,产率为62.6%。
B.中间体2的合成
称取9-蒽甲醛(0.5g,0.0024mol)和中间体1(0.58g,0.0026mol)于有冷凝装置的100mL茄形瓶中,取50mL无水乙醇作溶剂,超声10min使其充分溶解。取氢氧化钠固体(0.097g,0.0024mol)于10mL无水乙醇中,超声使其溶解后滴加于反应体系,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结束后先抽滤,用水洗涤后用无水乙醇洗涤得固体,烘干后得产物0.6g,产率为61.7%。
C.中间体3的合成
称取中间体2(0.5g,0.0012mol)于有冷凝装置的100mL茄形瓶中,加入10mL四氢呋喃作溶剂,使其溶解后滴加浓盐酸0.5mL,70℃下回流30min。等待反应结束后,先旋干溶剂,后加水洗涤抽滤得固体,烘干得0.3g,产率为75.9%。
D.目标产物4的合成
取中间产物3(0.16g,0.005mol)和三乙胺(0.1g,0.001mol)于100mL茄形瓶中,取二氯甲烷20mL溶剂,取(0.15g,0.00056mol)2,4-二硝基苯磺酰氯溶解于少量二氯甲烷中。将溶解后的2,4-二硝基苯磺酰氯在搅拌和冰水浴的条件下滴加于茄形瓶中,室温搅拌3.5~5.5h。反应完毕,先用水猝灭反应,取有机相旋干得固体产物,重结晶后得纯净产物0.18g,产率为65.6%。
目标产物4的核磁表征:1H NMR(400MHz,DMSO-d6)δ 9.15(d,J=2.2Hz,1H),9.02(s,1H),8.77(s,1H),8.67(d,J=8.7,2.3Hz,1H),8.36(d,J=8.7Hz,1H),8.25-8.17(m,2H),8.12-8.04(m,4H),7.64-7.58(m,4H),7.48-7.42(m,2H)。
3.结果与讨论
(1)结构表征: 核磁共振氢谱
如图2所示,使用核磁共振氢谱进行表征,确为目标产物。
(2)光谱性质
为了研究探针4对谷胱甘肽的检测是否可行,我们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作了有无谷胱甘肽时的紫外光谱图和荧光光谱图。研究了探针4的光谱性质。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如图3所示:取目标探针分子配制浓度为1.0×10-5mol·L-1的溶液,溶剂为二甲基亚砜(DMSO)。测得目标探针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化合物在DMSO溶液中的吸收光谱显示出目标探针分子在391nm处有一个显著的吸收峰。如图4所示,加入浓度为1.0×10-5mol·L-1的谷胱甘肽30μL,此时,吸光度增大,吸收峰蓝移,由原来的391nm蓝移至371nm处,这是由于加入谷胱甘肽后,磺酸酯键断裂,恢复为中间产物3,共轭强度增大。
②荧光发射光谱
取目标探针分子配制浓度为1.0×10-5mol·L-1的溶液,化合物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在激发波长为391nm下进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如图5所示,测得探针分子的荧光发射光谱图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72nm。加入浓度为1.0×10-5mol·L-1的谷胱甘肽30μL以后,最大吸收波长由472nm红移至506nm,荧光强度增强,表明探针分子与谷胱甘肽发生了反应,对谷胱甘肽有响应。如图6所示,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分别放置1min、2min、3min以及后续随着时间加长荧光强度继续增强的趋势变化不大,受时间影响程度很小。
发光机制如图7:荧光探针4在加入响应GSH后,得到了中间体3,荧光增强。
4.结论
(1)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以9-甲醛为原料且以较高收率合成了一种磺酸脂化合物,通过核磁和质谱等分析手段对此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表征。
(2)实验发现这种新型的磺酸脂在DMSO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发现其具有较好的吸收强度,以此测定其在荧光中的强度。荧光图谱表明该种物质能够与谷胱甘肽(GSH)、半胱氨酸等硫醇小分子发生反应,和这为其今后在荧光探针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蒽的衍生物有着相当良好的热稳定性,光化学稳定性。可用作荧光官能团。利用9-蒽甲醛合成此荧光探针具有很多优势,原料便宜易得,合成方法简单温和,而且提纯非常容易,这一类化合物在活体细胞检测中有许多重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