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体位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2-11-21钟燕

今日健康 2022年5期
关键词:卧位侧卧位硅油

钟燕

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柳州市眼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1

视网膜脱离在临床中主要指视网膜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分离。据相关数据表明[1],每年在1500名正常人群中约有1人出现视网膜脱离。目前,临床对于视网膜脱离患者无特效药物治疗,国内医学者对于视网膜脱离患者往往建议其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较为常用且有效的便是玻璃体切割术,该手术同样是治疗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首选方式。国外学者表示[2],玻璃体切割术作为治疗视网膜脱离主要治疗手段,其治疗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由于其术中采用玻璃体腔硅油或注气填充,故在术后恢复中对体位具有一定要求,以创造脱离和封闭裂孔的脉络膜和视网膜接触的条件,复位脱离的网膜。研究表明[3],对行视网膜脱离术治疗患者采用体位护理能够有效减低术后复发率,改善其术后平均视力,减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现围绕目前临床对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体位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如下。

1 术后卧位选择

1.1 卧位原则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术后选择合适的体位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术后24h的卧位的选择,是术后恢复情况的关键。术后卧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视网膜孔裂最高位。此外,应当结合患者孔裂位置选择不同的卧位,以此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对于行视网膜脱离术患者的术后体位主要包括头高仰卧位﹑半坐卧位﹑侧卧位以及俯卧位[4]。

1.2 卧位选择

1.2.1 俯卧位

俯卧位主要应用于行视网膜脱离术中注气术(玻璃体切除)﹑硅油充填术患者。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气泡顶压的效果复位视网膜脱离,术中所注入的气体能够使视网膜逐渐压向脉络膜,以此维持视网膜复位作用,同时能够预防硅油导致的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角膜混浊等术后并发症。有学者表示[5],后极部及黄斑裂孔﹑周边视网膜裂孔环扎注气术﹑气液交换﹑玻璃体切割术患者采取俯卧位,能够有效预防白内障与青光眼的发生。对于硅油填充者术后予以俯卧位,通过面部朝下姿势能够利用气体或硅油的表面张力上浮对视网膜裂孔进行封闭,以此复位视网膜[6]。而对于复杂性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硅油或气体玻璃体腔内填充术,其后极部裂孔和下方裂孔采用面向下取坐卧或﹑坐位﹑俯卧位三种体位交替进行的头低位,对于下方裂孔患者实施臂高﹑脚底﹑头低等俯卧位,而后部裂孔采用坐位或俯卧位,保持面部朝下[10]。临床绝大多数学者表示[7],对于视网膜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多采用俯卧位为主。

1.2.1 侧卧位

研究认为[12],侧卧位一般主要应用于视网膜脱离裂孔位于颞侧或鼻侧患者。裂孔位置属于颞侧患者可选择偏向健眼侧卧位,鼻侧患者则偏向患眼侧卧位,下方患者可选择两侧交替卧位。而周边视网膜裂孔非注气术患者一般以裂孔高位侧卧为主,裂孔位于颞侧患者,选择偏向术眼方向侧卧,而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接受巩膜冷凝加环扎术或外垫压治疗,术后建议其去侧卧位,两侧脱离者均选择侧卧位,裂孔位于颞侧患者应当选择偏向术眼对侧卧位,鼻侧患者应当偏向术眼侧卧位[8]。与此同时,两侧脱离与下方裂孔者应当选取侧卧位,临床中,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采用侧卧位患者较为少见。

1.2.2 半卧位

学者表示[9],视网膜下方脱离患者一般在术后多采用半卧位恢复,术后应当依据裂孔位置选择合适体位,对于裂孔位于上方患者可取坐位﹑高枕卧位以及半卧位。对于周边视网膜裂孔患非注气术患者,裂孔位于上方患者取半卧位。通过气体顶压帮助,复位视网膜。临床中同样对此体位较为少见。

1.2.3 头高仰卧位

临床对于行巩膜外环扎术或外垫压术治疗患者均予以头高仰卧位,同时适用于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位于上方的患者。

2 卧位保持时间

目前,国内医学界尚未完全对视网膜脱离术患者的体位保持时间制定统一标准。有学者表示[10],患者术后体位保持时间应当依据手术采用的填充物材料而决定,对于硅油填充患者应当在术后一个月内每日保持16-20h的面低枕高位,后期结合患者视网膜恢复情况可适当缩短或调整体位保持时间,但在术后三个月后需维持面低枕高位,每日应当持续8h以上,直到去除硅油;对于气体填充物患者,需在术后5d内保持16-20h的持续俯卧位,在术后5d后结合裂孔所在位置及气体多少缩短或变换卧位时间或其他体位,直至气体被完全吸收。另有学者表示[11],在患者术后建议其一周内保持16-18h的体位,在患者能够坚持的情况下,建议其24h均能够保持统一体位,而对于玻璃体注气术患者一般采用卧位直至气体完全吸收。硅油填充术患者建议其体位坚持至3-4周。强迫患者术后每天取12-16h的体位休养,睡觉时避免采用平卧,可自然形成侧卧,在持续7-21d后便可改变为正常体位。患者需在术后保持正确体位在18h以上,以此促进硅油与其他顶压视网膜,一般保持时间在40d左右。此外,临床通过实践发现,术后两周是开展玻璃体注气术患者病情恢复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采用低头俯卧位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预后效果。

3 相关影响因素

3.1 心理因素

因突然患病,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缺乏,担心手术后效果等因素而影响卧位。相关研究指出[12],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职业等因素,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使其拥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不断提高患者对体位的耐受性,以确保手术效果良好。由于患者不了解保持体位的原因,不能积极配合,从而影响体位的保持。另有研究表明[13],63%能保持正确卧位及时间要求,主要与卧位不适有关,其中包括患者的心理因素。

3.2 年龄因素

儿童视网膜脱离较少见,由于患儿合作性较差,护理人员反复向患儿及家属强调特殊卧位的重要性,取得患儿的主动配合。研究指出[14],老年患者采取特殊体位易产生严重并发症。此外,老年患者依从性差,要加强监督﹑指导,尽量避免因体位不当或维持时间不足的影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老体弱及小儿患者术后不能长时间耐受特定的体位,应尽量向下低头为宜。而年龄较大者,不能依从视网膜脱离术后体位的要求可能导致术后网膜复位不佳。

3.3 家属因素

患者有家属陪同的话,可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养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配合护理人员督促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研究证实[15],患者术后采取正确的体位直至康复,对于患者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患者的坚持,还需要家属的支持。俯卧位患者对陪伴的社会需求高,期望家属陪伴,患者可保持正确体位。足见家属陪护对于患者的重要性。

3.4 护理用具

护理用具如马蹄形气枕﹑井字形头架﹑U型枕头,可增加患者舒适度,保证患者能舒服地较长时间地保持正确的体位。采用U型枕,可使患者术后长时间采取俯卧位,符合卧位要求,有利于网膜复位。临床上通过使用辅助护理用具可以提高患者术后卧位的舒适度,保持术后正确的体位。

4 小结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病发后可通过手术治疗对视网膜裂孔进行封闭,以此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术后体位护理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患者在术后可依据视网膜裂孔实际位置选择合适的卧位,术后卧位时间一般需保持在每天18h以上,以此避免不良因素产生,引起术后并发症发生,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对此,临床需在后期护理工作中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确保视网膜脱落患者在术后恢复中能够获得规范且科学的护理服务,以此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提升临床整体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卧位侧卧位硅油
使用手持式眼压计评价侧卧位时不同头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
二甲基硅油结构及热稳定性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斜卧位与俯卧位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对比研究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硅油及钛白粉在聚丙烯膨胀阻燃中的应用研究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CAE技术在硅油风扇开发中的应用
半坐卧位的使用范围及原理是什么?
烯基硅油环氧化改性及织物整理应用